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但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恶化.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以及地区的共识.本文根据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近十几年的状况,分析了上海地区环境改善的原因,以及进一步协调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可能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南通市1996年-2010年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建立典型环境指标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的模型.结果表明,工业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为“N型”曲线关系;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为“倒U型”曲线关系.表明环境管理和各项污染物减排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但仍然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严格执法和加大处罚力度,增加环保投入,以确保环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
选取石河子市1996—2005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计量模型,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石河子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研究表明:石河子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不完全符合典型的EKC特征,废气与固体废物的环境质量改善转折点尚未到来。因此,应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治污力度,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与经济协调关系的研究可以定性地反映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水平。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法分别对河南省"十五"十一五"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性评价,得出河南省"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更为协调。并通过比较衡量河南省2个时期总体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目前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借以明确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走向和持续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我国农村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仅此,对如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级与对比。结果得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8.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0年地表水监测数据及污水排放和气候数据,评估并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地表水环境状况。研究表明,2012—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从89.14%上升到93.47%,但部分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内蒙古北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和京津冀地区。4类生态功能区中,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地表水水质最好,其次为水源涵养区,再次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最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的主要超标项,2012—2020年该两项指标超标断面占总超标断面的比例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4.22%和17.29%。县域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年降水量是影响相关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议增加总氮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质量评价指标,并在进行水环境评价时充分考虑当地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9.
深入考察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需要比较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及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环境的变化轨迹。对江苏省1996年以来,尤其“十五”期间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及资源消耗等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对经济投入与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数据为基础,分析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2016年以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其中,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5.5%,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6.1%和87.0%,生态质量指数为59.6;2016—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2.4个百分点,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1.6个百分点,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上升3.9个、13.0个百分点。但各生态环境要素质量在部分区域、特定时段不容乐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偏高;个别流域仍为轻度污染,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某些流域仍存在劣Ⅴ类水质断面,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地表水中的主要超标指标;声环境1类和4a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仍相对较低;新疆中北部和甘肃西部地区仍有部分县域生态质量为四类或五类,生态脆弱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随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进入攻坚期,控制污染增量的边际成本增加,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的桂林市大气环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2012年桂林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该市人均 GDP 与SO2、NO x、烟(粉)尘排放量及 PM10质量浓度和 API优良率等大气环境指标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指标之间的模拟曲线。模拟结果表明,桂林市处于工业时期,随着人均GDP增加,SO2和烟(粉)尘排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而NO x 和 PM10排放从长期看还处于上升趋势。建议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机动车排污防治力度,进一步控制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介绍了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大部分处于好和较好水平;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主要处于较好和轻度污染状态;约有1%的人口处在噪声重度污染区域;交通噪声影响强度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最广;环境噪声污染仍存在污染投诉率高、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等问题,改善声环境质量仍是今后一项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按照江苏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徐州市对大气、水、土壤进行了布点监测,通过分析2007—2011年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得出结论为:徐州市辐射环境整体质量为良好,且相对稳定,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对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的重要性,分析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阐述了新时期对综合分析工作的新要求,从创新理念、主动服务、收集信息、强化手段、健全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做好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服务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85—2019年长时序遥感数据,定量核算湖南省生态服务价值(ESV),系统解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影响方式,模拟2030年多情景下ESV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湖南省LUCC显著,草地面积总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面积减少852.91 km2,不透水面面积持续上升,面积增加3013.77 km2。湖南省ESV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形变化,总体下降了86.07亿元,主要来自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等功能变化的贡献。LUCC对ESV具有显著影响,主要增益来自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分别增益837.73亿元和111.62亿元;2030年多情景预测显示,在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ESV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地表水监测网2011—2021年水环境监测数据,从全国、十大流域主要江河、重要湖库3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当前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其中,2021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较2011年提高了35.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较2011年降低了11.4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指标浓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总氮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且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长江、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及西南诸河流域水质优于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及松花江流域。十大流域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均有所改善,改善幅度最大的是海河流域。重要湖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但富营养化情况未有明显改善。年内水环境质量方面,夏季水质明显劣于其他季节,表明当前我国面源污染防治存在明显短板。建议在明确当前水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污染治理思路上,应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三水统筹"的角度加强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优化调整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与采测分离手工监测相结合模式的完全确立,每个月产生数百万计的监测数据。为全面支撑海量监测数据的传输、融合、处理、挖掘、分析、表征,构建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与表征系统。通过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智能化数据质量控制、多层级水质评价与统计分析、地图动态数据表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构建了包括数据来源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表征展示层5个主要部分的系统。形成了"一个融合、两个数据库、三个应用、四个中心",实现了数据集成融合、数据共享互通、数据统计分析、水质报告生成、地图空间表征、综合大屏展示等6个方面主要功能。应用于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业务工作,能够及时、直观、准确、全面地展现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决策、业务处理、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湖南省2015—2020年夏秋季的污染物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O3)污染的时空特征和生成敏感性。湖南省中部和北部的O3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发生在9月,午后O3峰值常与早高峰的NO2浓度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转置EKMA曲线方法探究了O3在NO2维度和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的生成敏感性。在 NO2维度下,NO2控制区和NO2-VOCs过渡区的NO2质量浓度为7 ~ 13 μg/m3,NO2-VOCs过渡区和VOCs控制区的NO2质量浓度为15~17 μg/m3。在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当NO2质量浓度大于10 μg/m3时,VOCs反应活性越高,O3浓度越高。在高VOCs反应活性(30 ℃或以上)时,NO2浓度每降低1 μg/m3,各区域的O3质量浓度能降低约8 ~ 9 μg/m3。结合NO2 和VOCs反应活性2个维度,得出湖南省午后O3生成以 NO2控制区和NO2-VOCs 过渡区为主,在晴天干燥和高温条件下,减排NO2可有效降低O3浓度。转置EKMA曲线方法为缺少长期VOCs观测的区域提供了研究O3生成敏感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县域尺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的县域数据,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方法和指标,评价了全国县域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占国土面积的72%;东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好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一般"为主;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各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受气候、大的地形地貌影响明显,与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阐述了创新思维的概念,提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应跳出思维定式,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尝试逆向分析,提升信息的流畅性;学会流变思维,提高综合分析的科学性;运用“头脑风暴”,通过无序、有序的思维获取创意,为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