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惠州市惠城区范围内通过注销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手段初步筛选出有搬迁遗留地的重污染电镀企业,再通过现场勘察进一步排查确定具备场地修复基本条件的惠城区电镀行业典型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分析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机械厂电镀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电镀废水,会造成土壤六价铬和氰化物污染。以长期利用电镀工艺的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为依托,通过前期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场地土壤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确定修复目标和工程量;综合场地特性和污染特征,进行修复技术筛选,确定以"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固化/稳定化"为核心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工艺;通过小试和中试,获得最佳修复药剂组成和添加比例,并进行工程实施。结果表明:Cr(Ⅵ)和氰化物复合污染土壤经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固化/稳定化工艺处理后,最大超标浓度由原来的37.3,186.0 mg/kg,分别降低至对应的标准限值3.0,22 mg/kg以下,Cr(Ⅵ)浸出浓度<0.5 mg/L,满足修复要求。该修复工程的成功实践,可以为其他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六价铬污染主要来源于铬化工、电镀和制革等行业。简述了我国涉铬行业概况,铬污染土壤的来源及铬特性,重点综述了国内外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了各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并列举分析了国内外的修复工程案例。我国是铬盐生产大国,铬化工场地污染尤为严重且复杂。电镀类铬污染场地呈现铬、镍、铜、锌多重金属复合污染特点。制革类铬污染场地具有铬有机物复合污染特征。目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是基于六价铬的还原稳定化原理,具体包括化学还原、化学淋洗、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考虑到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目前铬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绝大部分采用化学还原的修复技术。开发经济、环境友好型修复材料,探讨其修复机理和长期安全性是未来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大量污染场地,是城市土地开发的重要来源。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起步较晚,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体系尚不健全。通过北京市污染场地案例调研,分析了北京市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以及监管概况,探讨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标准缺失、原位绿色修复技术缺乏和监管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并从技术标准支撑体系、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和全过程监管框架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北京市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企业搬迁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场地,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再利用问题,已成为城镇管理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污染场地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实践,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场地修复等多个环节。针对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场地信息管理和修复技术决策问题,基于最新颁布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导则,采用GIS组件式开发技术与可视化编程语言C#结合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污染场地信息管理与修复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具有污染场地信息综合管理、场地特征分析和修复技术筛选3项主要功能,并支持在线专家咨询,辅助完成污染场地修复相关报告。系统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者提供方便的管理工具和决策参考,在编制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位于城区或周边的污染型工业企业集中搬迁,留下了大量重污染的污染场地.由于政策法规缺失,一些污染场地未经任何修复就直接被开发利用,给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危害.每一块污染场地的安全利用都迫切需要对场地污染的类型、程度等情况进行详尽调查,在场地调查基础上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修复,以尽快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于是,中国的污染场地修复被“看不见的手”推动着,诞生并渐渐成长.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某老工业区第1批28块场地环境调查的实践,对污染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①获取准确的场地资料难度很大,建议研究制定场地全过程档案管理制度;②工业企业关闭搬迁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风险,工业企业关闭搬迁应该成为污染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环保部门应该在工业企业搬迁前介入,严格监管整个过程中的环境污染;③大量区域由于其中污染严重、风险高的场地缺乏修复资金而难以再开发利用,建议结合规划优先启动资金投入低的污染较轻区域修复,并同时对风险较高的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管控,当区域开发取得一定规模、成就和收益后,可以整合资金力量和资源开展污染较重区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污染场地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实践,包括场地调查、方案筛选、修复施工等多个环节。中国在该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筛选流程以及应用现状,对于在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污染场地修复的各类技术、筛选程序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以某化工厂治理工程为例,介绍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该类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攻克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瑞典环保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基础工作就是明确污染场地风险等级,确定工业企业污染场地优先修复名录。本文重点介绍了瑞典污染场地风险分类方法,以期给我国的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工矿企业遗留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城市建设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隐患凸显。本文分析了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面临的主要难题:场地环境条件复杂,场地污染精准识别难度大;技术方法不健全,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治理修复难度高,污染场地安全利用技术支撑不足;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场地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建设滞后。分析了场地环境精准调查、污染风险本土化评估、治理修复策略综合决策、场地污染风险控制、安全高效修复以及棕地风险分级管控等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的重点环节及具体做法,并介绍了上海桃浦工业区转型再开发过程中的场地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的实例,以期为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提供思路与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1.
