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为降低八仙花组培苗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序,缩短种苗的育种周期,选用了珍珠岩、河沙和混合基质(珍珠岩:蛭石:草炭土=1∶1∶2)三种基质,进行八仙花瓶外生根试验,移栽后,对植株的成活率、生根情况、生长量的平均增长率和植物生长状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在混合基质中,八仙花组培无根苗植株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状况良好,其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平均增长率最高,分别为95%和27.11%;在珍珠岩中移栽成活率为80%,但是植株生长量的增长率最低,为1.26%;在河沙基质中,移栽成活率最低,但其根系生长良好.因此,八仙花组培无根苗瓶外生根最适基质种类是混合基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稻壳生物炭育苗基质中添加不同量壳聚糖对辣椒、番茄穴盘育苗效果的影响,以稻壳生物炭、蛭石、珍珠岩、发酵鸡粪按7∶1∶1∶1比例配成育苗基质,设4个不同添加量壳聚糖处理,测定辣椒、番茄幼苗生长质量及生理代谢指标,并计算壮苗指数和G值.结果表明在该复合基质中,壳聚糖添加量8 g/L时,辣椒、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辣椒、番茄幼苗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56.57%和57.75%.因此,在该稻壳生物炭基质中,适量添加壳聚糖可促进辣椒、番茄幼苗生长发育,以8 g/L添加量育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污泥和垃圾堆肥用作林木育苗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容器栽培试验,用出苗率、苗木生长指标、形态质量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等4指标对污泥和垃圾堆肥替代泥炭用作林木育苗容器基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污泥和垃圾堆肥可以部分替代泥炭,能明显促进苗木生长,苗木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叶片的生长期较对照长。基质最佳配方为污泥堆肥∶泥炭=1∶1和垃圾堆肥∶泥炭=1∶1。基质含盐量是影响种子出苗率的因素之一,盐分含量对针叶树种的影响大于阔叶树种。含盐量高的基质在播种前应考虑淋洗脱盐。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复方基质对蔓性千斤拔幼苗的生长影响效应,本研究以甘蔗渣作为基质配方的主要原料,研究比较了不同复方基质在其幼苗生长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复方基质处理对蔓性千斤拔幼苗的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单株干物重和根冠比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叶片数上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M5(甘蔗渣∶珍珠岩∶河沙∶蛭石∶泥炭土=5∶1.5∶1∶1∶1.5)处理在幼苗个体形态指标上表现出较显著的比较优势,其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与CK间均无显著差异,其叶片数和单株干物重比CK分别降低了7.77%和15.90%,但其根冠比比CK显著增加了28.80%;其次为M1(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4∶1∶1.5∶1∶2.5)和M4(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5∶1∶1.5∶1.5∶1)两处理,与CK相比较,根冠比分别显著增加了23.30%和16.60%;其主根长和单株干物重与CK均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其株高、叶片数和一级侧根数均表现较显著的负效应;表现较差为M2(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4∶1.5∶1∶1.5∶2)和M3(甘蔗渣∶珍珠岩∶河沙∶泥炭土=5∶1∶1∶3)两配方处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质和菌种组合对丛枝菌根真菌扩繁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菌剂扩繁的最优组合,以玉米为宿主植物进行盆栽培养,设置了3种基质(风化煤+砂土+蛭石+珍珠岩1:1:1:1、伊利石+砂土+蛭石+珍珠岩1:1:1:1、砂土+蛭石+珍珠岩2:1:1),由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和解磷菌斯氏泛菌(Pantoes stewarti,PS)组成6种菌种组合[CK(对照组)、Fm、Ri、Fm+PS、Ri+PS、Fm+Ri],研究不同基质和菌种组合对菌根真菌的侵染程度、产孢量、菌丝密度和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摩西管柄囊霉和斯氏泛菌与风化煤+砂土+蛭石+珍珠岩组合的扩繁效果最佳,玉米的菌根侵染强度、产孢量、菌丝密度分别为91.7%、92个/cm3、5.05 m/g,同时玉米的叶绿素值和地上生物量也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单接AM真菌的组合(P0.05).