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夏宏生  汤兵 《四川环境》2005,24(1):83-86,123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廉价有效的除磷新技术,可作为传统的污水除磷技术的有效替代方案,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分析中,介绍了人工显地除磷的工作原理,详细叙述了人工湿地除磷技术的发展,并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对芦苇人工湿地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云  林静  徐亚同 《四川环境》2009,28(5):41-43,49
以上海梦清园人工芦苇湿地为对象,在微生物制剂使用的同时研究了微生物对湿地除磷效果的影响。经过对近一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微生物的增加使总磷平均去除率达到20.9%,高于空白的18.3%。微生物的磷酸化作用使得出水磷更多以磷酸根形式表达,甚至使磷酸盐含量不降反升。底泥监测表明,微生物制剂的加入能有效的促进浮泥层中磷的转移,减缓浮泥层中磷的积累,10个月后试验组浮泥层的磷含量相对空白对照组可降低10%以上,菌剂对于减缓磷的积累,促进磷向基质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条件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示范,文章分析了夏季不同温度条件下,潜流-表流型结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总氮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9月,总氮去除率随时间推移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氨氮去除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潜流人工湿地单元总氮去除率与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总氮去除率与日温差存在负相关性;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及人工湿地系统氨氮去除率均与日最低气温和周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净化地表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对枯水期府河水中的CODcr,BOD5,TN,TP,oil,LAS,Ar-OH,NH3,S^2-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在85%以上,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达99.9%以上,其净化效果能够满足净化地表水或污水深度处理的需要。由此可见,人工湿地塘床系统是一种生态滤池。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合人工湿地中试试验对工业园区污水厂尾水进行处理,研究了3种不同的水力负荷(10cm/d,20cm/d和25cm/d)下COD的去除,并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对组合人工湿地及其各个湿地单元的COD的去除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组合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受水力负荷影响有限,去除率基本都在60%以上,系统出水COD浓度在40mg/L以下,并且夏季的去除效果最佳。对数学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一、二级潜流湿地对COD去除贡献较大,另外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也优于单个的湿地。系统最终出水中的COD模拟结果和实测值相接近,说明基于一级动力学模型的组合人工湿地数学模拟对实际运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赵桂瑜  杨永兴  杨长明 《四川环境》2005,24(6):24-27,35
本文阐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开展人工湿地工艺设计研究的一些设想。人工湿地工艺设计研究包括人工湿地基质构建、植物群落构建和人工湿地构造与工程参数三个方面。目前,由于在污染物净化机理、系统水力学和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等方面认识不足,制约了人工湿地工艺设计水平的提高,因此,深入研究污染物净化机理、开展人工湿地基质与植物筛选与组合研究、创建适合植物生长的人工生境、优化水力学模型和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提高人工湿地工艺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分类和特点,发展组合人工湿地的原因及国内外近年来多工艺组合人工湿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结合实际分析各个工艺的优点与不足.对多工艺组合人工湿地在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的使用进行分析和展望,可运用组合人工湿地工艺弥补传统水处理工艺的不足,如光催化高级氧化法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可有效减少水处理时产生的二次污染和土地占...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湿地是近年兴起的高效、经济、环保型的污水处理方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人工湿地去除非点源污染物中的总氮、总磷、总悬浮物的研究现状及设计湿地的植物和填料对去除污染物影响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些常见的沉水草本植物对水质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氮和磷的浓度.本试验通过模拟氮、磷污染的水质条件,采用篦齿眼子菜对氮、磷营养盐的吸附和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设定模拟废水中的初始总氮(TN)浓度在1~50 mg/L范围内,培养30天后的植株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5.4%,随着初始培养环境中总氮浓度的...  相似文献   

