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密云水库小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示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北京密云水库小流域地下水中氮污染特征及来源,分别在雨季和旱季采集34个地下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地下水中NO-3-N污染严重,雨季和旱季NO-3-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86 mg·L-1和14.67 mg·L-1,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10 mg·L-1),污染主要分布于人口密集、农业活动频繁的中部地区.研究区域NH+4-N和NO-2-N的含量较低,其中,NO-2-N分布极不均匀.雨季和旱季δ15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00‰—20.16‰和-5.90‰—12.28‰,表明地下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为人畜粪便和污水的排放,也可能为土壤有机氮和农业施肥的混合,表明旱季发生反硝化作用造成同位素的分馏.雨季,硝态氮与村镇面积呈正相关;氨氮与村镇及地表水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旱季,硝态氮与村镇面积呈正相关,氨氮与草地面积呈正相关,亚硝态氮与地表水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的9次监测数据,分析了淮南潘集开放型和封闭型沉陷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中氮、磷时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各类水体内氮、磷之间的响应关系和运移特征;通过各形态氮、磷比对研究区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限制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沉陷积水区内氮、磷时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有降雨、周围农业面源输入、外部河流的互相补给等;各类水体内氮、磷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响应,封闭型沉陷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中氮、磷响应关系更强;两类沉陷积水区均属磷限制性水体.  相似文献   

3.
太湖地区湖、河和井水中氮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监测了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9月太湖、大运河和井水中的N污染状况。结果表明 ,太湖水体中无机氮年均浓度达 1.14mg·L-1,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浓度下限 ;大运河和井水分别达 7.16mg·L-1和 15 .84mg·L-1;井水中NO-3 -N浓度高达 15 .4 7mg·L-1,超过WHO所规定的生活饮用水NO-3 -N浓度上限的 5 0 %。试验结果还表明 ,河水中氮污染源以NH 4 -N为主 ,浓度高达 5 .6 3mg·L-1,占无机氮(NO-2 -N含量很低 ,忽略不计 )的 79% ;而井水中无机氮以NO-3 -N为主 ,占 98%。湖、河及井水中不同深度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 ,NO-3 -N和NH 4 -N浓度差异不显著 ,但其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亚硝态氮(NO-2-N)胁迫与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病爆发的关系,揭示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爆发的环境机制,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NO-2-N(<0.01、0.75、1.50、3.00和5.00mg.L-1)胁迫下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及罗非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感染海豚链球菌的罗非鱼死亡率随NO-2-N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与暴露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暴露12~13 d时死亡率达到稳定状态,<0.01 mg.L-1浓度组在暴露13 d时,0.75、1.50、3.00和5.00 mg.L-1浓度组在暴露12 d时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0.00%、23.33%、30.00%、43.33%和46.67%。罗非鱼血清SOD活性随NO-2-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试验期间≤1.50 mg.L-1NO-2-N处理组血清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始终未达显著水平(P>0.05),试验48、96和120 h时≥3.00 mg.L-1NO-2-N处理组血清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认为高质量浓度(≥3.00 mg.L-1)NO-2-N能够显著降低罗非鱼的免疫力,增加其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5.
