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有机底物降解动力学的分析和建模,得出有机物降解模型为:Se=So×e-0.007 9H/q0.1447.该数学降解模型表达了曝气生物滤池出水与进水水质和填料厚度等参数的关系.并以此可预测反应器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结果.推导得出的动力学模型预测出水溶解性COD浓度值与实测值能够较好的吻合.基本反映出生物滤池的实际运行状况.说明所建立的底物降解动力学模型能在一定误差范围之内对出水有机物浓度进行近似估计.  相似文献   

2.
曝气生物滤池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城市纳污河水,应用脂磷法和TTC-脱氢酶活性法测定填料表面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并得出其随填科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填料高度对溶解性有机物(S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沿程分布不均匀,沿水流方向生物量和生物活性逐渐减小,进水端约40cm厚的填料集中了生物总量的60%以上,生物总活性的65%以上.有机物浓度对于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大小有很大影响,有机物浓度较低时会成为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导致生物量和生物活性都比较低.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大小对污染物的沿程去除率影响较大,74.6%的有机物在进水端40cm厚的填料层内得到降解,而氨氮(NH4 -N)的硝化集中在上层填料层内.  相似文献   

3.
曝气生物滤池中COD去除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为研究对象,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对COD去除效果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COD质量浓度均值为68.3mgL时,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均值为26.1 mg/L,去除率为61.8%,去除效果稳定.不同操作条件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为:曝气生物滤池只需较低的曝气量,在V(气):V(水)=5:1的情况下即可获得对有机物较高的去除效率;曝气生物滤池时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进水端0~60cm范围内;水力负荷在0.5~1.5 m3/(m2·h)的变化范围内.反应器对有机物去除能力基本不受影响;水力负荷和进水COD等2种途径带来的COD容积负荷变化对其去除率没有明显的区别,并且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新型酶促厌氧填料、半软性填料、酶促好氧填料和PYC挂膜陶粒填料对两段错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反应器进行污水处理试验研究,分析了4种填料对反应器污水处理效能的贡献并为反应器填料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以半软性填料和酶促好氧填料为组合填料的两段错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反应器污水处理效能均优于其它填料.  相似文献   

5.
刘俊峰  范举红  刘锐  陈吕军  张永明 《环境科学》2014,35(12):4596-4601
针对某印染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处理出水,采用处理规模为15 t·d-1的中试试验,研究了活性炭填料和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沿程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探讨了用低价、轻质悬浮填料替代活性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进水COD和色度分别为50.2 mg·L-1和58倍时,活性炭和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最终出水COD和色度分别为35.0 mg·L-1、18倍和44.3mg·L-1和26倍,均可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但是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达标所需沿程的高度为2 400 mm,高于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的1 800 mm.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对色度、总氮、氨氮的去除效果及沿程变化趋势与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相仿,但COD去除效果不佳,主要是与其生物量少有关.因此,用悬浮填料替代活性炭在该污水厂是可行的,但仍需要对填料大小和材质进行优选,增大生物量,必要时可考虑使用活性炭和悬浮填料的组合工艺减少造价成本.  相似文献   

6.
曝气生物滤池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70  
马军  邱立平 《环境工程》2002,20(3):7-11
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应用情况 ,综述了曝气生物滤池研究在有机物和SS去除、硝化反硝化、除磷、生物膜处理机理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指出曝气生物滤池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固定模生物处理技术 ,应加大研究力度 ,迅速使之国产化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7.
填料对曝气生物滤池影响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曝气生物滤池因为其优越的自身条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首选的处理各种污水的处理装置。而填料作为曝气生物滤池最关键影响因素引起广泛关注。文章简单介绍了填料的研究进展,对填料上生物膜的形成以及其填料净化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填料的选择是滤池设计和出水水质的关键因素。填料的类型、粒径、密度、高度对曝气生物滤池的效能有重要影响。尽管目前填料种类繁多,但由于曝气生物滤池除磷能力较弱,希望开发更多新型曝气生物滤池填料类型,更好地满足各种类型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O3-BAF深度处理制革废水中沿程污染物降解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浙江省某制革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开展了处理规模36 t.d-1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中试研究,考察了不同填料曝气生物滤池沿程高度上污染物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在沿程1 500 mm处的平均出水COD和色度分别为55.4 mg·L-1和12.6倍,混合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在沿程1 800 mm处的平均出水COD和色度分别为55.6 mg·L-1和9.4倍,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排放要求.陶粒曝气生物滤池在整个沿程高度上COD和色度变化幅度较小.在沿程高度上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和混合填料曝气生物滤池的COD和氨氮在1 200 mm内降幅较大,之后降幅趋缓.3个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量在沿程900 mm时达到最大,分别为30.69、28.87和15.94 nmol·g-1.  相似文献   

