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鼠李糖脂对东海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典型甲藻赤潮生物锥状斯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原甲藻(Prococentrum marinum)和微小原甲藻(P.minium)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对其不同抑制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几种甲藻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几种甲藻生长抑制作用的强弱顺序为:锥状斯式藻>微小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对不同属的甲藻,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藻细胞本身表面的附属物、内部物质组成及个体大小有关;而对于同一属的甲藻则与各甲藻的生物膜脂肪酸组成尤其是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关,即甲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低,鼠李糖脂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反之亦然.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内陆和近海水体中的一种典型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显著上升,但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选取7种海洋微藻为实验材料,包括1种甲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2种定鞭藻(小普林藻Prymesium parvum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2种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以及1种隐藻(红胞藻Rhodomonus salina)和1种绿藻(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设置5个DBP暴露浓度(5、10、20、50、100μg·L-1),研究其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并探索DBP暴露对微藻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暴露组中,球形棕囊藻、小普林藻、东海原甲藻、红胞藻、海洋小球藻生长速率显著增加;5~20μg·L-1的DBP暴露下中肋骨条藻不受影响,50、100μg·L-1下受到抑制;所有DBP暴露组对三角褐指藻没有显著影响。在50μg·L-1DBP暴露下,随着时间的延长,球形棕囊藻的SOD、CAT、MDA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第7天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3%、10%、48%,球形棕囊藻光系统II(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0)、光合性能指数PI分别增加了4.8%、16%、69%。研究发现DBP对海洋微藻的影响具有种间差异性,能够显著促进有害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的生长,近岸水体DBP含量的增加可能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而增加有害藻华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温度 (θ/℃ )、盐度 (ρ/g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大鹏株 )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 .实验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 15~ 2 5℃ ,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 6~ 8d ;在盐度为 14~32g/L范围内 ,该藻均可生长 ,盐度 2 3~ 2 7g/L时生长最佳 ;在弱酸弱碱下 ,该藻可较好生长 ,pHopt=6~ 7;用小白鼠法测得本藻株c(HCl) =0 .1mol/L提液的麻痹性贝毒毒力为 0 .5 0× 10 -5~ 3.2× 10 -5Mu/cell,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 .与其他作者对本藻株用不同毒素抽提方法及测定技术所得结果的比较表明 ,其藻毒力测定值最大相差达 30倍 .图 3表 2参 17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温度(θ/℃)盐度(ρ/g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株)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实验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15-25℃,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6-8d;在盐度为14-32g/L范围内,该藻均可生长,盐度23-27g/L时生长最佳;在弱酸弱碱下,该藻可较好生长,pHopt=6-7;用小白鼠法测得本藻株c(HCl)=0.1mol/L提液的麻痹性贝毒毒力为0.5  相似文献   

5.
4种典型有害赤潮原因种的溶血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种典型赤潮原因种的细胞和培养水中的溶血特性进行了研究.藻种分别是: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两个品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微小卡罗藻(Karlodinum micrum).对各藻类的去藻上清液和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进行了溶血性检测,发现:几种赤潮种对鲫鱼红血细胞的溶血特性具有种间差异,同藻种的细胞与其培养水中的溶血强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赤潮异弯藻具有最强的溶血性,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60 ̄100%)远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30 ̄60%);微小卡罗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70%)大于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且是各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溶血性中最强的;东海原甲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溶血性较弱,微小亚历山大藻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略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10%),东海原甲藻两部分的溶血性差异不显著.赤潮种类及其细胞内外的溶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赤潮原因种在赤潮致害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水华鱼腥藻(Anabaena aquae)是一种水体中常见的优势蓝藻,为水中嗅味的重要来源,且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藻源有机物(AOM)对于水质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水华鱼腥藻不同生长阶段的产嗅特征和AOM特性对于藻污染控制有重要意义。建立水华鱼腥藻生长曲线,提取不同生长阶段的胞内与胞外有机物,通过气质联用分析、三维荧光扫描和液相-有机碳测试(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organic carbon detection, LC-OCD)等表征手段,对水华鱼腥藻生长过程中的胞内外嗅味物质和有机物的变化情况进行多维度解析。结果表明,本实验培养条件下水华鱼腥藻所产的嗅味物质主要是β-紫罗兰酮和β-环柠檬醛,主要存在于胞内有机物,平均浓度为2.90μg·L-1和1.53μg·L-1。其产嗅能力随着藻细胞的生长而减弱。AOM呈现出低分子亲水性的特征。三维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胞外有机物主要含有类腐殖质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胞内有机物内主要含有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质、络氨酸和色氨酸。生长过程中胞内有机物和嗅味物质随藻细胞的...  相似文献   

