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省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广东省海域24种代表性经济鱼类肌肉中的 Cu、Pb、Zn、Cd、Cr和 Ni 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还测定了部分鱼样的内脏、鳃、骨、皮、鳞5种器官组织中的重金属。广东省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与国内外一些非污染海域或轻微污染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含量相近,远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和“人体消费卫生标准”,这反映了栖息于广东省海域的经济鱼类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基本上处于良好状态。重金属在鱼体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近岸海域天然鱼类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生态风险,为湛江港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分析湛江港海域26种鱼5个不同组织器官(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和骨骼)的Cu、Cd 2种重金属富集特征,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单因子污染评价和食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u和Cd在鱼类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骨骼;按鱼类的食性不同,Cu和Cd在鱼类富集程度也不同,分别为植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被调查的26种鱼的Cu和Cd含量基本符合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Cd的含量高于"人体消费卫生标准",其食用价值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在北江鱼类和底栖动物体内的富集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研究了北江中上游的鱼类、虾、螺和蚬,以及鲤鱼体内不同组织中重金属Pb、Cd、Hg、As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生动物体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量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水生动物体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北江鱼体肌肉中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PbHgAs;不同水生动物体的可食部分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蚬螺虾鱼。鱼体中不同器官组织对重金属的蓄积能力差异巨大,北江鲤鱼体内各器官组织蓄积重金属总量依次为:内脏鳃脂肪肌肉。该次调查采集的北江底栖类动物样品已明显受到重金属污染,达不到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而北江鱼类肌肉则满足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场食用鱼和贝类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以高氯酸 -硝酸消化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广州石牌市场食用鱼类和双壳贝类的Cd、Pb、Cr、Ni、Cu和Zn等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 ,双壳类对重金属积累的能力高于鱼类。鱼类不同组织器官对各种重金属积累能力明显不同 ,有毒重金属元素Cd、Pb、Cr和Ni主要分布于鳞片、鳃中 ,其食用部分中各重金属含量都远低于“PHNSO”和“人体卫生消费标准” ,具安全的食用价值。但贝类的Cd含量已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 ,其中牡蛎的Cu和Zn含量则略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 ,其食用价值受到严重威胁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运用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仪,按照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渭河陕西段7种鱼体肌肉中Pb、Cd、Hg、As等4种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Pb、Cd、Hg、As)在7种渭河鱼体肌肉中的残留范围分别为0~0.80 mg/kg、0~0.022 mg/kg、0~0.465 mg/kg和0~0.032 mg/kg(湿重),除17.4%的样品中Pb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外,其他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限量标准。赤眼鳟肌肉中Pb含量与其他鱼类Pb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差异不显著(p0.05)。渭河鱼体肌肉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0.5,属于微污染和轻污染程度,但从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看,Pb却达到中污染水平,且无论是含量还是检出率均高于其它3种元素,说明渭河陕西段重金属污染以Pb为主,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加强污染源排查管理并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6.
珠江入海河口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5-6月和10-11月对珠江三角洲虎门、蕉门、磨刀门3大入海河口的经济鱼类肌肉中重金属残留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采集的24个种类鱼样中,Zn、Pb、As3种重金属含量分别为5.789mg/kg、0.987mg/kg、0.207mg/kg,超标率分别为45%、50%、44%。在3大入海口采集的鱼样中,肌肉内重金属含量经方差分析表明,各地点无显著差异,与80年代河口鱼类肌肉重金属含量相比,Zn、Pb、Cr含量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淮河蚌埠段采样点鱼虾贝类重金属的富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WFX-11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淮河蚌埠段污染较重采样点鱼虾贝类不同组织中重金属(Cu,Mn,Zn,Fe,Ni,Cd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同一组织中w(Fe),w(Zn),w(Cu),w(Mn)和w(Ni)高于w(Cd)和w(Pb),变化趋势为日本沼虾>河蚌>鱼;鱼虾贝类不同组织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为w(Fe)>w(Mn)>w(Zn)>w(Ni)>w(Cu)>w(Pb)>w(Cd).w(Cu),w(Mn),w(Zn)和w(Fe)在肠、鳃、肝胰脏等组织中较高,在精巢、肌肉等组织中较低;w(Ni),w(Cd)和w(Pb)在肝胰脏、鳃等组织中较高,在肌肉、脑等组织中较低.其中,日本沼虾和河蚌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明显强于淡水鱼类;而肝胰脏和鳃是鱼虾贝类体内重金属富集的主要部位;其食用部分w(Cd)和w(Pb)均超过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和人体卫生消费标准,因此不宜食用,表明淮河蚌埠段采样点附近生物受重金属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海南东寨港近岸红树蚬(Geloina coaxans)、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青蛤(Cyclina sinensis)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4种双壳贝类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食用安全风险。结果表明,4种贝类重金属富集存在组织间和种间差异,红树蚬体内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贝类鳃和内脏中重金属富集量普遍较高,肌肉中富集量相对较低;各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含量大致表现为悬浮颗粒物沉积物及贝类近岸海水;4种贝类重金属的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为CdAs≈ZnCuCrPb。4种贝类中重金属与近岸海水及悬浮颗粒物相关性较弱,而与沉积物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红树蚬软体部分Zn、Cr、As含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含量显著正相关,钝缀锦蛤软体部分Cr、As含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含量显著正相关,菲律宾蛤仔软体部分Cr含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含量显著正相关。基于限量标准的分析表明,贝类肌肉样品中As的湿重含量超过标准值,食品安全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9.
