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中的底泥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导致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的原因复杂多样,底泥释放的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污染物迁移后甚至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底泥治理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底泥污染治理技术,从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进行阐述,对原位修复技术中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和异位修复技术中底泥疏浚技术和污染物与疏浚物固相分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同时提出了未来底泥修复技术研究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污染底泥的处理处置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填埋处置方式不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章详细总结了珠三角地区河涌底泥的营养成分、矿物组分、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因素对底泥处理处置方案的影响,研究发现底泥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毒性限制了其作为土地利用的途径;对污染程度较重的底泥,需采用严格的修复技术措施处理后,方能进行工程化应用;矿物组分决定了底泥是否适用于建材生产。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常见底泥处理处置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珠三角区域的适用性与市场前景,并对珠三角底泥资源化应用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是国家高度关注且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水环境问题,底泥污染和外源污染是导致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底泥治理成效是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的关键。本研究结合2018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结果,对我国底泥治理存在的底泥处置和内源污染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黑臭水体底泥治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底泥治理、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等污染物质通过吸附、沉淀、络合等作用,逐渐积累于底泥中。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这类污染物在河道底泥中的行为研究较少,所知不多,但一般认为,在水体受到污染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底泥中的浓度是逐步累加的。河道水体的污染,可以随着污染源的扩大而趋向严重,也可以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而得到控制。因而,水体质量是双向变化的。然而,河道底泥的污染,在一定条件下,则总是朝着一个方向,逐步累积的。所以,通过对底质试样的收集、分析和研究,便可对河道的环境质量作出历史的、发展的评价。定期进行监测,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水平的河道底泥环  相似文献   

5.
彭越浦苏州河河口底泥沉积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彭越浦-东茭泾河道污染底泥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河道底泥的垂直分布与苏州河及其支流大多数河道的底泥分布一致。而彭越浦交通路桥到中山北路桥段的河道底泥,却出现了特有的垂向分布。这种河道底泥从垂向上,其表层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河道自然底泥的背景值。它是由于苏州河河水流入彭越浦,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拥水沉积,其形成与彭越浦及苏州河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河道底泥的发现,为苏州河支流及类似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区域城市内大量河道被窦闸封闭为纳污河段。这些河段呈半封闭状态,纳污量大,水质恶劣。以佛山水道为例,通过资料调研以及现场调查,确定佛山水道水体的污染特征为水体受耗氧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元素污染,底泥存在重金属污染,并且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的蓄积库,水体生态受到破坏。针对佛山水道的污染特征,进行截污工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底泥疏浚以及引水冲污等治理措施来治理佛山水道,使佛山水道恢复其水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某排污渠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项目之一的湖南省某市排污渠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包括河道环保清淤、重力脱水、土工管袋脱水、移动式水处理车、底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等,该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所采用的工程技术、手段、措施等是正确有效的,可为其他同类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底泥清淤疏浚是清除湖泊和河道内源污染、减少污染物释放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基于环保清淤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环保清淤与传统工程疏浚的区别,并介绍了环保清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底泥调研与分析评估、清淤深度控制、清淤方式及清淤设备选择、底泥脱水与固化、尾水处理与排放标准控制和底泥资源化方式等方面对环保清淤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湖泊水质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环保清淤方案的比选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周围的河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以保证城市的日常生活。就当前城市景观河道的现状来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河道污染状况,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制约。由于河道关乎城市的日常运转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针对当前河道污染严重的状况,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处理,以保证河道的清洁度,进而维持城市用水系统的安全性。为此,本文就城市景观河道的污染治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张沐  任增谊  张曼  赵琼  尹洪斌 《环境科学》2023,44(7):3945-3956
外秦淮河是南京市一条重要的城市景观行洪河道,多年来受工业及生活污水影响,内源污染严重.为充分了解外秦淮河底泥污染特征,为疏浚提供决策依据,对河道上、中和下游典型断面底泥界面微环境以及营养物含量进行调查,采用有机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法对底泥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污染物垂向分布特征模拟清淤对底泥内源释放削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中下游底泥界面以上DO均值分别为4.62、 3.25和3.41mg·L-1,且分别在4.4、 3.5和5.5 mm处消耗殆尽,是典型的城市河道污染特征体现.调查河段表层底泥的ω(TN)、ω(TP)和ω(OM)均值分别为1 734mg·kg-1、 1 337 mg·kg-1和4.82%,底泥TN和OM的有机污染指数均值为0.48,处于尚清洁水平,TP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值为3.18,处于重度污染水平.模拟30 cm清淤深度结果表明,底泥SRP和Fe2+的释放速率较清淤前分别削减42%~82%和88%~96%,而NH+4-N的释放速率却较清淤前有...  相似文献   