7.
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作为全球广泛使用的氯代阻燃剂,具有POPs特性和环境毒性,但其生物毒性数据非常有限。本文选择水生初级生产者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藻细胞生长状况、光合色素水平、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研究了不同浓度DP对其生态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DP对纤细裸藻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DP浓度较低时(0.1和0.5 mg·L-1DP)类胡萝卜素含量受到轻微抑制;较高浓度DP暴露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增加,同时高浓度DP(8 mg·L-1)下MDA含量显著上升,提示膜结构受到损伤;表明较高实验浓度范围内,DP对纤细裸藻的生长及抗氧化系统均产生一定影响,结果将为DP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21年8月26日,我国广东省海门湾海域暴发了一起裸甲藻赤潮,现场藻细胞密度达3.39×103 cells·mL-1.本文对该次赤潮肇事种进行了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对现场赤潮水样进行了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 48 h急性生物毒性分析,对赤潮藻纯培养细胞进行了卤虫(Artemia salina)48 h急性生物毒性分析、溶血活性测定以及最佳生长温度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潮肇事种为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急性生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赤潮海水对海洋青鳉鱼无明显致死效应,海洋青鳉鱼48 h内游动正常,无异常反应.该藻纯培养藻种对卤虫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藻密度4.32×103 cells·mL-1时,48 h卤虫死亡率为35%.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藻溶血活性较低,藻细胞密度为3.66×103 cells·mL-1时,溶血活性百分数为26.7%.实验室纯培养下,该藻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在20℃、25℃...  相似文献   

9.
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有毒甲藻,常引发赤潮,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的稳定和人类的健康,细菌Deinococcus sp.Y35表现出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杀藻能力,为促进菌株生长、提高杀藻效果并方便保存,对菌株Y35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制备杀藻菌剂.分别确定菌株Y35生长所需的最适氮源、碳源、无机盐,并确定其最适添加量,在优化的基础上完成冻干菌剂的制备和最适冻干保护剂的选择.菌株Y35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成分是1.0%胰蛋白胨和0.5%酵母粉.在优化的培养基基础上对菌株Y35进行发酵,培养至对数期后进行冷冻干燥,制备杀藻菌剂.菌株Y35需要添加1.0 g/L的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杀藻菌剂的杀藻添加量为2.0 mg/m L.本研究可为下一步将细菌应用于赤潮治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鱼类为指示生物的生物早期预警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水体污染物生态损害预警技术,然而,将鱼类的集群行为应用于生物早期预警的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使用“集群分数”量化参数对其健康状态下的集群行为进行了观测和量化。根据24 h急性毒性暴露实验结果,通过梯度暴露实验和突发污染模拟实验2种方式测试了暴露于镉离子(Cd2+)、对氯苯胺和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3种化学品下的稀有鮈鲫集群行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稀有鮈鲫具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其集群分数处于3~5之间,且对化学品的暴露具有明显的变化响应。3种化学品1 h暴露下对稀有鮈鲫集群行为的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分别为3 mg·L-1(Cd2+)、10 mg·L-1(对氯苯胺)和11 mg·L-1(MS222),且稀有鮈鲫的集群分数对化学品暴露的反应较为灵敏且迅速,在3种化学品加入后的10 min内即表现出明显的响应。因此集群分数是一种可用于量化鱼类集群行为的良好参数,且...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氧四环素(oxytetracycline, OTC)和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PS-MPs)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为了探究PS-MPs与OTC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选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CON(对照)组、环境浓度OTC(500 ng·L-1)单独组、MPs-L(100 μg·L-1PS-MPs)单独组、MPs-L+OTC(100 μg·L-1PS-MPs+500 ng·L-1OTC)复合组、MPs-H(1 000 μg·L-1PS-MPs)单独组和MPs-H+OTC(1 000 μg·L-1PS-MPs+500 ng·L-1OTC)复合组中28 d,研究了OTC和PS-MPs单独以及联合暴露对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OTC单独暴露和MPs-L单独暴露对黄颡鱼幼鱼体长、体质量及体质...  相似文献   

