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5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频频受到雾霾袭扰,严重雾霾过程短则3天,长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25日的京津冀雾霾过程中,重度霾面积达35 2万平方公里.虽然有几日,冷空气为天空努力清扫出一抹蓝色,无奈也只是匆匆走个过场,没过多久又是一片昏天暗地. 大气污染只是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一部分,京津冀地区还是全国水资源最短缺,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京津冀地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属严重缺水地区.河北省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主要河流长期断流,重要湿地逐步萎缩.  相似文献   

2.
区域气象条件和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评估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武文琪  张凯山 《环境科学》2021,42(2):523-533
区域气象条件和减排与空气质量的变化关系密切.区域污染天气的发生不只受人为排放的影响,其与气象条件也密切有关.我国地处全球的主要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变化特征,区域气象条件受年际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001~2018年主要气象要素及其污染天...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雾霾污染的空间面板数据,引入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模型,比较了京津冀各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高低;继而基于机会成本法,核算了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河北省雾霾治理成本显著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由河北省承担更多的雾霾污染治理任务,能使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化;在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雾霾污染过程中,河北省因限制工业增长对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北京市和天津市应给予河北省相应的生态补偿.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政策建议,如成立跨区域联合治理机构,健全雾霾污染生态补偿立法,设立雾霾污染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等,以此来促进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尤其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损害威胁。生产生活排放空气污染物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尽管雾霾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在经济发展观、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以及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制约了治霾的实效。为提升我国雾霾治理工作的成效,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强化约束激励机制、促进政策法规的执行落实,并促进社会公众对雾霾治理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
基于环境气象评估指数(EMI,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index),以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四个京津冀中南部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对2013~2018年的气象条件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MI指数与经过去趋势处理的PM2.5浓度的相关系数达0.88,说明EMI指数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能够可靠性地应用于大气环境评价和重污染天气过程评估业务;基于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贡献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得到2013~2018年月度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变化的贡献率,定量分析不同月份的气象条件变化,可有效评价不同污染程度月份的气象条件影响.此外,该定量方法在重大活动期间气象条件和减排效果评估中得到有效应用;从冬季气象定量贡献的空间分布来看,在京津冀中南部的山前地区形成EMI正距平百分比高值区,除人为排放较高外,恶劣的气象条件是京津冀中南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量化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气象条件和减排措施的相对贡献, 有助于科学评估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 本文以2017—2019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质量浓度为研究对象, 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等方法客观确定各次区域的典型代表城市, 并基于环境气象评估指数(EMI)量化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气象条件和减排措施的相对贡献. 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特征, 高值区集中在河北省南部, 冬季区域PM2.5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经旋转后的主成分分析可划分出2个主成分, 分别对应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和京津冀北部地区. 系统聚类将京津冀区域分为3个次区域, 经相似性计算获得次区域典型代表城市为承德、唐山和邢台. 以2017年为基准年开展EMI评估, 结果显示2018年1月承德、唐山和邢台PM2.5浓度下降, 减排和气象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不利气象条件是2019年1月承德PM2.5上涨的主要原因, 排放造成同期唐山PM2.5浓度上升了52.8%,不利气象条件抵消了邢台减排的效果, 并造成其PM2.5浓度小幅度增加. 京津冀区域各城市PM2.5浓度的同步变化, 排放和气象条件对不同城市的贡献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在京津冀区域内划分次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城市化速率日益加快,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和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引领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城市化引发了能源消耗激增、污染排放增加、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空气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不利气象条件、区域输送和二次转化等是导致冬季重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源的高强度排放则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频频出现重雾霾天气,对此政府陆续出台了各种减排措施。燃煤源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燃煤工业和生活锅炉的大量使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以2012年为基准年,通过构建排放清单,对京津冀地区"电代煤"、"气代煤"、"锅炉提质增效"、"散煤清洁化"、"上大压小"、"压减产能"6种控限煤政策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SO_2、NO_x、TSP)排放进行定量计算,分析控限煤政策下京津冀地区燃煤锅炉的减排潜力,并据此提出未来相应的排放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频频出现重雾霾天气,对此政府陆续出台了各种减排措施。