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生物表面活性剂清洗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清洗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对使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溶液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清洗土壤有机污染物中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化工厂污染场地的修复问题,采用土壤气相抽提原位修复技术将包气带中的挥发性和某些半挥发性污染物抽出,使污染场地得以修复。根据场地条件及污染特性,确定修复系统的组成、运行。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修复8个月后,对主要污染物苯,在土壤中的去除率达95.2%~99.9%,在土壤有机废气中的去除率达80.7%。从实际工程应用说明土壤气相抽提技术是一种效果较好的修复技术,为类似污染场地原位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的稻田土中总有机碳和颗粒态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东大宝山矿区横石河下游受重金属污染的水稻田采集6个土壤剖面样品,研究了土壤中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POC/TOC比率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探讨不同污染程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采样点相比,在重度污染的各土层中,TOC含量显著下降,其垂直分布有显著改变.POC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变化与TOC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差异更显著.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分配比例,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可利用性.中度重金属污染使POC含量显著增高,土壤有机碳变得易于分解和损失;重度污染使TOC含量显著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积累.不同重金属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不同,Pb表现出与Cu、Cd的拮抗作用,Pb使有机碳稳定性增加;而Cu和Cd则相反.但多种重金属联合效应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目标层次化制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复杂程度将污染物从土壤经地下水迁移到下游饮水井的过程划分为3个层次,采用分层评估框架建立了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目标的制订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确定了某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目标值. 结果表明,在污染场地下游200 m处的饮水井内水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随着评价层次的不断提高,需要修复的污染物由4种(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减至1种(苯),待修复土方量由23.1×104 m3降至4.7×104 m3,可极大地节约修复成本. 该场地污染土壤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修复目标值与部分国家/地区的有关标准限值较为一致;第三层次修复目标值考虑的污染物迁移过程更加完整,更能反映场地的实际情况.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对土壤修复目标值计算结果影响最大的参数为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水分配系数和入渗速度. 在确定修复方案时,应该通过试验或补充调查获取这些参数,以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 研究显示,将第三层次评估结果作为该污染场地的修复目标能充分保证下游饮水井内水质满足要求,并且可以避免过度修复.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生物修复的概念与类型,重点分析了微生物、植物对土壤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11种生物修复技术,探讨了土壤污染生物修复工程设计,最后对生物修复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有机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利中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1):2641-2649
污染物的多介质/多界面行为影响其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及生物生态效应.阐明污染物界面行为及其调控技术原理,是准确认识污染物源汇机制、预测其生物有效性、发展污染控制新材料与新技术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行为及其微观机制,表面活性剂调控有机污染物固-液界面分配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了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技术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吸附处理、土壤有机污染缓解与修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阐述了生物修复的概念与类型,重点分析了微生物、植物对土壤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11种生物修复技术,探讨了土壤污染物修复工程设计,最后对生物修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煤矿废弃地是巨大的污染源和潜在CO2排放源。对煤矸石山等煤矿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是改善矿区环境的根本途径。本文以马兰煤矿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物修复方式下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 H及容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三种修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提高,p H降低,容重减小;2)垂直方向上,土壤中有机碳、N、P、K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植被修复后土壤有机碳、N、P表现为为侧柏林火炬树林自然恢复,侧柏林对土壤营养元素的积累效果最优。修复后土壤氮、磷、钾元素仍低于原生群落;4)土壤有机碳与p H值和容重呈显著负相关性,与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地膜可保持土壤湿度,调节土壤温度及限制杂草生长从而促进农作物增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地膜主要成分聚乙烯(PE)性质稳定,难以降解,极易在农田土壤中残留并积累.此外,地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作为塑化剂,该类有机物极易在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积累和迁移,且生物毒性大,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聚乙烯和邻苯二甲酸酯复合污染是土壤有机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农用地膜污染土壤修复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亦是作物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微生物降解的生物修复较物理化学技术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环境扰动小等优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由此,本文综述农用地膜使用和土壤残留现状及其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地膜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应用与筛选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污染场地修复是污染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该领域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适用范围、筛选程序以及应用现状与趋势,对于在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方法,以美国超级基金场地修复为例,阐述了目前不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状况,并对一些常用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了参数比较. 同时,介绍了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方法与技术政策. 通过对数10年来超级基金场地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曝气法(Air sparging,AS)已经成为修复地下水、土壤有机污染的重要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可优化修复条件。文章利用TMVOC多相流模型研究了地下水位处LNAPL层的迁移转化,并通过情景模拟比较曝气法对污染修复的贡献率。只考虑地下水水流的对流-弥散作用时,目标污染物苯并没有得到彻底去除,只是通过下边界流出。60 d苯的质量损失率仅为1.79%;而连续曝气30 d后苯的去除率就可达到31.4%,最终脉冲曝气苯的损失率为44.8%。增大曝气量能提高气相渗透率及气相-液相接触面积,扩大污染物修复范围;当超过某一值(12 m3/h),其增量对污染物修复影响甚微。当曝气点位于低渗透岩层下方时,低渗透岩层会阻碍气流的垂向迁移,位于低渗透岩层上方的污染物很难得到除去。曝气法适用于溶解、挥发性较好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我国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正引起广泛关注,也面临着迫切的修复需求,因此启动地下水污染修复已经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发达国家的地下水污染修复经验,主要包括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实施地下水污染源分类管理、形成完善的指南和规范。为应对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基础薄弱,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等国家政策需求,建立地下水污染分类管理体系,按照修复目标确定、修复方案筛选、修复工程设计、实施、监测和终止等规范程序要求开展工作,实施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工程,为全面推进地下水污染修复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大量工业场地的迁移与重建,土壤的有机污染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美国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开展较早,目前已有大量成功的修复案例。列举了目前国内外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常用技术,并比较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修复的四个典型案例,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地下水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亟须构建地下水污染修复体系,为地下水污染修复实施提供保障。文章概述了国外地下水修复体系研究进展和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水修复技术建议,旨在推进我国地下水环境管理与修复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六价铬污染主要来源于铬化工、电镀和制革等行业。简述了我国涉铬行业概况,铬污染土壤的来源及铬特性,重点综述了国内外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了各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并列举分析了国内外的修复工程案例。我国是铬盐生产大国,铬化工场地污染尤为严重且复杂。电镀类铬污染场地呈现铬、镍、铜、锌多重金属复合污染特点。制革类铬污染场地具有铬有机物复合污染特征。目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是基于六价铬的还原稳定化原理,具体包括化学还原、化学淋洗、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考虑到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目前铬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绝大部分采用化学还原的修复技术。开发经济、环境友好型修复材料,探讨其修复机理和长期安全性是未来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前砷污染土壤采用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综述了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并就目前国内外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生物修复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方法,指出了生物修复技术优点,介绍了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中应用特征以及垃圾填埋场和受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提出污染修复工艺过程,和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8.
浅析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生物修复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方法,指出了生物修复技术优点,介绍了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中应用特征以及垃圾填埋场和受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提出污染修复工艺过程,和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9.
石油污染土壤异位淋洗修复是一种新兴的、经济高效的修复技术,是对生物修复的一种补充.异位淋洗修复有望促成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化.本文讨论了石油污染土壤异位淋洗修复的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异位淋洗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汞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环境中的汞污染问题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为了解汞污染土壤研究的进展,在概述国内外土壤汞污染现状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重点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主要包括:热处理技术、淋滤修复技术、固定化技术、电动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基因修复技术以及纳米修复技术等。此外,还对土壤汞污染修复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