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期,我国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接连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各级林业部门结合当地林业情况,严格落实政策内容,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为野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林业资源的持续化发展。本文围绕林业管理展开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策略,并简单论述了管理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希望对相关工作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小组的多次会议精神,由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气象、卫生、资源、地震、交通、中科院、中国三峡总公司、三建委移民开发局及湖北、重庆两省、市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建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于1996年正式组建。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库区及长江上游到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跟踪监测,积累了一定的监测资料,在落实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环境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实务》是针对当代林业发展进行研究的著作,该书共分十一章,涵盖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林业的涵义与发展、我国的林业资源、林业经济管理概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黄河上游山地类型区、黄土高原类型区、国情与生态资源环境、西部大开发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新技术"3S"技术及其应用,分别从森林文化、历史沿革、林业的涵义、林业资源、林业经济与管理、生态建设与治理、国情与生态环境、西部  相似文献   

4.
航道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强 《环境保护》2014,(10):60-62
航道工程是以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与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方式有所不同。航道建设涉及生态影响,又区别于公路、矿山等陆域生态影响项目。根据航道建设项目特点以及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从环境影响特点、工程建设概况、环保措施落实、环境影响、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环境管理状况及监测计划落实情况、公众意见、结论与建议等方面分析航道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要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正在开展的丹阳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分析丹阳市地质环境条件并评价城镇工程建设的适宜性。选取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7个一级评价因子,地貌分区、水系水域、洪水淹没程度等11个二级评价因子,以500 m×500 m网格为评价单元,利用GIS软件对丹阳市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了丹阳市生态红线管控区,将一级管控区划为工程建设不适宜区,二级管控区划为工程建设适宜性差区。结果表明,除生态管控区外,丹阳市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良好,大部分地区为适宜区,适宜工程建设;城市开发建设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相似文献   

6.
坚持岛礁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采取系统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施工技术、工艺和方法,尽最大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岛礁生态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努力实现建设与保护相协调,开发与修复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创造优良的岛礁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打造生态健康、环境优美、人岛和谐、监管有效的生态岛礁。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东北地区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从工程建设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个方面,阐述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土壤所产生的生态影响,并从施工前期准备、施工期、施工后期恢复以及长期监测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钟德培 《环境》2004,(11):15
近年来,湛江市把建设生态公益林放在林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林业用地30多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6万多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近5万公顷。1991年实现绿化达标后,湛江市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狠抓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以沿海沙岸防护林、泥岸滩涂红树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基地,以桉树为主的短轮伐期商品用材林基地,以龙眼、红橙、芒果等木本水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从水患治理逐步走向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深圳典型高密度建成区水库水源地生态库建设为例,通过工程建设前后监测和模型等方法,研究雨源型缺水超大城市生态库溢流截污对水源地水环境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生态库建成后水源地各类污染物达标且水质平均提升3.6倍,受调水影响东湖区水动力和水质明显优于西湖区。初期雨水110 mm时和正常雨水40 mm时,可实施生态库集雨溢流入库,模型预测常雨工况库区水质优于初雨工况,初雨和常雨可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状况。生态库建成后,初雨和常雨入库使得水环境容量对现状分别提升4.7,3.3倍。研究对于水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发达城市水源地建设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以建设"生态湖北"为目标,以加快环保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水电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呈现恶化趋势。随着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推广,迫切需要对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从水电工程对水生生态、陆生生态、气候及地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就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对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水电建设要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宗旨,使工程建设能够最大限度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红利。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面临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形势,从核定生态需水目标、落实生态需水保障要求的角度,提出开展河湖生态流量调查、对现有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绿色生态改造、建立闸坝联合调度体系、构建水利水电工程下泄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生态流量依法管控和执法监管等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绿色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保障生态流量研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城镇林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居民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绿色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概述了林业的功能作用,在客观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及其造林绿化状况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视角,探讨了加强城镇造林绿化美化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社会文明建设范畴,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理念及价值支持,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逐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但法律保障体系框架、制度还需要完善,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应以生态文明相关的基本法律为基础和出发点,依据生态优先、生态民主等相关原则,要从防治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层面,制定完整的法律保证制度,建立防、管、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林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林业信息化足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为克服常权权重不能精准刻画生态和经济复杂交互关系的缺陷,结合变权理论和DPSIRM因果框架,构建了包含6个子系统、23个具体指标的中国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基于2006~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林业统计年鉴数据及相关数据资料,运用K-means聚类法和变权理论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台湾、香港、澳门)的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期内,基于DPSIRM因果框架的中国森林生态安全总指数呈现“W”型总体上升的小幅波动趋势;(2)经过变权处理后,状态子系统平均权重最大达到0.0781,管理和响应子系统次之,分别达到0.0728和0.0640,管理子系统平均得分呈“N”型变化趋势,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显著,对森林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3)研究期内,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估值呈现平稳上升或先降后升趋势,仅有辽宁、西藏等地区波动下降.区域森林生态安全状况差异明显,西南地区平均得分最高达0.3414,西北、华东、华中地区平均得分远低于各地区平均水平0.2794.(4)中国的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改善趋势,但各省(市、自治区)之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呈现严重分化现象,传统林业优势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而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森林生态风险较大.建议在未来的森林生态安全管理中需重点关注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和推进林业生态恢复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森林法》实施二十余年,对我国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随着森林状况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森林法》亟待修改。《森林法》的修改应该进一步弥补法律缺失,明确森林生态系统的属性,落实生态保护主体的法律责任;应当跨越以管理保护林业行业,围绕林业产业作为修改法律的立意;应当全面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应该以森林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建设为核心。使修改的《森林法》成为涵盖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管理法,最终成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基础性法律。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建设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突破口。本文围绕生态文明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在梳理生态文明治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创新出发,提出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建设的思路和框架,并从培育多元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创新生态文明治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相关部门及地方深化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逐渐得到重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随着福建、江西和贵州被指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地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试验"层出不穷。本文以福建省永安市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制度创新试验为例,分析该地方林业治理制度创新的背景与条件,阐述改革的制度安排与实施成效,总结制度创新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我国林业治理体系顶层设计的理想、战略和策略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