基质和菌种组合对菌根侵染强度、产孢量均有交互作用.在常规基质添加风化煤下,同时联合解磷菌斯氏泛菌,有助于摩西管柄囊霉能达到最佳的扩繁效果,摩西管柄囊霉、根内球囊霉联合接菌与风化煤+砂+蛭石+珍珠岩组合是扩繁联合菌剂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平邑甜茶育苗质量与栽培基质理化特性的关系,通过设置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测定了平邑甜茶苗木生长相关指标、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结果显示:(1)不同配比土壤下,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细菌数量随植物生长先增多后减少,与植物的生长速率趋势一致;(2)壤土为主的栽培基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长期均较高,平邑甜茶苗木较粗,质量较高;(3)沙土为主的栽培基质,前期根系优先发育,根冠比最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长期最低.说明壤土的营养状况和物理性状更适合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接种法,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构建生物反应器,研究猪粪、木屑混合物的蚯蚓堆制处理中,蚓体的生长状况及影响其Cu、Zn富集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接种密度为40 mg.g-1、湿度为75%同时有利于蚯蚓生长和基质消耗;温度为15℃对蚓体质量增加最有利,而温度为20℃最利于基质消耗;m(猪粪)∶m(木屑)为6∶4可同时利于蚓体质量增加和基质消耗。适宜的接种密度(48 mg.g-1)、湿度(70%)、温度(15℃)及较高比例的碳源辅料〔m(猪粪)∶m(木屑)为6∶4〕有利于蚓体对Cu的吸收和富集;低接种密度和高比例碳源辅料有利于蚓体对Zn的吸收,湿度和温度对蚓体Z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蚓体Zn富集量分别在接种密度48 mg.g-1、m(猪粪)∶m(木屑)为6∶4、湿度75%和温度15℃条件下达最大。  相似文献   

8.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野生资源非常匮乏,目前人工栽培粗毛纤孔菌技术尚未成熟,为了提高粗毛纤孔菌栽培生物转化率和缩短生产周期,首先对采集的野生粗毛纤孔菌菌丝培养条件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探究采用大米栽培粗毛纤孔菌的方法.在分析菌丝培养条件过程中,以菌丝长速为指标来筛选菌株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pH、碳源和氮源;在子实体栽培研究过程中,以生物转化率为指标来筛选适合菌株子实体生长的栽培培养基.菌丝生长培养条件筛选结果表明,寄生枣树的野生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初始p H 6.0、碳源葡萄糖、氮源酵母提取粉.驯化栽培结果显示,粗毛纤孔菌在以大米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中生物转化率较高,优化后的最优栽培条件为营养液中酵母提取粉含量0.2%、大米与营养液的料液比1:1.6、液体菌种接种量4 mL,在该条件下,菌丝长满栽培培养基需4 d左右,原基分化形成子实体需20 d左右,生物转化率可达到28.70%±5.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大米为主要基质栽培粗毛纤孔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为其他珍稀药用真菌寻找新的栽培基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解析毛木耳代料栽培基质碳氮比(C/N)组成对其生育的影响以及在最适C/N的菌棒(菌丝和基料混合物)中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固碳基因和固氮基因多样性,以毛木耳“上海1号”为供试菌株,设计5个不同C/N基质,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出耳试验,测定相关农艺性状指标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最佳C/N处理组菌棒中固碳和固氮基因多样性.结果显示:(1)在C/N约60∶1时生长最佳:菌丝长速最快,为4.43 mm/d;发菌期料袋污染率最低,为4.27%;菌丝长势好;第一潮鲜耳单簇表面积达3 624.09 cm2/簇,干耳边缘厚达0.71 mm;单袋干耳单产达164.79 g/袋,转化率达14.98%.生长情况其次C/N 45∶1和75∶1.(2)菌丝满袋期C/N 60∶1时菌棒含cbbL固碳基因主要分布在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90.8%和0.2%,且以β-Proteobacteria为主,主要归属于Cupriavidus(41.7%)、Rubrivivax(33.6%)、Methylococcus(6.5%);而含cbbM基因的固碳细菌未...  相似文献   

10.
