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挥环保节能减排作用 构建和谐煤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们要实现煤矿和谐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矿生态环境,构建安全、健康、环保的新型煤矿.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5月22日,"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研讨会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秘书处主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美国环保协会支持,其目的是利用国合会国内外专家资源和高层政策咨询的特点,就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创新政策问题听取专家意见,为国家环保总局相关工作与今后的政策研究提供思路.本文正是在会议讨论内容基础上形成的,涉及了与会专家对创新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些基本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4.
韩鹏 《环境保护》2012,(22):51-52
铁路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节约资源、有利环保、运力强大、运价低廉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铁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发挥着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为建设绿色铁路作出了重要贡献.针对交通行业特点,今后要继续加强环评技术的基础研究,加快环保措施的科技创新,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优化交通运输选线,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循环经济:从垃圾经济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产生的本质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德国循环经济实践是在其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的发展演变中,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目前许多资源已经不能自给,经济增长的资源瓶颈愈益突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刻不容缓.环境友好既涉及技术可行性问题,也涉及制度可行性问题.本文在阐述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制约性因素,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环保观念日益增强,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能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发电厂而言,注重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显得日益重要,这不仅有利于绿色环保电厂的建设,而且有利于电厂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针对火力发电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建设能源节约、绿色环保型电厂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我国建设绿色环保电厂提供参考,推动电厂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环保信息     
做好六项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8月14日出席“全民节约,共同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并接受主持人访谈.解振华表示,节约与环保密切相关.资源、能源的浪费,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转变不可持  相似文献   

9.
军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担,很多时候在资源利用方面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军队发展建设的重要标准,对军队来说尤为关键.大力推进绿色装备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传统装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创造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所以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长远目标。本文综合两型社会的特征以及发展现状,分析两型社会对我国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方针的重要性,旨在于得出建设两型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需要拓展外延,与绿色采矿、资源循环利用等结合起来;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大力培育生态修复产业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以保证矿山生态修复的可持续;需要树立矿山生态修复的更高目标,与矿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后矿山时代需要等结合起来;应增强矿山生态修复的使命感,将之与新农村建设、矿山景观建设、生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等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但是,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生产效率不够高、资源浪费严重、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技术和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就将从资源合理利用、更新环境保护层面进行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工作,并对我国建设环保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社会的具体途径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环境》2007,(4)
过度依靠资本投入、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在桎梏着中国经济;当前,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环保产业,清洁中国最有力的保障者。  相似文献   

14.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07,(7)
邀请函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中国第二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将于2007年9月6日至10日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举行。本届展会是展示当代国内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6.
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出发,建立了由3个层次和22个硬性指标以及7个附加指标构成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评审方案,为"两型"企业的创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科普的实例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活动实例,提出农村环境科普存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耕地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科技知识普及、传播效率低下、覆盖面小等问题。基于农村科普的需求分析,认为农村环境科普应包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涉及的知识和理念、工业污染防治知识、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技术。提出农村环境科普工作的建议,包括需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环保决策能力,以服务农民为目标,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针对领导干部、农村妇女、青少年开展差异化环境科普工作等。  相似文献   

18.
陈漫 《环境保护》2005,(11):6-12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扁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落幕。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也是新时期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并首次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写进了党章,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是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严重障碍.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的粗放式开发、低水平的利用以及以煤及相关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此,山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和保护;第二要发展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开展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三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第四要加快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