12.
位文倩  孙昕 《环境化学》2023,(2):646-657
对栅藻分别进行自养和菌藻共培养.自养利用BG11液体培养基,菌藻共培养则采用生活污水,对生活污水I和生活污水Ⅱ进行高压灭菌和未灭菌处理.测定栅藻的生长、去除污水中氮磷能力、甘油三酯积累、光合作用和菌群多样性等.结果显示,自养比菌藻共培养表现出更高的生长速率和更多的色素含量,但菌藻共培养条件下有更高的氮磷去除和油脂积累.特别是生活污水Ⅱ中,甘油三酯浓度比自养提高了140.05 mg·L-1、107.65 mg·L-1,总脂含量分别提高了6.62%、19.46%,但在自养情况下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了45.05%.菌藻共培养中氮磷的去除率较高,其中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了90%以上.利用高通量测序对未灭菌污水的菌群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YG-2群落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对于抵抗外界环境变化较有利.主导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有助于污染物的降解.脂质积累较多的污水中菌群物种组成相对丰度在脂肪酸合成起始途径、脂肪酸延伸饱和、霉菌酸盐生物合成等脂肪酸生物合成的二级途径都较大,说明细菌对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可见光/亚甲基蓝(MB+)/抗坏血酸(H2A)活化分子氧体系(可见光/MB+/H2A体系)氧化水中三价砷(As(Ⅲ))的过程与机理.考察了光照、pH、H2A浓度、MB+浓度、As(Ⅲ)初始浓度及水中常见阴离子和有机质的对As(Ⅲ)氧化效率的影响,通过自由基抑制实验和溶液光谱变化鉴定了体系中的活性物种及其生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对As(Ⅲ)的氧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在pH=8.0—9.5范围内,As(Ⅲ)的氧化随着pH的升高而加快;pH=9.5条件下,H2A剂量的增加对As(Ⅲ)的氧化呈现先促进后趋于稳定的趋势,H2A最佳投加量为300μmol·L-1;MB+最佳投加量为5 mg·L-1.机理研究表明,H2A和分子氧之间的双电子反应产生的H2O2是可见光/MB+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单个利玛原甲藻细胞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含量明显不同,平台期时OA含量最高,与对数中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N、P条件下藻的生长状况较差,所能到达的藻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2培养基);藻细胞中OA的总含量也低于对照组,但单个藻细胞中O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DSP毒素的产生可能与藻所处的环境和藻的生理状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人工纳米材料,且极有可能被排放到环境中。因而GO与环境中的共存污染物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对水生生物的复合暴露毒性及其相关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使用成年斑马鱼为动物模型,选取水环境浓度的典型污染物16种优控PAHs与环境预测浓度的GO对成年斑马鱼进行21 d亚急性暴露,研究GO和PAHs复合暴露对成年斑马鱼脑组织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理。结果表明,GO暴露组和PAHs-GO复合暴露组在21 d的亚急性暴露中均不会诱发成年斑马鱼的死亡和畸形,但会降低斑马鱼脑组织细胞色素P4501B1酶(CYP1B1)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含量;在分子水平上,0.1 mg·L-1 GO组(GO组)、5μg·L-1 PAHs组(PAHs组)和0.1 mg·L-1 GO&5μg·L-1 PAHs组(PAHs-GO组)诱发的差异基因数量和差异基因通路数量排序为PAHs组>GO...  相似文献   