以10种培养基质,对马尾松进行容器育苗研究.结果表明:以竹叶为基本材料配制基质,比纯黄心主基质培育的马尾松百日苗,干物质重增加对2%;与蛭石基质相比,增加43.9%;与松树皮基质相比,增加25.0%以松针为基本材料配制的基质效果近似于竹叶.两者对苗木生长的影响,与各处理相比较,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培养基质理化性质与苗木生物量相关的矩阵分析表明,容器基质的客重和孔隙度对苗木生长影响最大;基质内有效养分含量,特别是磷含量的多少很重要.竹叶和松针作为基质,表现了良好的理化性质,促进了马尾松苗木早期菌极化,百日苗面根感染率分别比黄心土基质的百日苗提高12.9%和17.0%同时加快了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香花槐组培苗快繁无性系.在改良MS培养基中添加ρ(6-BA)/mg L^-1=0.35~0.5、ρ(NAA)/mg L^-1=0.05~0.08,ρ(GA3)/mg L^-1=0.07~0.1作为生长培养基.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ρ(6-BA)/mg L^-1=0.8~1.4,其余成分同生长培养基.两种培养方法同时使用,保证了组培苗繁殖系数为5左右.生根培养基中大量元素为MS基本培养基的1/4,ρ(IBA)/mg L^-1=0.1~0.5、ρ(IAA)/mg L^-1=1.7~2.5,香花槐组培苗的生根率为90%.炼苗后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为85%,且植株表型未见变异.将MS基本培养基中硝酸钾的含量由1.9g/L提高至2.199~2.931g/L,可满足每代香花槐试管苗生长25~35d期间对钾的需求.将培养基中6-BA的含量降至0.4mg/L,并采用合适的组培容器,在连续培养2、3代后,可将超度含水态苗的发生频率控制在10%以下,在6mo内生产100万株香花槐组培移栽苗.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12.
在温室条件下以枳〔Poncirus trifoliata(L.)Raf.〕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接种Glomus versiforme和G.mosseae对其生长、碳水化合物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versiforme的组培苗和接种G.mosseae的组培苗分别在第二级侧根和第一级侧根中观察到最高的菌根侵染率、泡囊数、丛枝数和侵入点.两种丛枝菌根真菌都显著提高了茎粗、叶面积、叶片数、根系体积、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两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以及总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丛枝菌根真菌也提高了叶片和根系中SOD、POD和CAT活性,但显著抑制了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G.versiforme对柑橘组培苗生长和碳水化合物的促进效果较好;G.mosseae对组培苗抗氧化酶的促进效果较好.表4参26  相似文献   

13.
对人工湿地基质进行合理组配并选取最佳水力停留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并减少运行成本。选取火山石、粗炉渣、牡蛎壳3种基质,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试验考察5种体积比的基质组合(分层装填1∶1∶1、2∶1∶1、1∶2∶1、1∶1∶2,混合装填1∶1∶1;分别编号为A、B、C、D、E)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4、6、8、10 h)下的除污效果。结果表明:基质组合的装填方式对系统净污效果的影响极显著,分层装填的基质组合A的净污效果显著优于混合装填的基质组合E;不同体积配比的基质组合A、B、C、D对COD、NH_4~+-N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对TN、TP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显著;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的净污效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一定范围内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可有效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此外,COD、TN、TP的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有显著提高但到达最大值后有所下降;对NH_4~+-N而言,不同基质组合受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较大,无统一的最佳停留时间。基质组合和水力停留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找出基质组合及水力停留时间的各自最优条件对于实际工程中的湿地除污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林业局二林场3 500-3 700 m皆伐迹地上的云杉未成林造林地,逐一调查前期栽培的26株云杉幼树(年龄≤25年;树高≤4 m)生长状况(高度、生物量及其分配、基部直径、冠幅)及其共存(距离小于1 m)的5个主要灌丛的构型特征参数,评估幼树生长动态及其受灌木荫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高海拔地区迹地上的云杉幼树生长十分缓慢,15-22年生时平均高仅2.23 m,平均地径仅6.23 cm,其生长过程可划分成3个不同期,即前10年生长缓慢,而后经过一个阶段的波动期,15年左右进入生长加速阶段;2)同一云杉幼树不同区分段组合的11个处理中在树高50 cm以下采用10 cm区分段而其上采用20或30 cm区分段开展幼树树干解析分析效果最佳,与实际幼树生长过程最接近,可较准确地揭示幼树高生长过程并减少分析工作量;3)高海拔地区云杉幼树生长受灌木的抑制性影响主要发生在栽培5年后,其径向生长受到灌木的抑制大于高生长,早材所受影响也大于晚材;在5类(柳、蔷薇、绣线菊、忍冬、茶藨子)灌丛中,云杉幼树长势在绣线菊灌丛下最好,而在柳灌丛下长势最差.