在常规施肥条件下,通过大田小区径流试验研究了淀山湖区域特有的茭白-水稻轮作和茭白单作种植模式的氮、磷流失规律及污染负荷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面源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6-9月,排水TN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30.0 mg·L-1,以NH+4-N流失为主,主要来源于化肥施用;茭白生长期内,排水TP平均质量浓度为0.104~0.777 mg·L-1,以颗粒态磷为主,约占TP总量的73.5%~90.3%(除8月外).茭白-水稻轮作和茭白单作模式TN污染负荷分别为134.8和88.6 kg·hm-2·a-1,均高于太湖流域其他几种种植模式;而TP污染负荷则分别为1.52和1.06 kg·hm-2·a-1,低于太湖流域常见种植模式的平均水平.氮肥施用及氮素流失控制应作为淀山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疆喀什地区东部地下水"三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三氮"含量总体较低;NO_3-N含量范围为ND(未检出)—8.02 mg·L~(-1)、样点均值1.17 mg·L~(-1);NO_2-N含量范围为ND(未检出)—0.15 mg·L~(-1)、样点均值0.006 mg·L~(-1);NH_4-N含量范围为ND(未检出)—至0.28 mg·L~(-1)、样点均值0.04 mg·L~(-1);仅个别监测井NO_2-N和NH_4-N含量超标.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NO_3-N含量总体呈南高北低,NO_2-N和NH_4-N含量总体呈南低北高.垂向分布特征表现为:潜水中NO_3-N含量(均值3.14 mg·L~(-1))高于浅层承压水(均值0.50 mg·L~(-1))和深层承压水(均值1.28 mg·L~(-1)),浅层承压水中NO_2-N(均值0.008 mg·L~(-1))和NH_4-N含量(均值0.05 mg·L~(-1))高于深层承压水(NO_2-N均值0.002 mg·L~(-1);NH_4-N均值0.02 mg·L~(-1))和潜水(NO_2-N均值0.001 mg·L~(-1);NH_4-N未检出);NO_2-N和NH_4-N超标点全部集中在浅层承压水中.该地区地下水"三氮"迁移和转化主要受氧化还原条件、地表水水质、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径流条件、潜水埋深、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活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植物净化床对双龙湖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智  张显忠  杨骏骅 《生态环境》2006,15(4):708-713
通过对双龙湖A、B两座植物净化床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间的进出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植物净化床对水体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A、B两座植物净化床对CODMn、总磷(TP)、氨氮(NH3-N)、总氮(TN)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71.41%和72.58%,出水水质平均为2.47和2.36mg·L-1;TP的平均去除率为83.01%和84.70%,出水水质平均为0.033和0.037mg·L-1;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89.28%和90.30%,出水水质平均为0.125和0.141mg·L-1;TN的平均去除率为60.90%和65.48%,出水水质平均为1.204和1.268mg·L-1。对硝态氮(NO3-N)的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6.91%和32.47%,出水水质平均为0.407和0.637mg·L-1。分析CODMn、TP、NH3-N、TN和NO3-N去除效果的季节变化发现,各指标的去除效果和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最后,作者对植物净化床的运行控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建了一个由水源地、养殖池塘、生态沟渠(1级净化)、2级净化塘和3级净化塘组成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该模式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2010年5-10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经过3级净化后,养殖废水中氨氮水平能维持在约0.33 mg·L-1,6月仅为0.010 3 mg·L-1,亚硝酸盐氮含量低于0.02 mg·L-1,总氮含量在各月均能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标准(≤2.0 mg·L-1),总磷含量均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1),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也很明显,去除率为16.10%~91.22%.可见,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废水中过量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各级净化模块并不能逐级加倍发挥净化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孽生使得水生植物密度过大,从而引起水质变化反复.近2 a来的试验结果显示新建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正处于功能完善阶段,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滇池草海的封闭水域东风坝和老干鱼塘开展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试验性工程示范。定期监测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生长规律,富集氮、磷能力,以及2个水域水葫芦种养后水质的周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个水域水葫芦最大生长速率均出现在7月,生长速率分别为759.3和601.6 g·m-2·d-1,12月基本停止生长,东风坝和老干鱼塘水域新鲜水葫芦对氮、磷的富集量分别为1.95、0.17和1.74、0.14 kg·t-1,水体营养化程度直接影响水葫芦生长特征。