10.
选取沸石作为人工湿地填料,对沸石吸附实验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运行方式分别进行研究,探讨沸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沸石对氨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相同条件下远优于砂石.水力负荷会影响沸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低水力负荷下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均较好.沸石在不同氨氮浓度下的去除效果差别不大.运行方式对氨氮的去除有一...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脱氮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脱氮机理的研究情况,阐述了人工湿地脱氮的三种途径:植物和其它生物的吸收作用、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及氨气的挥发作用,其中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是人工湿地主要的脱氮方式.同时对影响人工湿地脱氮效率的主要因素: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微生物可利用有机碳与硝态氮、停留时间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进一步开展人工湿地脱氮机理的研究和优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级SBR法除磷脱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除磷脱氮的原理和环境要求提出三级SBR法的污水处理工艺。特点是将具有硝化、聚磷和去碳功能的细菌种群分别控制在三级反应器中以利于各类菌群能优势生长。与单级处理系统比较不仅提高效率并可以减少能耗,节约碳源。  相似文献   

13.
3种人工湿地填料对磷的动态吸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沙、页岩、石灰石等3种重庆常见基质为人工湿地填料,探讨了磷负荷和有机负荷对基质动态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磷负荷和有机负荷情况下,3种填料的去除效果依次为石灰岩(河沙(页岩;有机负荷对各填料除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有机负荷的增加,填料除磷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机负荷对石灰岩除磷的影响较大,对河沙除磷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基质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质除磷被认为是人工湿地磷去除的主要方式,除磷效果不仅受基质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还受水力条件、磷负荷、pH值、季节、温度、有机负荷、溶解氧、干湿交替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较系统分析了湿地基质除磷的作用机理和基质除磷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自主设计的强化预处理人工湿地装置进行处理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针对人工湿地堵塞问题,考察了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海绵装置和滤布装置)对污水进行预处理来预防湿地的堵塞,并且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d的工况下,研究了湿地装置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后,不仅能有效防止湿地堵塞而且不影响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强化预处理湿地装置对CODCr、SS、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14%,90.39%,64.12%,70.13%和67.98%,出水CODCr、SS、NH4+-N、TN、TP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的一级B要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Rosenquist, Shawn E., W. Cully Hession, Matthew J. Eick, and David H. Vaughan, 2011. Field Application of a Renewable Constructed Wetland Substrate for Phosphorus Remov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7(4):800‐812. DOI: 10.1111/j.1752‐1688.2011.00557.x Abstract: Phosphorus (P) is typically the best target to prevent eutrophication in freshwater, a biological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water quality degradation. Constructed wetlands (CW) and other practices that include P removal by sorption processes in substrates can provide economical treatment of stormwater, but have limitations (e.g., large land requirements, loss of removal over time, lack of P recovery).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a multi‐study research program addressed these limitations with a new P management concept. This concept minimizes CW size with a rejuvenation cycle (or rejuvenation) that renews P‐sorption capacity in the CW substrates and enables P recovery for productive use. This study, conducted in Blacksburg, Virginia (July‐September 2009), tested the efficacy of rejuvenation in the field. Methods included replicate cells of two sand substrates monitored for P removal during prerejuvenation and postrejuvenation filtration runs. One substrate contained cast iron filings as a repository for sorption capacity. Results suppor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P removal is likely dependent on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influent P concentration, previous substrate/solution equilibrium, pH, and time; (2) rejuvenation is capable of releasing P adsorbed during stormwater filtration; (3) inclusion of cast iron in substrate promotes additional P removal and enables further removal after rejuvenation; but (4) inclusion of cast iron may limit release of P during rejuvenation.  相似文献   

17.
表面流人工湿地磷循环生态动力学模型及实现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军  周琪 《四川环境》2004,23(1):88-91
人工湿地做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表面流人工湿地所特有的区域生态效益和脱氮除磷效果,但其污染物去除的内在机制并不为人们所完全掌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磷循环生态动力学模型的设计思想、具体结构、数学模式和实现方法,并对生物生长、死亡和土壤作用模块的各种不同实现方法傲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由于假设歧义、实现方法不统一、模型参数测定手段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模拟结果的误差偏大,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多介质环境条件下多形态磷循环机理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工作,来对模型不断完善以推动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完全掌握和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