燃煤源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燃煤工业和生活锅炉的大量使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以2012年为基准年,通过构建排放清单,对京津冀地区"电代煤"、"气代煤"、"锅炉提质增效"、"散煤清洁化"、"上大压小"、"压减产能"6种控限煤政策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SO_2、NO_x、TSP)排放进行定量计算,分析控限煤政策下京津冀地区燃煤锅炉的减排潜力,并据此提出未来相应的排放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一次严重雾霾过程气溶胶光学特性与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区2013年10月2~7日一次严重雾霾过程中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开展研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雾霾过程的影响,并结合HYSPLIT模型分析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在污染天气中气溶胶光学厚度、?ngström波长指数、细模态体积尺度谱峰值浓度远高于清洁天.10月5日雾霾最为严重,440nm波长处气溶胶光学厚度高达3.89.在雾霾发生前后,单次散射反照率日均值随波长增大而增大,而在10月5日,单次散射反照率值随波长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675nm波长处达到最大值0.965.雾霾过程中大气气溶胶以强散射型细粒子为主,人为因素贡献较大,且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强雾霾频发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2001-201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针对京津冀地区1月同期的雾霾天数、能见度、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等展开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平均雾霾天数发生了21.7 d;污染物浓度超标严重,高浓度的颗粒物成为强雾霾频发的重要原因,PM10月均浓度为0.317 mg/m3,PM2.5为0.219 mg/m3;1月份京津冀地区气象要素表现为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高、大气层结稳定,更加促进大气污染物累积,并有利于颗粒物吸湿增长,致使空气质量恶化,强雾霾事件频发。  相似文献   

12.
阅尽 《环境》2014,(11):46-47
正秋风起,雾霾又卷土重来。近一个时期,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都相继出现连日的雾霾天气。然而,今年的雾霾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却缘于一场影响甚广的体育赛事。10月19日,北京马拉松比赛开赛。比赛前夕,京津冀地区便发生了较严重的雾霾天气,但由于参赛的数万名选手中近一半来自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更改赛事时间已不大可能,因而,这场有着国际影响的赛事也只能在严重污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微脉冲激光雷达(MINI-MPL)、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对2016年12月16~21日京津冀多地污染过程的生消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边界层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低层大气盛行偏南气流,大气湿度持续增加,加之北京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特殊地形是造成北京此次严重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聚集在800m高度以下,严重污染时,污染物高度甚至仅有400m左右.风廓线雷达反演风场显示:2次PM2.5浓度快速上升阶段低层伴随持续偏南风或偏东风.污染过程期间,逆温结构明显,两次污染快速发展阶段恰好出现在两次逆温最强时段.此次污染天气过程,激光雷达退偏振比总体小于0.25,反映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气溶胶,前期以一次排放颗粒物为主,后期以二次转化颗粒物为主.退偏振比污染过程前期呈明显日变化特征,且白天退偏比比夜间高.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北京市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到市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霾是主要由人类不合理的社会活动造成的细粒子气溶胶污染(主要指PM2.5),雾霾天气除主要受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外,同时亦受众多气象因子的影响,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等等。当源排放达到最不利扩散气象条件的容量限值时,开始出现霾天气;当源排放达到一般扩散气象条件的容量限值时,霾天气频发;源排放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京津冀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近20a排放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基于卫星遥感解译获得的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共5期中国土地利用数据,计算获得了京津冀地区各市县BVOCs排放量及排放组成,同时对京津冀地区近20a的BVOCs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20a京津冀地区BVOCs平均排放总量为76.40万t/a,其中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的平均排放总量分别为59.11万t/a,15.29万t/a,2.00万t/a;按照排放组成分析,ISOP平均排放总量为16.80万t/a,占总排放量的21.99%,TMT平均排放总量为29.62万t/a,占总排放量的38.77%,OVOCs平均排放总量为29.97万t/a,占总排放量的39.23%.根据排放时间特征分析,京津冀地区冬季BVOCs排放量最低、夏季BVOCs排放量最高.BVOCs排放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分布密切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BVOCs排放贡献具有显著差异,近20a京津冀地区林地、耕地、草地的BVOCs平均排放量分别为60.33万t/a,12.78万t/a,2.31万t/a,分别占总排放量的78.90%,16.79%,3.04%.京津冀地区BVOCs空间排放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北部、东北部的整体排放量明显高于南部、东南部.本研究可为BVOCs的计算提供研究思路,同时可为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有关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量化京津冀(BTH)地区超低排放(ULE)改造推广应用潜在的环境效益,基于GEOS-Chem大气化学模型,设计了2个全国情景和6个区域情景,从区域大气输送、超低排放改造在燃煤电厂(CPPs)、工业燃煤(ICB)推广及控制NH3排放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燃煤电厂完成ULE改造,使得京津冀地区2015年1月PM2.5浓度下降3.2%(2.4μg·m-3),如只是京津冀地区燃煤电厂完成ULE改造,可使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降低1.1%(0.8μg·m-3),可知区域联防联控对雾霾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2)在京津冀地区燃煤电厂完成ULE改造的基础上,工业燃煤完成ULE改造、NH3排放减少30%和50%,可使得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分别降低5.4%(3.5μg·m-3)、4.7%(4.0μg·m-3)和7.7%(5.7μg·m-3),可知工业燃煤的ULE改造和...  相似文献   

17.