在珠江河口开展了16个站位同步采样和观测,分析该河口不同区段悬浮物中6种重金属(Cr、Cu、Zn、Pb、As、Cd)含量的时空特征,并结合同步的水文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口重金属含量枯水季节高于洪水季节,受流量、温度、粒度的影响;河口段重金属含量低于远口段与“过滤器效应”有关,主要是由枯水季节这两区段的盐度和含沙量差异导致的。运用富集系数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珠江口重金属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重金属枯水季节危害强于洪水季节,As、Zn生态风险大,Cd、As、Zn污染严重,远口段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河口段,远口段北江Cu、Zn、As、Cd污染程度明显高于西江和东江,分别为重度污染、严重~极重污染、严重污染、极重污染,与上游矿区有关,需要重点关注。河口段东四门和西四门的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相似,虎门污染最严重,与当地的工业发展有关。珠江口悬浮物中重金属来源与流域地质背景、工业以及矿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珠江河口悬浮物中重金属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珠江河口开展了16个站位同步采样和观测,分析该河口不同区段悬浮物中6种重金属(Cr、Cu、Zn、Pb、As、Cd)含量的时空特征,并结合同步的水文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口重金属含量枯水季节高于洪水季节,受流量、温度、粒度的影响;河口段重金属含量低于远口段与"过滤器效应"有关,主要是由枯水季节这两区段的盐度和含沙量差异导致的.运用富集系数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珠江口重金属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重金属枯水季节危害强于洪水季节,As、Zn生态风险大,Cd、As、Zn污染严重,远口段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河口段,远口段北江Cu、Zn、As、Cd污染程度明显高于西江和东江,分别为重度污染、严重~极重污染、严重污染、极重污染,与上游矿区有关,需要重点关注.河口段东四门和西四门的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相似,虎门污染最严重,与当地的工业发展有关.珠江口悬浮物中重金属来源与流域地质背景、工业以及矿区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海域经济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调查研究了南海北部海域鱼类、是类、蟹类、头足类和双壳类等5大类经济水产品中的Cu、Pb、Zn、Cd、Cr和Ni。研究结果表明,各类生物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重金属在鱼虾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与其栖息水层有关;除肉食性鱼类的Cd含量较高小,不同食性鱼类重金属含量间的差异不显著;近海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与河口咸淡水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鱼类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游  相似文献   

12.
调查测定了马銮湾养殖区海水、不同生物体重金属含量,阐述了水域污染水平并着重分析了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同时根据有关标准中重金属元素的限量值,对海洋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马銮湾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 Benson)对Se具有很高的富集性,与水体中的Cu、Ni与Cr含量分别具有极显著(p0.01)与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可潜在的作为Cu、Ni与Cr污染的良好指示生物;贝类、虾类和蟹类等杂食性甲壳类生物体重金属的含量明显高于鱼类;目前马銮湾被调查的生物体中Cu,Cd和Pb的含量均未超标准,但Se和部分生物体内的Zn,Cr则超过了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海区水产经济种类中重金属含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有关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的调查研究及海洋生物基线值(Baseline value)国外已有不少的报导。我所于1976—78年参加了珠江口近海区水产经济种类及底栖生物的污染调查,并对这一海域的环境质量作出了初步的评价。1978—79年又开展了珠江口外海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柱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珠江口近30 a来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自伶仃洋淇澳岛海岸带采集了1个长108 cm的沉积物柱(ZH1)。分析了这些沉积物样品中12种微量金属的含量及粒度参数。结果表明,沉积柱中的重金属呈现四种垂向分布模式。有机质含量是大部分重金属垂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沉积柱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垂向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r、V、Be、Se、Sn和Tl基本上未受污染,而Cu、Ni、Pb、Zn、Cd和Co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推测这些元素的污染与富集可能主要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至今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及生活)对珠江口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加有关。另外,也与研究区位于珠江口西侧的水动力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在上海市6个不同环境特征的垂钓点采集了7种共87条野生鱼类样品,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DMA-80直接汞分析仪对这些垂钓鱼肌肉样品中的铬、镉、铜、铅、镍、锌、砷和汞等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垂钓鱼类中重金属的赋存特征,并进行了鱼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和食用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鱼体肌肉中各种重金属质量比的范围分别为:Cr0.24~2.68mg/kg(湿重,下同);As低于0.47mg/kg;Cd低于0.31mg/kg;Pb低于1.43mg/kg;Hg 0.02~0.42mg/kg;Ni 0.01~0.89mg/kg;Cu0.15~12.30mg/kg;Zn 4.3~85.7mg/kg;其中Cr、Cd、Pb和Hg 4种重金属各有20%左右垂钓鱼样品中含量超过食品/水产品质量安全限值.