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滦工程上游浮游植物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对引滦入津工程沿线上游水域进行浮游植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历史资料和国内相似水体研究结果的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整体上可初步划定为中营养型,水质状况尚好。但下游的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网箱养鱼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局部水域,由此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环境监测部门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引江入湖,改善湖泊水质”设想的科学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解决的有关环境问题。文中探讨了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逐步修复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引江入湖修复城市内湖方案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引水换水方案,通过对湖北黄石磁湖水和长江水的水质监测,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态浸泡实验,模拟换水工程,测定水质基本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引江入湖修复城市内湖生态环境方案的可行性。结论认为:采用江水湖水比例为1.5∶1,秋冬季节引水较为适宜;考虑磁湖内源污染严重,单纯的引水对湖水水质改善难以发挥最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可以采取有效的内源污染治理方案和引水方案并重对磁湖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4.
茅岭江流域入河污染源问题诊断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与调查2012年茅岭江流域范围内各类污染源排污及其污染物处理处置情况的基础数据,依据排污系数法和入河系数法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及入河量.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染源污染物入河量最大,占总入河污染物量的36.3%;其次为畜禽养殖,占27.6%;第三为农村生活污染源,占13.9%;其它污染源排入的污染物入河量较少,占22.1%.文章还分析了流域内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上述三种污染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分析玉溪市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水质现状、污染源贡献、污染成因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流域系统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良好型湖泊保护与污染防治型湖泊综合整治的全过程治理思路,提出高原湖泊资源“优先保护、协调发展、限量开发、强化管理”的保护与开发管理全新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为基础,提出适应“大玉溪”新形势发展需求下的高原湖泊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8年-2003年每月对太湖9个区域的水质监测数据以及水质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项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明显地改善了TP、TN、CODMn等主要污染指标,但,IP还是超过地面水环境3类标准,TN、CODMn单项指标指示水体为中一富营养化状态。引江济太对太湖局部水域(主要是贡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水质由4类水体上升至3类水体,并对富营养化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同时引入清水,流域水生态系统才能最终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
对博尚水库及入库河流水环境现状、污染特性和成因分析评价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博尚水库及库区上游入库河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水环境和水资源综合保护治理措施。主要以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临沧市分中心水质实测资料为依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制定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分与分类标准》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洱海流域农业用地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庞燕  项颂  储昭升  薛力强  叶碧碧 《环境科学》2015,36(11):4005-4012
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从综合农业用地和各类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两个层次研究洱海流域农业用地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10个小流域入湖河流水质空间差异性显著,流域西部入湖河流总磷污染严重,北部和南部入湖河流(D3除外)主要污染指标为有机物和氮;流域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关系密切,综合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与雨季入湖河流高锰酸盐指数、NH+4-N、TN、T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0.565、-0.693、-0.181,与非雨季高锰酸盐指数、NH+4-N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84、-0.328,与非雨季TN和T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1、0.146;各类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对入湖河流水质表征作用较强,耕地与TN、TP在雨季和非雨季均呈正相关,与两者的相关系数雨季为0.252、0.581,非雨季为0.149、0.511,耕地与高锰酸盐指数、NH+4-N在雨季和非雨季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与两者的相关系数雨季为0.388、0.053,非雨季为-0.137、-0.147,林地与耕地的表现则正好相反,与TN、TP、高锰酸盐指数、NH+4-N的相关系数雨季为-0.526、-0.275、-0.469、-0.155,非雨季为-0.012、-0.100、0.282、0.151,鱼塘对TN和TP的指示作用不显著,草地和园地在雨季与耕地的表现类似,非雨季与耕地的表现相反.可见,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治理时应重点加强北部和南部在雨季时耕地、草地和园地的管控.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管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和缺位的现象,机构改革后,亟待重构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构建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的关键是实现入河排污口监测与污染源监测制度的融合,厘清相关责任主体的职责分工,明确企业排污口和入河排污口的关系,并按照衔接融合的思路进行监测技术要求的整合。基于对关键问题的分析,按照污染源监测与入河排污口监测管理制度、技术整合的总体原则,分别从入河排污口自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2个维度,对监测范围、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技术、监测信息报送等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形成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0.
