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为建立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实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以2004年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遥感影像为信息源,2000年TM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为基础,对2004年遥感影像进行动态变化解译,修改2000年数据库;手持GPS接收机,在野外对解译成果进行验证,更新数据库,最终建成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最后对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四川省生态环境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太仆寺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典型区域,通过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两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为,1)2008年较2000年,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面积有增加,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2)高功能组分指数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耕地面积比指数、未利用地面积比指数均下降;3)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均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典型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研究江汉平原湿地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解译了 2000-2018年研究区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计算了江汉平原湿地以及区内典型湿地(洪湖湿地、长湖湿地)面积的变化,并通过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分析了湿地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量、地表水水位、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江...  相似文献   

4.
遥感在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型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在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通过综述遥感在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展望遥感在我国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信息的吕梁山贫困区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四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光谱信息计算了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及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93~2018年间研究区FVC整体呈下降趋势,FVC由1993年0.65下降到2018年0.55;而RSEI整体上亦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0.47下降到2018年的0.40.(2)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其中北部、南部退化最为严重,除黄河沿岸外,其他河道沿线区域的FVC及生态环境退化明显.(3)研究区RSEI值整体偏低且区域差异性显著,其中部地区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北部忻州及南部临汾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退化尤为显著.(4)FVC变化趋势与RSE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FVC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道路、建筑用地、农田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区域扶贫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避免进一步损害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哈尔滨市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查清1997-2000年哈尔滨市城市生态环境相关背景数据并作出评价与规划,对于强化哈尔滨市城市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年Landsat 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遥感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4年间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并呈现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Arcview 3.3软件的支持下,以厦门市1989年、1997年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研究厦门的海岸变迁;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总结围填海面积增长情况,研究表明:1980年以前,厦门的围填海以西海域和同安湾居多,西海域围填海面积达5 605 hm2,同安湾围填海面积2 796 hm2;1980年-1999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982.05 hm2;2000年-2006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762.44 hm2。长期多项海岸工程建设提升了厦门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但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海岸地形地貌改变、纳潮量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质恶化等。  相似文献   

9.
以LandsatTM/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1994年、2003年、2009年莆田市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1994年-2009年生态环境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较为缓慢,生态环境并未遭到显著破坏.生态环境变好与变差的面积相差不多,但变差中级差为2的面积比重相对较大,而变差和变好中级差为3、4的面积所占的比重很小.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围填海遥感监测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渤海地区不合理的围填海状况,选取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该区域围填海状况进行了遥感提取和分析。通过分析环渤海不同时期围填海状况可知自1982-2014年环渤海地区围填海面积总计是2803.51km2,年均围填海面积是87.61km2。32年来环渤海地区年均围填海面积逐渐增加,2000年之前,年均围填海面积较小;2000-2010年年均围填海面积较快增加;2010-2012年迅猛增加,以后年均围填海面积呈现快速降低的趋势;2012年之后年均围填海面积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Landsat TM/OLI图像和各统计年鉴、公报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方法,对中梁山矿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估,并与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矿区RSEI受采矿活动和生态修复影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2010年的0.501上升至2020年的0.616,修复效果显著。(2)矿区不同片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等级为优的面积增加33.18%,等级为差和较差的面积没有减少。(3)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效果变好且趋于稳定。RSEI增加的面积占比和级差不超过2的面积占比均增加。(4)遥感生态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接近,皮尔逊检验相关系数为0.966,显示RSEI可以较好反映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生态系统较为复杂的江苏盐城沿海滩涂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典型地区,利用1994-2018年7个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1994-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体呈现“二增四减一平”态势,即基塘、建设用地增加,农用地、草滩、盐田、泥滩面积减少,河流面积基本稳定;(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ESV)总体呈增长趋势,从1994年到2018年增加了20.29亿元,其中,滩涂湿地分布区域和城乡接合区域的ESV下降幅度最为明显;(3)通过对该地区敏感性分析,各生态系统类型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各系数对ESV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应用RS、GIS高新技术遥感手段和美国大型图像处理软件ERDAS,对全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1996年、2000年、2002年度定量动态对比监测;应用arc/info v8.0建立生态环境现状本底数据库.定量动态对比监测GIS数据结果显示:阿拉善盟沙尘源区域荒漠化问题继续存在,沙漠、戈壁面积在继续增加,草地覆盖度下降,导致地表裸露程度增强,沙尘源物资增多,草场生产力不足;梭梭林面积减少,乔木林演变为灌木林;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扩大速度较快;动态分析表明沙漠治理速度尚赶不上沙漠扩大速度,全盟"握手"沙年度间呈较快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岩溶山地撂荒地演变研究—以郎溪槽谷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面积广、坡耕地比重大,耕地撂荒不仅关系到山区农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还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以2004年、2010年、2014年、2017年朗溪槽谷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分析及结合槽谷高程分析朗溪槽谷撂荒地分布格局、演变规律、驱动机制和撂荒效应.结果得出: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为前提。本文利用RS和GIS技术,采用科学化量化指标,对龙井市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得到2000和2007年吉林省龙井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图,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7年龙井市生态综合指数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2000年龙井市生态综合指数平均值为35.94,而到2007年龙井市生态综合指数平均值增加到38.45。7年间,良等级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加26.26个百分点,中、差、劣等地面积都在减少。2000年和2007年龙井市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要好于西部地区。这表明政府政策的实施、人民环保意识提高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为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快生态环境调查,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的精神,2000—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相继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通过收集汇总分析现有资料和遥感调查、典型案例调查研究,深入揭示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1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17.
选用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进行牡丹江地区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研究区生态环境有很大程度改善,景观格局指数反映出研究区景观异质性上升,结构趋于均衡化,稳定性增强,受人类干扰程度在加大,自然和半自然植被的高功能景观的生态环境基底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河北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河北省2010年省级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指数归一化系数,并对各县市的归一化系数进行分析和研究,绘制2010年河北省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指数等级图,清晰反映出全省的区域分布特征,为河北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掌握2000—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总结我国十年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经验,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在有效集成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研发了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利用计算机、GIS、数据库和现代通信等技术,解决了包括海量空间数据共享服务机制、数据库访问模式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生态环境数据的全面集成,综合展现,实时共享和动态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进行了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0多年来沙质荒漠化防治,现代沙质荒漠化过程得到了明显的逆转,25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5.18km2,逆转区的面积比发展区的面积大1280.48km2,为该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该区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强度依然较大,危害较大的极重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到总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的35.64%,同时煤炭、油气资源的开发对沙质荒漠化的负面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因此,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