规模化控养水葫芦明显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溶解氧浓度和pH,但既未明显影响鱼类生长,又有利于水葫芦的生长与繁殖。在水葫芦种苗初始投放覆盖度10%、投苗量为22.5 t·hm-2条件下,水葫芦种养后(7—12月)东风坝水体TN、TP和NH4+-N平均浓度比种养前(6月)分别下降7.79、0.67和0.91 mg·L-1,老干鱼塘水体TN、TP和NH4+-N平均浓度比种养前分别下降1.03、0.08和0.09 mg·L-1。水葫芦被机械化打捞后,2处水域水体TN和TP浓度并未明显回升,水质变化较平稳,表明规模化控养水葫芦修复封闭的富营养化水域水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郊樟溪流域水体氮磷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城郊流域水体营养盐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加重,识别氮、磷污染对流域水质的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长三角典型城郊地区宁波樟溪流域,在流域内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特征等布设样点,于2016年连续4个季度进行水样采集,研究樟溪流域河流水体氮、磷的含量及形态,及氮、磷在该流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氮、磷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其中NH+4-N(n.d.~1.375 mg·L~(-1))、TN-N(0.570~11.363 mg·L~(-1))、DIP(n.d.~0.169 mg·L~(-1))、TP(0.010~1.908 mg·L~(-1))。在子流域空间分布上,人类活动频度越高的区域氮、磷的浓度越高,各采样点水体不同形态氮含量和磷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和秋季的含量要高于夏季和冬季。本研究选取采样点距城镇距离、距源头距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采样点缓冲区的比例来表征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TN和TP含量与距城镇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流域氮、磷污染的重要影响。另外,典型城郊流域河流水体氮、磷污染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其含量与农业和城镇用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含量随人类活动频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2000—2010年深圳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00—2010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水域中溶解无机氮(DI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S)、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和硝酸盐氮(NO3-N)实测数据探讨DIN的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深圳湾和伶仃洋东部沿岸多年平均DIN质量浓度分别为(2.445±1.841) mg·L-1和(0.517±0.366) mg·L-1.在深圳湾,DIN质量浓度的年内变化特征为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在伶仃洋东部沿岸,DIN质量浓度的年内变化呈明显的年周期循环特征,夏季达到最高而冬季最低.11 a研究期间,伶仃洋东部沿岸DIN质量浓度略呈上升趋势;深圳湾DIN质量浓度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2005—2010年则呈下降趋势.各形态DIN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从深圳湾内的NH3-N>NO3-N>NO2-N转变至湾外的 NO3-N>NH3-N>NO2-N.DIN 与 S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伶仃洋东部沿岸 DIN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77.9%,而深圳湾的都>92%.  相似文献   

12.
北固山湿地植物对氮磷元素吸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应用倍受人们的关注。为研究北固山湿地植物对氮磷元素的吸收能力,以该湿地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Linn)为研究对象,测定3月至11月期间,其地上生物量以及各组织中总氮、总磷的含量,分析其氮磷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芦苇、虉草的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茎的生物量远大于叶和穗。(2)芦苇、虉草叶中的氮、磷含量均高于同期芦苇茎中的含量。芦苇对氮、磷的积累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8.97g·m-2、18.22g·m-2。而虉草对氮、磷的积累在5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19g·m-2、6.32g·m-2。(3)芦苇、虉草对氮、磷的吸收均呈单峰值曲线,对氮的吸收都远大于磷,且芦苇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较好。(4)适时收割芦苇、虉草,可从北固山湿地中移除1248.90kg总氮和381.8kg总磷,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纸浆来源,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磷浓度对盘星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营养因子是引起水华的重要元素.文章通过实验室配水来模拟在不同氮、磷浓度下盘星藻(Pediaslrum sp)的生长情况.共设置了6个氮质量浓度梯度:0.1、0.5、0.9、1.3、1.7、2.1 mg·L-1对盘星藻的生长影响,在1.7mg·L-1的氮质量浓度下盘星藻的相对增长常数Kin=0.84.