鲶鱼和黄颡的重金属污染较重,鲤鱼和鲈鱼次之,草鱼和鲫鱼污染轻微,麦穗鱼接近于正常;工业区鱼类污染较重,市区河道鱼类污染中等,湿地公园鱼类污染较低.总体而言,上海市大部分垂钓鱼类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尚在食用安全性可接受范围内,但对鲶鱼、黄颡、鲈鱼和鲤鱼的Cr摄入量已接近甚至超过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存在较高风险;对鲶鱼的Hg摄入量接近甚至超过半倍的PTWI值,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以常州市化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厂外道路和厂内地表共46个样点的地表灰尘,测定灰尘中6种重金属Cr、Cd、Pb、Zn、Cu和Ni的含量,并评估了重金属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相对于江苏省土壤背景值,地表灰尘中6种重金属污染严重;与国内其他城市工业区相比,除Cd和Ni外,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6种金属含量在厂内区和厂外区无显著性差异;非致癌日均暴露量为直接摄食量>皮肤接触量>呼吸吸入量,直接摄食是地表灰尘重金属暴露的主要途径; 6种重金属对人群的健康风险指数均不超过风险阈值,对人群不存在健康风险;Pb和Cr是主要的健康风险源。  相似文献   

17.
泥蚶不同组织器官对重金属(Cu、Pb、Cd)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半静态暴毒试验,研究三种重金属(Cu、Pb、Cd)的单一与联合胁迫作用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组织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富集途径,以及两两重金属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单一胁迫条件下,泥蚶各组织器官对Cu的富集能力是鳃>内脏团>肌肉,对Pb和Cd的富集能力是鳃>肌肉>内脏团;肌肉和鳃对Pb的富集速率显著(P<0.05)高于内脏团,即泥蚶对Pb的富集可以通过鳃的呼吸作用和体表的渗透作用两条途径实现。联合胁迫条件下,Cd能够拮抗Cu的富集;一定量的Cu也能够在内脏团中发挥作用,拮抗Pb和Cd的累积;在其他各组织中累积的Cu和Cd则不影响Pb的累积,说明Cd和Cu在泥蚶体内以可溶形式存在,而Pb以不溶形式存在。重金属的富集与金属种类、金属浓度、累积途径、生物体的解毒机制等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漓江常见食用经济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及食用安全性,在漓江桂林段采集鱼类5种(鲇、粲鱼、泥鳅、大眼华鳊、鲫鱼)测定其体内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5种鱼体肌肉中As、Hg、Cu、Zn、Pb和Cd含量分别为0.011 6~0.035 5、0.010 0~0.049 8、0.248~0.392、6.91~45.4、0.447~0.796和0.137~0.210 mg/kg;不同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表现为:CdPbZnCuHgAs;且Cu与Zn,Pb与Cd在含量水平及来源上分别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漓江桂林河段5种鱼类肌肉样品中Zn有部分轻微污染,但符合《食品中锌含量卫生限定》(GB 13106-1991)的要求,而Pb和Cd含量高于《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GB 18406.4-2001)中的限定值,且Pb和Cd大部分为重污染状态。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Pb和Cd占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比例超过10%,可认定食用过多的5种鱼类肌肉部分对人体可能产生Pb-Cd中毒的潜在风险。从饮食角度,建议漓江桂林河段附近居民人均每周鱼类摄入量控制在0.249 kg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9.
大连近岸海域双壳贝类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大连近岸海域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紫贻贝(Mytilus edu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赤贝(Arkshell)、牡蛎(Oyster)等双壳经济贝类体内Pb、Cd、Hg、Cr、Cu、Zn、Mn、Ni等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虾夷扇贝中重金属存在组织间差异性,Cd、Cu在闭壳肌中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Cr、Ni在各组织间差异较小;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Zn、Cu在牡蛎中含量相对其他贝类较高;调查海区内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大多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卫生要求,部分双壳贝类品种Cd、Pb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及其污染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珠江口348个表层和2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数据,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估算了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同时,利用柱状样品结果对背景值进行检验,并与其他研究成果对比.研究区Cu、Pb、Zn、Cr和Ni的背景值分别为16.1、21.9、94.3、69.3和30.3μg·g-1,且本文获得的重金属背景值更具有代表性.最后,采用获得的重金属背景值对珠江口区域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珠江口大部分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单个重金属元素及总体污染程度属于中、低水平,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珠江八大口门附近区域,特别是东四门的西滩.ZY1柱状样品结果显示,1997—2003年间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程度均快速上升,2003—2005年间增速虽减缓,但2005年以后又呈现增大现象,重金属污染历史记录较好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流域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对重金属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