在大量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雁栖河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产生量与入河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雁栖河流域内主要有鱼场、餐饮企业及民俗接待较为集中的自然村等3类主要的污染源,其中鱼场排水携带的污染负荷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最大,是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TP、TN入河污染负荷量分别为836.6kg/a、6693.1kg/a,分别占长园河流域入河总量的79.1%、79.1%。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了牡丹江流域重要污染源调查分析.2015年,牡丹江流域共排放废水10 407万吨,COD排放26 040吨,NH3-N排放3 662吨,生活源是主要的排放源;流域内林口县污染源数量最多,海林县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干流,达到119个,海浪河和乌斯浑河各分布13个和36个.在污染源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流域水质改善"为核心目标,提出了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牡丹江作为松花江第二大支流,是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通过研究小流域的污染防治对策,可以解决牡丹江的污染及水质安全保障问题,在支流中起到示范作用,从而防止危害松花江的水质安全。本文以“十二五”规划思路为依托,以牡丹江流域为例,探讨小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根据"引牛济滇"工程流域河道和流域库区水质现状调查结果,对"引牛济滇"工程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水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与建议,为科学保护"引牛济滇"工程流域水体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引牛济滇”工程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引牛济滇”工程流域河道和流域库区水质现状调查结果,对“引牛济滇”工程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水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与建议,为科学保护“引牛济滇”工程流域水体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项颂  庞燕  储昭升  胡小贞  孙莉  薛力强 《环境科学》2016,37(8):2947-2956
揭示土地利用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内在联系是非点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洱海北部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和空间格局入手,综合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两者响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坡度(SLOPE)、植被区面积百分比(VEG)作为表征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指标,与入湖河流TN和TP的关系显著,斑块密度(PD)、农业用地斑块密度(PDagr)、水体形状指数(LSIwat)作为表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指标,与TP和NH+4-N的关系显著;类型水平下,入湖河流水质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响应关系较景观水平强,水质响应指标为雨季TP和旱季NH+4-N,回归调整系数R2分别为0.761和0.978;旱季,入湖河流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强于雨季,水质响应指标为TN、TP和NH+4-N.因此,进行洱海北部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时可考虑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农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尽量避免旱季对自然水体的人为干扰,后续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研究建议选类型水平.  相似文献   

16.
滆湖入湖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涡湖是苏南地区第二大湖泊,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呈现出明显的氮磷污染特征.成为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此通过对区域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对滆湖入湖污染物的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太滆南运河入湖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滆南运河是太湖15条入湖河流之一,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呈现出明显的氮磷污染特征,成为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太滆南运河小流域和水质污染分段的特征,计算了研究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削减量。以区域内分段入河河流环境容量为前置约束条件,以构建保障太湖入湖水环境安全的三道生态屏障为重点,以控源截污为主要手段,开展太滆南运河水环境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入湖河流的生态承载能力,确保入湖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18.
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技术入湖河道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太湖金墅湾水体筛选出包括土著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氮循环菌,固定于多孔性载体内,对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在秋冬季太湖金墅湾水源地入湖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研究.经室内生态修复模拟与原位围隔实验表明,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对水质改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伊乐藻或固定化氮循环菌,该技术对原位入湖河道有效去除率为:总氮5.9%~61.2%,氨氮12.4~70.3%,硝氮6.1%~68.0%,COD 4.2%~78.5%;通过氮循环菌释放可明显提高水体氮循环菌数量,MPN值比对照水体高出3~4个数量级;相关性分析表明,差异性显著(P<0.01).经5个月原位围隔试验表明,伊乐藻-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可有效降低秋冬季入湖河道营养盐负荷,有助于控制湖泊水源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9.
巢湖水质与流域农业投入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高翔  张洪 《环境科学》2012,33(9):3009-3013
为探讨巢湖富营养化与流域农业生产投入资源的关联性,选择了化肥剩余、节水灌溉面积、农膜、水土流失治理等可能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因子;研究中采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的方法,同时,提出了一种结合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法计算化肥剩余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巢湖流域农业生产投入的各种资源中,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较大的是化肥剩余、节水灌溉面积和农膜,并且化肥剩余的影响还存在1 a的滞后期.因此,有必要从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改进灌排水方式并减少农业用水入手,以求节约资源,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巢湖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滇池草海入湖河道底泥污染类型、污染程度、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入湖河道的底泥污染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