设置6个磷质量浓度梯度:0.01、0.03、0.07、0.10、0.14、0.19 mg·L-1对盘星藻的生长影响,在0.14 mg·L-1的磷质量浓度下盘星藻的最大比增长率为μmax=0.83.从水质指标变化看,pH和DO对细胞的生长状况有一定的预先指示作用;浊度与细胞生长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在氮质量浓度影响下电导率与细胞生长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在磷质量浓度影响下电导率与细胞生长状况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晰泥炭沼泽中的成炭植物对地表水氮磷因子的适应性,对于退化泥炭地的植被恢复,从植物残体中重建过去的环境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沼泽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2016年生长季调查长白山区的哈泥泥炭地28种成炭植物盖度,测量样方附近地表水中的氮(N)、磷(P)浓度,采用广义加和模型模拟成炭植物的氮磷环境,分析其对地表水氮磷的适应性,并预测氮沉降背景下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沼泽地表水氮和磷的浓度具有较大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调查的大部分维管束植物盖度最大值对应的氮浓度集中在1~2 mg/L,磷浓度在0.02~0.03 mg/L,丘上的藓类植物所在地表水的氮磷浓度约高于维管植物的1/3。不同物种适应的氮磷环境的最适值有差异,例如,锈色泥炭藓(Sphagnum fuscum)对应氮的最适值为9 mg/L,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和狭叶泥炭藓(S.cuspidatum)对应磷的最适值分别为0.15 mg/L和0.2 mg/L。同时也发现,地表水中氮、磷浓度偏高的物种对应的氮磷的生态幅也比较宽。广义加和模型揭示出大果毛篙豆(Oxycoccus palus...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大型海藻缘管浒苔(Ulva linza)对氮、磷加富的生理响应及其机制,分析了氮、磷浓度变化对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r.g),氮、磷富集,叶绿素(Chl)含量,类胡萝卜素(Car)含量,色素比值(Chl a/Chl b、Chl/Car)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μmol·L-1P浓度不变条件下,随着N浓度的增加,藻体P含量持续降低,而其Rr、g、N含量、Chl含量、Car含量、色素比值(Chl a/Chl b、Chl/Car)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逐渐上升,N3处理(500μmol· L-1 N)缘管浒苔Rr.g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达到最大值,N4处理(1 000 μmol·L-1)缘管浒苔Chl含量、Car含量和Chl a/Chl b比值均达到最大值.在500 μmol·L-1N浓度不变条件下,依次增加P浓度,缘管浒苔Rr,g没有显著差异,N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P含量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他指标变化幅度小.综上所述,与P相比,N的变化对缘管浒苔生长、光合色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更明显,在N浓度为500 μmol·L-1、P浓度为30 μmol ·L-1、N/P比值为16.67条件下,藻体生长最佳.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时,缘管浒苔富集氮、磷的能力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6.
养殖水域中,地表径流等可引起水域中除草剂浓度升高,抑制藻类生长,从而间接影响残饵在水体中的营养盐变化特征,威胁养殖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为评价阿特拉津和鱼食在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以阿特拉津质量浓度(0、5、10、20和40μg·L~(-1))及鱼食投加量(0.0500、0.2000 g;d≤0.85 mm)为变量,在以鱼食为氮磷营养源的M11培养基中,考察阿特拉津通过抑制铜铝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而对水环境氮、磷营养盐浓度产生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无藻时,阿特拉津不能对营养盐浓度变化产生直接影响,鱼食释放正磷酸盐(PO_4~(3-)-P)和总磷(TP)浓度值均在前5天快速升高,而后缓慢增加至平衡,总氮(TN)浓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至45 d实验结束时,0.2000 g鱼食组PO_4~(3-)-P和TP平衡质量浓度拟合值分别为1.460 mg·L~(-1)和2.782 mg·L~(-1),TN质量浓度拟合值为3.597 mg·L~(-1)。有藻时,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可对PO_4~(3-)-P和氨氮(NH_4~+-N)产生间接影响,阿特拉津浓度越高,藻现存量越低,水体PO_4~(3-)-P和NH_4~+-N浓度越高,"0.2000g鱼食+藻+40mg·L~(-1)阿特拉津组"和"0.2000 g鱼食+藻+0~20mg·L~(-1)阿特拉津组"在第45天时的PO_4~(3-)-P质量浓度拟合值分别为0.694 mg·L~(-1)和0.349 mg·L~(-1),而"0.200 0 g鱼食+藻+40mg·L~(-1)阿特拉津组"、"0.200 0 g鱼食+藻+20mg·L~(-1)阿特拉津组"、"0.2000 g鱼食+藻+0~10mg·L~(-1)阿特拉津组"在第45 d天的NH_4~+-N浓度拟合值分别为1.449、1.166、0.466 mg·L~(-1)。藻生长初期,藻类吸收利用PO_4~(3-)-P和NH_4~+-N较少,受鱼食释放PO_4~(3-)-P和NH_4~+-N过程的影响,PO_4~(3-)-P和NH_4~+-N浓度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但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藻吸收利用的营养盐含量增多,PO_4~(3-)-P和NH_4~+-N浓度下降,有藻时PO_4~(3-)-P变化过程及其描述方程形式与无藻时并不一致。由于被藻类吸收利用的氮、磷营养盐可转化为细胞内氮、磷营养盐形态,有藻时,TN、TP的浓度变化趋势及其描述方程形式仍与无藻时相同。  相似文献   

17.