9.
填料层高度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以陶粒为填料的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填料层高度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温为24.0~32.9℃,进水CODCr质量浓度为90.6~419.0mg/L.NH4^+-N质量浓度为7.85-36.51mg/L,气水比为3:1,HRT为12h时,CODcr平均去除率为88.69%,NH4^+-N平均去除率为98.6%。最初的40cm的填料层对SS的去除尤为显著,降解COD的最佳填料层高度为60cm,硝化NH4^+-N的最佳填料层高度为60~100cm,且硝化菌的活跃层较异养菌的活跃层要高。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除磷效果比较差,对TP的去除主要是集中在填料的中下层40~80cm处。  相似文献   

10.
沸石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纳污河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上流式沸石曝气生物滤池(ZBAF)处理城市纳污河水,研究其挂膜启动过程,以及对有机物、NH3-N、SS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1~24℃条件下,气水比对NH3-N的去除要比对COD和SS的去除影响大得多;当水力负荷为1.2m3/(m2.h),曝气量为3∶1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滤池填料高度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大部分有机物在进水端40cm厚的填料层内得到降解,而氨氮的硝化主要集中在上层填料层内。  相似文献   

11.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低温低浊水处理的难题,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 工艺对松花江冬季原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考察MBR工艺对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膜过滤周期.试验结果表明,MBR工艺对浑浊度的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浑浊度低于1NTU.对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0%~50%和30%~45%.膜过滤周期较长,可达60~70 h.投加PAC可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但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不显著.MBR工艺可有效处理低温低浊水,出水水质优于常规工艺出水水质.在原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时,可投加PAC形成PAC-MBR组合工艺,增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GC/MS法分析焦化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GC/MS联用仪对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分离定性、定量的实验方法 ,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阐述了活性污泥法对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州垃圾填埋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周少奇  杨志泉 《环境科学》2005,26(3):186-191
采用同时好氧厌氧生物反应器处理广州市大田山垃圾填埋渗滤液,平均出水浓度CODCr为131mg·L-1,氨氮为7mg·L-1,达到了同类废水的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同时选择GC-MS联用仪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进行测定,测得有机污染物87种,其中16种有机污染物被列入美国EPA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31种有机物被完全去除,14种有机物去除率可达80%以上,25种有机物去除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王文东  刘荟  马翠  韩雨  常妮妮 《环境科学》2016,37(10):3858-3863
本文针对现有饮用水净化工艺对溶解性组分的去除能力有限,以及沉淀单元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的问题,将生物转盘与平流沉淀池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一种生物净化-沉淀工艺,以提升系统对原水中浊度、有机物和氮磷的同步去除性能.结果表明,生物转盘的设置并未干扰沉淀池原有的浊度去除功能.当进水有机负荷为0.46 g·(m2·d)-1时,生物沉淀池对有机组分、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1.4%、95.0%、21.1%和86.0%.进一步研究发现,反硝化和除磷过程对水相中的有限碳源存在竞争关系.进水有机负荷的上升,有助于除磷过程的进行,同时沉淀出水中残留的有机组分和氨氮含量几乎不受影响,表明工艺具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在微污染水体的强化净化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蓝莓果酒生产废水的水质、水量季节性差异很大,污染物浓度较高,属中浓度有机废水,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废水中CODcr、BOD5、SS去除率分别可达95%、97%、89%,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辐照技术去除垃圾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了输入电功率、初始浓度、初始pH、曝气对垃圾渗沥液中COD的超声去除效果影响,探讨了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的超声去除主要是通过羟自由基的氧化反应,高温热解反应虽然存在,但贡献相对很小。超声去除垃圾渗沥液中COD的动力学模式不能简单用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方面由于超声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和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的种类都很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基于K2Cr2O7法测定出的COD指标不能完全表征超声去除垃圾渗沥液中有机污染物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pollutants (quinoline, pyridine and indol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coking wastewater, and bioaugmentation with specific microorganisms may enhance the removal of these recalcitrant pollutants. The bioaugmented system (group B)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inoculation of two aromatics-degrading bacteria, Comamonas sp. Z1 (quinoline degrader) and Acinetobacter sp. JW (indole degrader), into the activated sludge for treatment of quinoline, indole and pyridine, and the non-bioaugmented activated sludge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C). Both groups maintained high efficiencies (> 94%) for removal of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pollutants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during the long-term operation, and group B was highly effective at the starting period and the operation stage fed with raw wastewater.