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双轨制”土地资源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大连市和辽阳市及其所属的两个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认为,在市、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资源采用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现状类型评价和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双轨制"评价方法,比统盘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文中以辽阳市为例,简要地介绍了"双轨制"评价的方法和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 《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28-134
在中外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这一模式以"划定用途分区、制定分区用地规则与耕地警戒性指标相结合"为核心内容,并由"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构成的宏观控制层、用途分区及分区用地规则与耕地警戒性指标构成的基本控制层和公益性土地利用规划构成的实施控制层"共同组成逻辑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发展经济为准绳,利用生物措施,开发土地资源,是有效地控制和改善黄土残塬沟壑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根本保证。本文针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农作物、果树、林木和牧草开发土地资源问题,提出了土地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土地调查的小斑为单元,选用了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和海拔高程4个指标,对地处这一地区且作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的隰县试验区的土地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初步开发实施,已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经济为准绳,利用生物措施,开发土地资源,是有效地控制和改善黄土残塬沟壑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根本保证。本文针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农作物、果树、林木和牧草开发土地资源问题,提出了土地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土地调查的小斑为单元,选用了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和海拔高程4个指标,对地处这一地区且作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的隰县试验区的土地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初步开发实施,已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全国土地日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  相似文献   

6.
与《土地管理法》《水法》《煤炭法》等资源开发类法律分别设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规划""煤炭生产开发规划"专章不同,《环境保护法》未设置"环境保护规划"专章。与《环境保护法》不同,2007年9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增设了"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功能区划"专章,  相似文献   

7.
张羽 《沿海环境》1999,(8):13-14
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场规模可怕的沙尘风暴,被大风吹起的“沙墙”犹如洪峰般高达数十米,席卷了四个省.沙尘风暴波及之处,遮天蔽日,白昼变成黑夜,有85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这只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一个缩影.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土地退化,形成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土壤发育的地表荒芜状态.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非常严重,首当其冲的是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里的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共有15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土地面积的15.9%,其荒漠化土地呈不断发展的趋势.在60年代至70年代,平均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据《人民日报》最新披露的数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7.6%,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部确定,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规划用地,利国利民”。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中国的“土地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5周年之际确定土地日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国情,以唤起全民的土地意识。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基础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附属物,包括内陆水域和海涂。从生态观点看,土地是由土壤、地貌、岩石、植被、气候、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土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源,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几乎都…  相似文献   

9.
土地复垦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组织管理科学,而可行性研究则是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土地复垦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深入探讨了土地复垦可行性研究的涵义、程序及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土地资源处于严重的紧缺,特别是城市用地,更是寸土寸金。为了更好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准确的土地情况的详细资料来更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设计,而土地测绘技术是土地开发管理的技术基础。因此.本文就这方面问题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今天,土地资源的收购与储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土地需求量的日益膨胀,完善土地收购与储备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土地资源的收购与存储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及改善措施,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垦利县环保局赵建华,薛芳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十分宝贵的财富,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管理保护。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与所有其它自然资源有着共同之处,即过度使用会造...  相似文献   

13.
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和有效方式, 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 用效率。文章在构建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因素分 析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化率和不同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测算。 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省33.4%的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发育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 57.1%处于转型中期发展阶段, 整体来说, 市场发育较为成熟。而不同土地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 的集约度不同, 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要显著高于处于 转型中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因此, 文章认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主要思路应是推进土地市 场创新, 使市场成为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并作为转变土地管理机制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北京国际土地复垦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会议概况 ‘北京国际土地复垦学术研讨会”(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Reclamation)于2000年5月16日~18日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会议由中国土地学会主办,国际土地复垦家联合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和中国土地学会复垦分会承办,并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刑事手段惩治破坏土地资源犯罪行为,日益显得紧迫.人均耕地日减、违法查处困难、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使得采用这种手段十分必要.破坏土地资源犯罪是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行为,它侵犯的客体是土地资源利用、保护的原则或制度.罪名成立可视情节量刑:处6个月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可单处或并处罚金;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相似文献   

16.
城市褐色土地再利用经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改变,一些传统工业企业纷纷外迁或者倒闭,从而遗留下有污染的土地,即褐色土地.本文在引入褐色土地概念、总结发达国家褐色土地再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褐色土地再利用现象,并提出褐色土地再利用的几点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二是增加房地产开发透明度,信息公开化;三是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四是加强城市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几百年的人地关系研究历史证明,许多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往往都以粮食这一特殊物质入手,并以粮食为诊断因素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乃是这一传统研究思路的延续。因而,在我国深入开展这一项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的教训。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一精确的人口数据,而在于揭示人口、粮食、土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地域差异。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反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发生阶段性跃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长周期预测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③在引进国外方法和模式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精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区域性质以及研究条件等加以科学订正。作者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以滨海县和苏州市2个不同类型地区为实例,采用机助多要素图叠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几百年的人地关系研究历史证明,许多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往往都以粮食这一特殊物质入手,并以粮食为诊断因素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乃是这一传统研究思路的延续。因而,在我国深入开展这一项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的教训。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一精确的人口数据,而在于揭示人口、粮食、土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地域差异。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反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发生阶段性跃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长周期预测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③在引进国外方法和模式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精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区域性质以及研究条件等加以科学订正。作者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以滨海县和苏州市2个不同类型地区为实例,采用机助多要素图叠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很难再恢复,新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保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措施;煤炭工业是土地破坏的大户,新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加重了煤炭企业破坏土地的赔偿负担,煤炭工业的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在当前情况下,探讨煤炭工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管理之间的二元关系对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是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项以土地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多层次研究中,土地资源数量与开发利用前景是人口承载量的基础,同时亦应把保持良好生态系统作为估算土地人口承载量的前提条件。人口承载量也是一个受时间、环境条件制约的变量,所以必须考虑技术经济因素进步对提高土地生产力与人口负荷量的影响。为了取得土地人口承载量与社会协调发展,应采取控制人口,提高土地生产力,开拓新的土地利用领域,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方案与区际间的协调发展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