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为我国自然式雨洪管理的核心手段,海绵城市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在海口植物园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节能环保以及海绵城市理论充分研究和应用,合理分析基地现状及基础条件将海绵城市策略融进具体细节。文章阐述了项目设计理念以及将海绵城市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分析及园区示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是低影响发展(LID)理念的特色实践。厦门市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之一,故海绵城市建设对厦门市生态文明和旅游城市的建设工作有重要意义。结合厦门市具体特点和LID技术特点,对厦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作了进一步分析。介绍了厦门市某园区的LID技术应用示范,并对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高效应用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区域的海绵城市技术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有力保障。广州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上中下游功能区协调、大中小海绵系统结合、灰绿蓝设施交融提升”为技术思路,以“污涝同治”为主要手段,运用“+海绵”理念,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控的实践经验和成效,从广州市污涝同治、巩固治水成效的全新视角,探讨智慧排水管控,以期为开展进一步智慧海绵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西北黄土地区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以西北某城市新区为例,探讨了在西北干旱地区且存在大面积土地填挖方条件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针对土壤地质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指标,并借助Mike Urban数学模型评估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以期为我国西北地区及填挖方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楠 《环境工程》2018,36(5):36-40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阐释,结合美国低影响开发的案例,对海绵城市效益、成本和效果进行探讨,纠正公众对于海绵城市认识的误区。同时借鉴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指南,对海绵城市常用设施设计流程和理论计算进行总结,为国内海绵设施定量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海绵城市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为主导,提倡雨水的源头及分散控制,恢复用地开发前的水文状态.合理地选择海绵城市措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针对海绵城市决策方案优选问题,根据实例情况建立海绵城市措施决策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引入Delphi法将定性指标及权重值进行量化,计算各方案的评分,从而得到决策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方便,操作性强,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城市观海"成为了部分多雨地区市民的调侃词,但是在玩笑背后却是城市的巨大隐患不仅仅影响着今天发展,而且制约着是天的进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就是通过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系统,来改变城市内涝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建设与PPP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往往由于边界不清等因素导致其绩效考核难度加大。2019年,第1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许多海绵城市PPP项目也将陆续进入绩效考核阶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海绵城市PPP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在辨析PPP项目绩效评价与绩效考核异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政府实施机构为主,第三方机构为辅,竣工验收考核、可用性绩效考核、运营绩效考核相结合的三级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内容及方法,针对含有多责任主体的绩效考核单元,提出了以径流水量和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责任分担方法。以期为我国今后应用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提供思路,为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分析我国城市的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新旧城区、功能区等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分类和总结现有海绵城市试点经验,提出了基于我国地域分类和社会属性分类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和范式,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综合解决我国现在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绿色发展,遵循低影响开发模式,但由于雨洪管理在我国兴起较晚,各种措施的应用都处于试运行阶段,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特殊性,本文主要针对北方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中得以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上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河道作为储存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将会严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对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认识和发展,是当前中国新形势下,针对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及思路的完善。规划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已经完成,有关海绵城市规划与模型模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对于海绵建设区开展持续监测并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较为缺乏,而对于海绵城市实际建设区的水质水量研究是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效果差别的唯一检测器,是优化未来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键。以河南省鹤壁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研究对象,开展试点区地表水体与雨水管网的水质水量多年持续监测研究,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地表水主要水质指标和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实践作用效果。采用人工监测与设备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于2015-08—2018-09在海绵城市试点区地表水体10个采样点进行了16次人工采样,共计获得109个地表水样并测定了常规水质。利用试点区内20个雨水管道出口处的流量在线监测设备获得2018-01—12的分钟级流量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波动较大的水质指标为NH3-N、TN和DO,波动较小的为pH。与海绵城市建设前相比,研究区域的地表水系水质得到改善,试点区该年度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7%,满足规划建设要求指标70%。但当实际场次降雨量低于设计雨量23 mm时,仍有雨水外排。不同地块的径流控制率差异明显。以上结果丰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可为优化海绵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汉京超 《环境工程》2020,38(4):119-123
针对某平原河网城市,根据其"两高一中一低"的本底特征,对于老城和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区,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多角度分析了现存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海绵城市相关设施选型的关键因素、主要原则及推荐方案,并选择2个典型项目进行建设方案对比。研究表明: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充分结合城市更新,实现并强调城市的融合性和衔接性;新城区则应当采用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建设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深圳不断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方面取得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肯定,并获得多项荣誉,稳步推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但是在此之前,自从深圳开放经济着手建立特区以来,由于对城市土地的盲目开采,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候,其水土流失面积甚至占到了深圳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九点五,严重威胁了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生态保障。尤其是深圳位于南方多雨多台风地区,若未能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有效成绩,必然会影响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因此,近年来深圳不断在此方面深入推进,而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在深圳地区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大力推广应用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传导思维是一种逻辑响应度强的思维方式,依托定量理据分析,层进式推导出合理结论,促使目标可达。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要求因地制宜、理性务实。以上海市松江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案例,研究传导思维概念和内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思路、内容、技术方法,探讨传导思维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并初步总结了基于传导思维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方法,以期为科学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方法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夯实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的理论基础,针对我国目前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理论不足的现状,基于海绵城市视角,对城市雨水湿地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根据城市雨水湿地与普通人工湿地的共性,借鉴人工湿地理论及技术,通过文献综合、理论分析、定量研究等方法,提出了城市雨水湿地设计思路。从设计的角度对城市雨水湿地选址、面积定量确定、湿地选型、工艺流程、基质选择、植物选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的重点是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避免城市出现洪灾,减少污染出现的机率。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样的措施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但避免了洪灾,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笔者从城市雨洪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各地区全面开展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其碳排放的情况及核算方法仍亟待深入研究与推进。本文分析了国外基于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实践(BMPs)、绿色设施(GI)和雨洪控制措施(SCMs)等方法基础上的碳排放过程研究,以及我国对于雨洪管理及相近领域中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运行全过程中碳排放核算的的途径与要求,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实施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正  李俊奇  王文亮  车伍  俱晨涛  赵杨 《环境工程》2020,38(4):10-15,38
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继承我国古代先贤智慧和参考国外经验,系统总结我国雨洪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实际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式,其核心是构建基于绿灰结合的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措施,实现"治涝"与"治黑"等多重目标。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海绵城市核心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的内涵与联系,对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辰  吕永鹏  邓婧  陈涛 《环境工程》2020,38(4):5-9,107
经过全国30个海绵试点城市4年多的创新实践,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试点成效显著。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目标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0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化推进海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临港试点的经验,从系统化体系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临港试点后全域推进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