污染场地调查是后期修复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做好污染场地调查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污染场地调查起步晚,发展迅速。本文在简要分析污染场地调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污染场地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对进一步完善污染场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电镀企业的数量、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电镀生产排放的污染物造成该区电镀场地普遍存在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象,调查并分析区域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是粤港澳大湾区该类场地安全再利用的必要工作.在详细调查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Cr~(6+)和Cu超标率依次为20. 5%、12. 8%和2. 7%;地下水中Ni、Pb和Cr~(6+)超标率依次为41. 7%、33. 3%和33. 3%;场区内重金属污染与电镀厂生产功能分区相对应,说明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镀废物泄漏.由于该场区填土层以下为渗透性较差的粉质黏土,不利于重金属污染物向深部迁移,因而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但是在全风化花岗岩埋深较浅的电镀车间范围内,土层渗透性增大,重金属迁移深度显著增加,其中Cr~(6+)由于酸性土壤的吸附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了10 m深度的高浓度检出现象.虽然场区浅层含水层渗透性较弱,但是酸性土壤和地下水氧化环境有利于Cr~(6+)和Ni的迁移,因而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和土壤重金属迁移深度较大的电镀车间出现了Cr~(6+)和Ni超标现象;而粤港澳大湾区花岗岩中Pb含量背景值较高可能是造成场区地下水Pb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的Ni、Cr~(6+)和Cu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和地下水中,区域广泛分布的低渗透黏土层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重金属的扩散迁移;但是在土壤酸化和花岗岩埋深较浅的地区,以及地下水以氧化环境为主的丘陵地带,Ni和Cr~(6+)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深度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场地实际的污染特点,选择适当的场地环境评价标准和监测参数对于污染场地调查评价工作及后续修复工程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研究国外相关场地环境评价标准,对场地环境调查评价和污染场地修复中监测参数选择及其相应分析方法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VOCs废气二次污染常伴随于有机污染场地修复,若不加以针对治理及严密防控,将直接危害于周边环境及人类。文章对VOCs废气常用治理技术进行了概述,并随机选取上海松江、金山区域的28家生产企业开展VOCs废气处置排放调查研究,重点分析了VOCs治理工作中预处理工艺与核心处理工艺的应用特征,以及VOCs防控工作中不同措施之间的组合趋势。结合调查结果,以有机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特点为主导,类比提出了相关针对有机污染场地修复中的VOCs废气二次污染防治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工业企业搬迁、污染场地修复及再开发等问题逐步凸显,遗留了大量存在潜在污染隐患的场地,亟须加快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的环境经济政策探索与创新。本文从对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分析入手,提出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按照“防、控、治、管”的思路,在场地污染预防与调查、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效果评估、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污染场地监管和再利用四个阶段纳入多样化、差异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工具,形成税费、补贴、价格、交易等多种手段组合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俐 《世界环境》2016,(4):41-45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诸多重工业企业搬出城镇中心,腾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关闭、破产、搬迁等造成的工业污染场地的调查与修复成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但场地的调查一直缺乏技术指导,直到《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于2014年2月19日颁布。然而针对具体某个行业场地的实际调查,还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不同行业污染场地的污染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国家及杭州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现状,提出在城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中发现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污染场地治理责任界定困难、污染场地治理缺乏资质、污染场地治理企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应用与筛选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污染场地修复是污染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该领域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适用范围、筛选程序以及应用现状与趋势,对于在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方法,以美国超级基金场地修复为例,阐述了目前不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状况,并对一些常用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了参数比较. 同时,介绍了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方法与技术政策. 通过对数10年来超级基金场地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某电镀基地为例,设计采样监测方案,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报批稿)的推荐模型和参数,开展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和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建议值。监测结果显示,场地土壤中镉、铬(Ⅲ)、铬(Ⅵ)、铜、镍、锌6类重金属浓度超过风险评估启动值,列为关注污染物。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场内多处暴露点位的人体健康风险值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重点污染区域为污水处理厂及周边,电镀车间及周边的风险值也超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具有较高风险的区域,建议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场地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20.
选择我国某典型的废弃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对场地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ASTM)规范的场地环境评价方法,对场地中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同时,以人体健康风险为基础对场地修复目标进行推算,并界定修复边界和测算污染土壤体积.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四氯乙烯、五氯乙烷、六氯丁二烯、六氯乙烷和六氯苯等挥发/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场地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其含量超过我国现有标准.根据场地特性,以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1×10-5和1×10-6计算得出的修复目标值界定修复边界,场地中对应区域的污染土壤体积分别为20457、25600和37300m3.最后,根据综合场地利用规划和成本投入要求,对场地中污染土壤分类处理和修复提出了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