设计构建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成功启动后稳定运行,在全自养条件下能较好地处理低碳氮比含氮废水.结果表明,在进水不含有机碳源,电流强度为30 mA,电流密度为0.012 mA·cm-2,运行周期24 h的实验条件下,反应器处理进水氨氮浓度为30 mg·L-1的废水时,氨氮转化率达到了90.3%,总氮去除率为70.0%;处理进水硝态氮浓度为30 mg·L-1的废水时,硝态氮去除率达到了82.7%.在考察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同时,探讨系统中纯电化学作用的脱氮能力.结果显示电极生物膜处理氨氮废水的系统中,纯电化学脱氮作用为系统总脱氮能力的10%左右;而处理硝态氮废水的电极生物膜系统中,无电化学还原去除NO-3-N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氮、磷营养元素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它们以不同形态存在于湖泊水体中,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从而支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和湖泊富营养化进程。通过设置3个断面9个采样站14个采样点,研究了程海湖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2009年11月23日—2010年2月20日,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为主的程海冬季水华暴发期间,总氮质量浓度0.540~3.906 mg.L-1,平均0.836 mg.L-1;总磷质量浓度0.036~0.166 mg.L-1,平均0.061 mg.L-1。其中,溶解态氮、溶解态磷分别为61.7%和50.8%。溶解态氮以有机氮为主,溶解态磷则以无机磷为主。水华期间生物可直接利用氮质量浓度0.118 mg.L-1;生物可直接利用磷质量浓度0.021 mg.L-1,分别占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的14.1%和34.4%,显示出此特定时期,氮的消耗速度较磷快。氮素、磷素及其赋存形态在程海的时间分布上有不同的节奏;水平分布差异不明显;垂直分布在水表层至亚底层的水柱中差异也不明显,而在湖底层最高。  相似文献   

19.
焦化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对硫氰化物的降解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研究了A/A/O工艺焦化废水处理厂的进出水质和活性污泥对硫氰化物(SCN-)的降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CN-主要在A/A/O工艺的好氧单元中降解去除;在常温(25℃)下活性污泥对SCN-降解的动力学过程符合米氏方程,Vmax为11.15 mg SCN-·(g-1MLSS)·h-1,Km为44.96 mg·L-1;15℃低温显著降低SCN-的降解速率;在15℃下,92.62 mg·L-1SCN-能在24 h内完全降解,其中的N和S元素相应地生成了NH3、NO-2和S2-等中间代谢产物,并最终转化为产物NO-3和SO2-4;N和S元素的转化率分别为94.32%和99.08%,基本符合物料守恒定律,说明SCN-中N和S元素在好氧池中可以彻底降解转化NO-3和SO2-4.这些结果对于了解好氧池的功能和提高焦化废水中的SCN-去除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生长的磷营养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许海  杨林章  茅华  刘兆普 《生态环境》2006,15(5):921-924
在无磷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磷,对经过磷饥饿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desmusobliquus进行一次性培养,比较研究磷饥饿下两种藻对外源磷的生长反应,并应用Monod方程计算了两种藻的营养动力学参数(Umax、Ks)。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现存量快速增加的磷质量浓度在0.020~0.200mg·L-1之间,比生长速率快速增长的磷质量浓度在0.00~0.200mg·L-1之间,斜生栅藻现存量快速增加的磷质量浓度在0.02~4.00mg·L-1之间,比生长速率快速增长的磷质量浓度在0.020~0.500mg·L-1之间。无论在现存量上还是在生长速率上,铜绿微囊藻适宜的磷质量浓度都比斜生栅藻的低。铜绿微囊藻的最大生长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229/d、0.026mg·L-1;斜生栅藻的最大生长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395/d、0.031mg·L-1。生长动力学参数表明:当磷缺乏的情况下,铜绿微囊藻容易形成优势,当磷丰富的情况下,斜生栅藻容易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