基于排放源清单,采用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现状情景下,鄂尔多斯、宁东与锡林格勒排放污染物扩散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结合3地区已批复环境影响报告、规划环评与战略环评等污染物排放数据,估算未来情景下3地区能源基地污染物排放对京津冀的影响.结果表明:现状情景下,3地区排放的PM2.5、SO2与NOx对京津冀的贡献浓度范围分别为0.079~1.134,0.012~0.633,0.008~0.852μg/m3,冬季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要高于夏季,对京津冀地区冬季的平均贡献浓度值为0.710,0.339与0.413μg/m3,影响较大的京津冀城市为衡水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与保定市;未来情景下3地区能源基地排放的PM2.5、SO2与NOx对京津冀城市浓度贡献范围分别为0.049~0.773,0.003~0.176,0.008~0.731μg/m3,冬季平均贡献浓度值为0.475,0.096与0.357μg/m3.  相似文献   

18.
利用CAMx(区域空气质量模型)中的PSAT(颗粒物源示踪技术),分析了重污染天气下分区域、分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对京津冀地区PM2.5的贡献,设计了分行业排放的环境影响效率系数(EESCR)计算方法,并对“电能替代”(以电力行业产能替代民用能源消耗)情景方案下的排放进行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在重污染天气背景下,电力行业排放对京津冀地区ρ(PM2.5)的贡献率较低,各地均低于10%,并且区域排放的贡献次序为京津冀以外地区>京津冀其他城市>当地,这与电力行业高架源排放的特征有关,而工业和民用行业对区域排放的贡献次序相反. PM2.5主要组分和前体物的分行业EESCR计算结果表明,电力行业ESSCR值均在y=1/2x趋势线之下,远低于其他行业,因此优先控制其他行业排放才是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关键.电能替代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电能替代是有效降低京津冀地区ρ(PM2.5)的可行方式. 研究显示,充分利用电力行业高架源排放的特点和便于集中处理的行业优势,尽力降低因产能增长带来的排放增量,实施电能替代可成为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2013年河北南部地区各气象站点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河北南部地区雾霾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雾霾天气的气象要素特征、长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发生的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3年来河北南部地区雾霾日数呈增加趋势,速率为0.4天/年;年重雾霾日数略呈减少趋势,速率为-0.02天/年;年最长持续雾霾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系数为1.3天/年。长持续过程的持续天数与平均风速减小、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和前期降水量的增多幅度均呈一定的正相关,尤其与平均风速减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近30年雾霾天气分析发现,咸阳市雾霾天气气候特征是:雾霾天气主要发生在秋冬及初春,其中秋冬季最多;南部明显多于北部,年平均北部5天~10天,南部20天左右,咸阳、兴平最多,达25天~30天;重度灰霾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2月,重度灰霾天气与平均最长无降水日数(干旱时间)呈正相关,与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近10年来,咸阳南部地区秋冬季雾霾天数显著增加,强度增强。咸阳市雾霾天气成因:(1)特殊的地理环境;(2)气象条件;(3)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结论:减少或减轻雾霾天气的根本途径应从改善环境气象条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着手。建议:(1)气候可行性论证应融入城市规划布局工作。(2)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宣传。(3)重视人工增雨(雪)在消减雾霾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