11.
受污染的河道底泥对周围水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文章立足于河道底泥的处置方式与资源化利用,调研并分析其当前在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的技术方法与进展,为河道底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分析总结现阶段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和现状,对塑造安全健康的河流水环境具有显著意义,拓展其在建材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更是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目前各种利用方式均有一定的优势却又各自存在局限性,故展望其发展方向,以期为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滇池草海入湖河道底泥污染类型、污染程度、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入湖河道的底泥污染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重金属污染问题。目前国内对河流、湖泊底泥重金属的研究偏重于重金属的分布、污染特征以及重金属对生物、生态的影响,对底泥重金属的治理研究相对较少。分析了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机理,简单介绍治理底泥重金属的一些生物技术,着重讨论当今处理底泥重金属的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郊区河道污染问题成因及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郊区农村河道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之一。分析了城市郊区河道水质变化现状及影响因素。阐述了河道对城市具有的生态服务价值。论述了城市郊区河道的治理模式,提出将城郊河道治理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明确基层政府的治理责任。  相似文献   

15.
杭州城区河道水体及底泥污染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城区六条代表性河道水体及底泥污染物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了pH、营养盐、耗氧类指标、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杭州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河道水体中TN、TP和NH3-N呈显著的正相关,COD。。和BOD,相关性极显著,说明污染具有同源性;(2)河道底泥中的有机质、全磷与全氮有较好的相关性,有机质与四种重金属的相关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Cd〉Pb〉Zn〉Cu,四种重金属之间Pb与Cd和zn相关性显著;(3)河道中底泥相对比较稳定,大部分时期底泥中的营养盐和上覆水体中的营养盐没有相关性,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滇池入湖河道底质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滇池草海入湖河道底泥污染类型、污染程度、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入湖河道的底泥污染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日益受到重视。对上海市郊区河道毛家塘底泥进行监测,分析了13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Pb,Zn,Hg,Be,Ag,Sb,Se,Ti)的含量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道底泥13种重金属中,Ag,Sb,Se,Ti 4种低于检测限,As,Cd,Cr,Cu,Ni,Pb,Zn,Hg,Be含量均超过了上海市土壤背景值;底泥重金属为中污染,As,Cd,Cu,Zn污染影响较大。除As以外,其余重金属含量均满足我国现行标准或指标要求,建议底泥后续处理利用参考达标标准的相应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18.
河道底泥是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底泥中含有各类污染物,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经扰动后对上覆水造成二次污染.该研究主要选择了成都市城区20条河流的20个监测点作为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试验检测,对河道水体和底泥污染的各项物化指标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和潜在生态污染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以评估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程度,并对水体和...  相似文献   

19.
两种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危害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健磊  王静 《环境工程》2013,31(2):119-121
河道底泥作为特殊的物质形态,其评价方法与土壤和水环境评价方法均有所差异。随着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也大量涌现。着重介绍了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两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常用方法,重点针对方法本身以及该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模拟试验方法, 研究和探讨了苏州市古城区重污染河道上覆水的氮营养盐浓度及DO水平对河道底泥内源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上覆水体的氮营养盐水平可对底泥中氮营养盐的释放程度(即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产生影响,氮营养盐含量低的上覆水体有利于底泥中氮特别是氨氮的释放(外城河与苗家河2种处理的累积释放量差值可达6 mg/kg),相反,则不利于氨氮的释放.故当氮营养盐含量较低的外城河水进入古城区河道时,有可能引起内城河道中底泥氨氮的大量释放,这种情况在调水过程中更为明显;②溶解氧是控制底泥氮释放规律的重要因素,其对氨氮和硝态氮释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厌氧条件能加速底泥氨氮的释放,好氧则对其释放产生抑制,故保持河道水体中适当的溶解氧可有效抑制底泥中氨氮等释放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