16.
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 SMX)作为一种广谱型抗生素,由于大量使用而在各类水体中广泛存在。为研究SMX对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生命阶段的发育毒性,将3 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受精后小时数)内的斑马鱼胚胎在不同浓度(空白对照:0 μg·L-1,S4:4 μg·L-1,S40:40 μg·L-1,S400:400 μg·L-1)的磺胺甲恶唑溶液中暴露至120 hpf,观察统计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仔鱼的死亡率、心率、体长和畸形率等发育参数,并检测斑马鱼体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含量以及GH/IGF轴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40 μg·L-1和400 μg·L-1的SMX暴露会导致斑马鱼死亡率显著升高,体长明显缩短,并且对仔鱼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心包囊肿、脊椎弯曲和尾部畸形等)。SMX暴露对斑马鱼的孵化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会造成胚胎/仔鱼心率下降。此外,在S...  相似文献   

17.
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hP)是环境中最常见的有机磷酸酯阻燃剂之一,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每天持续摄入TPhP,可能对人体肺部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以人源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内涵分析系统检测50、100和200μmol·L-1 TPhP对细胞核形态、核膜通透性、线粒体纹理结构、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磷酸化组蛋白H2AX(phosphorylated histones H2AX, pH2AX)、细胞色素C和细胞凋亡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TPhP暴露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活性显著下降,细胞核面积增加、核亮度降低和核碎片化程度加剧,核膜通透性增高,细胞核的各参数在200μmol·L-1 TPhP组变化最显著;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的显著升高,进一步导致线粒体损伤和细胞色素C释放,当TPhP为100μmol·L-1时,线粒体损伤程度最严重;当TPhP为100μmol·L-1和200μmol·L-1  相似文献   

18.
依托咪酯(etomidate, ET)在临床上常被用作麻醉剂。ET长期高剂量地使用会导致人类意识下降和认知障碍等负面效应。但ET对鱼类的神经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文中,2 hpf (hours post-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ET (0.010、0.091、0.501、9.400、84.31和664.4μg·L-1)至168 hpf。通过分析ET对斑马鱼胚胎生理发育、早期行为、细胞凋亡以及多巴胺(dopamine, DA)和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 GABA)通路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估其对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结果表明,664.4μg·L-1 ET显著增大48 hpf和60 hpf斑马鱼胚胎孵化率。0.091μg·L-1和0.501μg·L-1 ET诱导168 hpf幼鱼体长减少。0.010、0.091、0.501、9.400、84.31和664.4μg·L-1 ET增大48 hpf胚胎畸形评分。0...  相似文献   

19.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PSNPs)和溴酸盐(BrO■)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探究PSNPs和溴酸钠(NaBrO3)共存条件下对轮虫的联合毒性效应,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PSNPs(0.001、0.1 mg·L-1)、NaBrO3(0.001、0.1 mg·L-1)以及它们的联合作用对轮虫生命表参数、种群增长、个体及卵大小的影响。PSNPs和NaBrO3单一及联合暴露显著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的生命表参数,其中,内禀增长率是最为灵敏的参数。0.1 mg·L-1PSNPs和0.001、0.1 mg·L-1 NaBrO3联合暴露使轮虫个体显著减小,0.001 mg·L-1 PSNPs和0.001、0.1 mg·L-1 NaBrO3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氯化铁(FeCl3)制备了铁改性酵母粉,测试其对溶液中锑酸盐(Sb(V))的吸附性能,考察了FeCl3浓度、溶液pH以及酵母粉投加量对Sb(V)去除的影响,研究了Sb(V)在铁改性酵母粉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特征,并用SEM-EDS、ATR-FTIR、XRD、XPS等方法对改性酵母粉进行表征以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酵母粉吸附Sb(V)的最佳条件为:FeCl3浓度0.5 mol·L-1、酵母粉投加量2 g·L-1、pH 3.0.5 mol·L-1 FeCl3改性酵母粉(0.5 Fe-Y)对溶液中Sb(V)的最大去除率为91.2%,吸附容量达68.15 mg·g-1.0.5 Fe-Y对Sb(V)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涉及络合反应和静电吸附. FeCl3改性能显著增强酵母粉对Sb(V)的吸附能力,酵母粉表面羟基等官能团增多、电位增加、晶形结构更加无序以及表面羟基铁与Sb(V)形成内层络合物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