综合分析表明,灌丛类型差异显著影响了迹地栽培的目的树种幼树后期的生长,因此栽培5-8年进行必要的割灌抚育处理是加速高海拔迹地上云杉幼树生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太平1号蚯蚓(Pheretima)消解生活污泥,并将消解后污泥与土壤按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彩叶草(Coleus blumei)基质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经蚯蚓消解前后污泥理化性质变化及蚯蚓消解后污泥不同配比基质对彩叶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蚯蚓消解后的污泥p 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降低,污泥的湿容重下降38.89%,通气孔隙度升高93.91%,其作为栽培基质的性质得到改善。蚯蚓对污泥中重金属有一定的生物富集作用,消解后污泥中Pb、As、Hg和Zn含量下降,Cu和Cd含量升高,但仍符合GB 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中的中性和碱性土壤标准。随着污泥添加量的上升,栽培基质酶活性显著升高,且植株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明显优于未消解污泥和对照(100%土壤),表明100%消解后污泥作为栽培基质有利于彩叶草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前边坡绿化中,喷播绿化基质通常使用木纤维和稻纤维,在北方地区由于其成本过高等原因,限制了该地区边坡绿化的进程.以本地所产的小麦及玉米秸秆加工成的基质纤维对原本木纤维及稻纤维进行对比试验,利用面积为60 cm×60 cm的土胚培养供试草种,用不同纤维种类和含有不同纤维质量分数的土壤基质对禾本科、豆科的种子发芽率和苗生长状况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种类对于供试种子的发芽率和苗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只是表现在木纤维的起初发芽率较高上,而不同纤维质量分数的土壤基质的变化对发芽率和苗生长也均无显著影响,但根据该试验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最终得出本地所产的植物纤维可以替代稻纤维及木纤维,且纤维质量分数建议选用3%.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不同铁铜质量比(1∶0、1∶0.05、1∶0.1和1∶0.2)的内电解基质构建表流型人工湿地,同时设定水力停留时间为1、2、3、4和5 h,研究2种影响因子对污水TP、CODCr和TN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铁铜比的内电解基质对TP的去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对CODCr和TN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的净污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水力停留时间越长,去污效率越高。不同内电解基质铁铜比与水力停留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去除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秸秆在杏鲍菇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花生秸、玉米秸、甘薯藤配以棉籽壳、麸皮作为杏鲍菇栽培基质,以w(棉籽壳)=80%、w(麸皮)=20%作为对照配方,研究了 6种秸杆配方的培养料对杏鲍菇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培养料对杏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生产周期、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有较大影响;玉米秸、花生秸是杏鲍菇优良的营养基质,其中,以玉米秸粉和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料更适合杏鲍菇生长,其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最强,出菇较快,且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町达60%以上.综合出菇后菌渣作为动物饲料原料的适口性来考虑,以w(棉籽壳):30%、w(玉米秸粉)=50%、w(麸皮)=20%的配方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三倍体毛白杨引种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2000年引进的三倍数体毛白杨73、80、96、330、331及本地繁育的303、304、305等品种在不同土壤上进行育苗、造林试验.育苗试验表明:土壤质地及肥力对育苗成活率无明显影响,成活率引最高69.4%,苗木高、径生长8月达到高峰,最高达0.93 m (331号)和0.51 cm (96号);造林试验表明:造林成活率与土壤湿度、地下水位密切相关,生长量与品种及土质密切相关,造林密度为89-110株/667㎡,截干高度1.8-2.3 m为宜,综合表现以96号最佳.  相似文献   

20.
重污染河道钝化底泥对紫花苜蓿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是限制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因素。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沈阳细河重污染河道底泥与碱性炉渣和锯木屑配比后养分含量变化及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底泥基质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能满足植物初期生长所需养分,但相对保肥能力较低。将底泥采用碱性炉煤渣钝化处理后,钝化底泥基质上紫花苜蓿生物量及株高均显著高于纯底泥处理,其中SD4处理(河道底泥∶燃煤炉渣∶锯木屑=1.0∶1.0∶0.5)中的植株长势最好。所有钝化底泥基质上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含量极显著降低,而且根部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含量。与纯底泥对照相比,钝化底泥基质上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部对重金属Cd、Cu、Pb、Zn的富集系数(BCF)和转移系数(TF)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