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昆山市1985~2006年共22a间的耕地面积变化及与之相关的总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9种社会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化率相关分析、主成分阶段分类等新方法对目前耕地流失研究中常用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新方法在耕地流失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和阶段划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能够通过回归方程的验证,所得结论可信度较高;(2)昆山市耕地流失的首要驱动因素为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人口增长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剧了耕地流失状况;(3)昆山市耕地流失按照所受压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85~1994年的未限制阶段、1995~1997年制约平衡阶段和1998~2006年限制阻碍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昆山市1985~2006年共22 a间的耕地面积变化及与之相关的总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9种社会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化率相关分析、主成分阶段分类等新方法对目前耕地流失研究中常用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新方法在耕地流失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和阶段划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能够通过回归方程的验证,所得结论可信度较高;(2)昆山市耕地流失的首要驱动因素为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人口增长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剧了耕地流失状况;(3)昆山市耕地流失按照所受压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85~1994年的未限制阶段、1995~1997年制约平衡阶段和1998~2006年限制阻碍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编制四川地方 2 1世纪议程 ,为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科学指导1 994年底 ,四川省开始筹备《四川 2 1世纪议程》的编研工作 ,1 995年 ,组织有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共同编制《四川 2 1世纪议程》。 1 997年重庆市成立直辖市后 ,四川有关部门又组织专家对文本进行多次修改 ,现已通过四川省科技顾问团评审 (并报请省政府批准实施 )。《四川 2 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为四川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思路。四川省计委组织…  相似文献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四川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可持续发展是四川发展的必然选择四川地处长江上游 ,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 ,工业门类齐全 ,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容量巨大 ,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领域十分宽广 ,内容十分丰富。四川贯彻实施《中国 2 1世纪议程》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显明的示范作用。但是 ,四川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面临十分严竣的挑战。四川人口压力大 ,人均资源拥有量低 ,资源浪费严重 ,环境生态问题突出 ,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对四川省2005-2013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表明该阶段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利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将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方面效应,对四川省2006-2013年碳排放增量进行分解研究,表明该阶段人均GDP对四川省碳排放量具有强烈拉动作用,其次为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对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而人口、能源消费结构逐年效应有正有负,贡献度绝对值较小。根据上述结论,针对性地对四川省"十三五"期间控制碳排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之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并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人口与生态资源大省,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其摆脱仅仅依靠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拉动模式,有效缓解四川的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最终实现四川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研究方法,利用四川省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对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间四川低碳经济发展效率不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转变。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与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值分析的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8~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利用强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曲线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波动在3.35~1.97之间,曲线的走势与能值/货币比率、人口承载力基本一致。表明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仍处于依靠本地资源的欠发达不稳定阶段;②四川省1998~2003年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投入率呈现相异的发展走势,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竞争力逐渐降低,而环境资源负载程度、能值使用强度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加剧;③1998~2003年四川省人均能值使用量总体稳定的上升趋势和电力等高能质能值的缓慢增长趋势,体现了四川省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进行国内横向比较,即比较贵州省与其它省份的人口对耕地、粮食的压力。我们规定: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个标准压力,用全国人均耕地面积除以各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商值即为各省的人口对耕地的压力。据统计,1988年我国各省人口对耕地的压力,由大到小顺次排列是:上海3.37、北京2.27、浙江2.11、广东2.05、福建2.02、天津1.70、湖南1.54、贵州1.47、四川1.46、广西1.39、江西1.34、湖北1.29、海南1.27、江苏1.23、云南1.12、安徽1.07、山东1.02、河南1.01、辽宁0.96、西藏0.83、陕西0.77、河北0.77、青海0.67、山西0.65、甘肃0.54、吉林0.52、宁夏0.49、新疆0.40、内蒙古0.38、黑龙江0.34。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四川省土地承载能力的动态仿真模型,模型中包括土地利用、人口、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子系统,文中阐述了土地承载力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模拟了四川未来45年土地承载力系统的动态变化轨迹,提出了两种方案,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森林对CO2的吸收是碳捕捉和碳储存的一种重要途径,因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变暖的第二大主因。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2007年引入了"减少砍伐和退化所致排放量"(REDD)机制。作为REDD机制的扩展,"REDD+机制"被定义为"采取各种政策方法和积极的激励措施,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和森林退化,同时还包括森林保护、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及增加森林碳汇。本文分析了中国森林碳减排量的潜在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全局回归模型识别出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检验发现全局回归模型具有空间非稳定性,并建立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碳减排量主要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农业总产值以及林业总产值等五个因素影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森林碳减排水平提升具有阻碍作用,并且呈现出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而人口密度同样具有阻碍作用,并呈现出从西向东递增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森林碳减排水平提升在东北区域具有促进作用,而在西南区域则具有阻碍作用;农业发展对森林碳减排水平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并具有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林业发展对森林碳减排水平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最后针对这些空间异质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供给,为中国今后的REDD+机制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将人口结构因素纳入STIRPAT模型,利用江苏省1982~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影响碳排放的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老龄人口比重、家庭规模、人均消费额、碳排放强度等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中,老龄人口比重弹性最大,其它依次为人均消费额、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水平、碳排放强度。