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pollutants could shap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mmunities of bioaugmented group B were clearly separated from those of non-bioaugmented group C as observed in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plot. Although the inoculants did not remain their dominance in group B, bioaugmentation could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 indigenous microbes might play the key role in removal of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pollutants, including Dokdonella, Comamonas and Pseudoxanthomonas. 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 (PICRUSt)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bioaugmentation could facilitate the enrichment of functional genes related to xenobiotics biodegradation and metabolism, probably leading to the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group B.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bioaugmentation could promote the removal of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pollutants, which should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两级缺氧/好氧(anoxic/oxic, 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转化和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实际运行的焦化废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官能团与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进行分析,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级A/O工艺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沿程变化. 结果表明:①两级A/O工艺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硫氰酸盐(SCN?)、苯并[a]芘(BaP)、苯酚、挥发酚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②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醇类、脂类、醚类、多糖类及羧酸类等物质的C≡N、C—N、C=C、—CO—伸缩振动,以及—NH2和N—H弯曲振动等官能团运动有关,原水中大部分DOM被去除. ③微生物分析表明,硫杆菌(Thiobacillus)为两级A/O工艺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为18.85%~31.06%),Fluviicola和norank_f_JG30-KF-CM45的相对丰度与BaP浓度均呈负相关,Arenimonas的相对丰度与挥发酚、苯酚浓度均呈正相关,Bradyrhizobium、Nakamurella、Nitrospira、norank_f_NS9_marine_group、unclassified_f_Rhizobiaceae的相对丰度与挥发酚、苯酚浓度均呈负相关. ④两级A/O工艺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氟苯甲酸酯降解、多环芳烃降解、苯甲酸酯降解等多种代谢途径有关. 研究显示,经两级A/O工艺处理后,焦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均显著去除,并且有机污染物变化均会影响功能微生物相对丰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三峡库区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风险,在介绍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根据三峡库区水质监测资料对水源水主要持久性有机物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在所评价断面中,长江和嘉陵江汇合的寸滩断面污染较严重,健康危害的风险相对较大. 水源水6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为2.79×10-10~4.44×10-13 a-1,按年风险大小依次为DEHP>DBP>Pyr>NA>FLA>DEP;有机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年总风险仅为3.70×10-10 a-1,远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 a-1). 三峡库区水体中6种POPs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年风险度目前还处于很低水平,但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去除技术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传统污水处理厂不能有效去除新型有机污染物,导致其随污水处理厂出水、污泥等进入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因此,为有效去除该类污染物,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总结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对目前新型处理技术,包括活化过硫酸盐、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臭氧微气泡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和漆酶降解等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目前对这些新型工艺降解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且多为单一工艺研究,部分工艺存在有毒有害产物。建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使其在预测工艺降解能力、评估污染物毒性及其环境风险、污染程度等方面更加简便、经济。同时应进一步筛选高效菌株,研发安全可靠的新型处理材料,通过清洁生产,从根源上消除新型污染物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