在考虑人口结构情况下,碳排放的人口规模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说明人口总量对江苏碳排放的影响开始放缓;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显现,特别是老龄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人口规模,成为促进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因素;人口城市化进程和人均消费额直接加剧了碳排放,以碳排放强度表示技术进步对抑制碳排放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显著。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江苏省未来低碳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Excel软件,在分析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4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从而造成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增大趋势。这表明此期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在未来15年,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耕地和人均耕地面积降低明显,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却呈降低趋势,这依赖于耕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耕地仍严重超载,粮食安全问题仍将十分突出,形势比较严峻。据此提出降低耕地压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奉节县土地承载力与移民安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环境容量的研究是提高移民安置工作科学性的基础,通过对四川奉节县人口及土地资源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三峡水库淹没对库区人口环境容量的缩减;对库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移民安置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探讨了通过大农业和通过城镇化、非农化等方式安置农村移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耕地资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常用工具之一。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和EF NPP模型,测算、分析了2006~2013年四川省耕地生态赤字等相关变化及趋势,客观评价了四川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并探讨了几种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四川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上升,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基本稳定,人均耕地生态赤字持续扩大;耕地资源利用由弱不可持续状态逐步向强不可持续状态发展。3种生态足迹模型的对比研究发现,EF NPP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客观、动态地反映了区域耕地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研究1990—2004年上海户籍人口分布变动情况。发现1993年上海人口分布变动出现拐点。1994年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明显活跃。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模拟。对上海人口郊区化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均GDP、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投资这三个经济因素对上海城市人口郊区化产生重要影响;上海人均GDP恰好为2000美元时,上海城市人口郊区化明显活跃。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人口郊区化活跃形成对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平高,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西藏,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底,我国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势必对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增长态势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在采用队列元素法预测全面放开二孩后我国总人口及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的基础上,运用城乡人口比增长法预测未来城镇化水平,本文依据这两种预测结果系统探讨人口政策变动对我国资源消费、环境污染的定量预测和具体影响。假定未来的人均资源环境消耗量保持现状不变,按照预测的未来人口总量和增量,得出人口增长对我国资源环境的需求变动。通过计算新增的资源环境需求量,对比需求总量与我国的资源环境供给能力,进一步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压力大小。研究发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我国的粮食、生活用能源、生活用水、城乡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均逐年递增,但变化速率有所差异。为满足未来人口增长所产生的需求,粮食和能源的自给率明显降低,未来将需要更多地依赖进口。全国的供水能力和保障水平急需提高,其中北京、河南、江苏、青海、四川的现状供水能力与未来生活用水需求差距较大。各省建设用地需求差异明显,吉林、湖北、山东、四川、江苏、湖南、新疆、广东、黑龙江、贵州等省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新增需求量将快速释放,但已有的建设用地储备无法满足预测需求。生活污染物的治理压力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应该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水电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电资源具有可再生、廉价、无污染等优点,环境效益非常明显,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四川省水电资源优势明显:水电资源总量丰富,位居全国前列,开发潜力很大;适宜筑坝建库,径流调节性能好;淹没损失较小,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一半多;可建设的水电站大中小齐全,且以大型水电站为主;水电资源的市场需求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省内外电力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水电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四川省要加快对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主要河流水电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省内电网改造进度,积极推进省际电网联网,特别是和华东、华中电网的联网进程;大力开拓四川电力市场,发展高耗能产业;加大受电地区对四川省水电资源开发的帮扶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探索和推广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低碳建设的做法及经验。客观评估低碳省区试点政策效果,有助于更好积累和推广省级层面的低碳建设经验,进而全面推进绿色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基于2000—2017年中国26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从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两个方面,对辽宁、广东、陕西、湖北、云南和海南等6个“低碳省区”试点政策的净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安慰剂检验和双重差分(DID)估计对政策效应的稳健性进行验证和补充分析。研究发现:低碳省区试点政策下,辽宁和湖北的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均显著下降,即政策效应双有效;广东和云南的人均碳排放显著下降,而这两个省区的碳强度变动并非源于低碳试点政策;低碳省区试点对陕西和海南的碳减排均无效,相反,这两个省区的碳强度以及陕西的人均碳排放显著上升。分析认为,导致各省区净碳减排效应异质性的因素有以下四点:①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越低,越有利于人均碳排放控制;省区经济水平越高,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越有利于碳强度控制。②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叠加有效促进碳减排。③政策实施前,省区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指标越低,其减排空间越小,减排难度越大。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惯性作用会长效推进碳减排。有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在省级层面合理布局低碳产业,特别是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有效降低能源消费;推动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较高的省区率先减排;加大对经济欠发达省区的节能减排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形成长效的低碳发展机制,实现生态绿色和经济增长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不同类型山洪灾害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川省为例,在明确溪河洪水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三类山洪灾害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分析降雨、地形、人口资产易损性等引发山洪灾害的基本因子和土壤、河网密度、土地利用等一般因子对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影响程度,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结果表明:(1)四川省山洪灾害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一带;(2)如果3项基本因子可以解释山洪灾害空间分布100%的变化,则它们对三类灾害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溪河洪水,降雨59%、地形28%、人口资产13%;泥石流,降雨15%、地形73%、人口资产12%;滑坡,降雨48%、地形34%、人口资产18%;(3)总体上,泥石流灾害对地形、岩性、土地利用等下垫面因子的依赖更高,而溪河洪水和滑坡灾害受降雨要素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