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文明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与自然对立依存的关系,探究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诸种环境问题的根源,进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和探索,并针对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面临生态风险.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转型的主题之一.广西在适应这一转型、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过程中,"五位一体"整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积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社会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非持续发展现实困境,科学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促进入与自然的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12,(15):8-10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王芳 《环境保护》2013,(23):29-31
面对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巨大生态与环境压力,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生态化转型,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与协同创新之路,是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和核心要义,也是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破解资源环境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朱坦  高帅 《环境保护》2014,(16):10-12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本文分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制度体系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提出了资源环境要素产权与价格改革和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模式两个制度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剑飞 《环境保护》2012,(20):60-6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文明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期到"三位一体"持续发展期、"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期再到"五位一体"和谐共生期的系统化发展历程。在统筹兼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升华和实践进展。在整个推进中,我国不仅从"历史-理论-现实"三重维度上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方位把握,而且推进了人与自然关系进化为文明的序列和范畴,不断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及主要挑战,提出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政策建议,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沈立 《环境》2013,(7):58
6月14日,东莞市寮步镇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主题,开展了第三十一期"香市讲堂"。本次讲堂也有幸邀请到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环保部环境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贾峰进行了专题讲座。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提上了改革和发展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农村污染防治俨然成了其中一项非常重大的任务,文章主要对农村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现实情况作了一个客观的分析,并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类型及特点,清楚的阐明了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质量下降的原因,同时提出了防治环境污染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蔡永海  黄进 《环境保护》2013,(Z1):58-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上升到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层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向导。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得到空前重视。文章结合南京市情,简要介绍了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认为南京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也面临着环境质量不乐观、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能源约束加剧、环境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等现实压力。最后,文章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实施蓝天清水行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确保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以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南京如何打造成为美丽中国标志性城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试论新时期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精神,提出"生态治国,文明理政"的理念,构建了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即一个统领、两大抓手、三种模式、四个落地、五条路径、六大保障与七个当前工作重点,试图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徐州、淮安、盐城、扬州同处于淮河流域和工业发展中期阶段,区域水环境敏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文章研究从流域层面协同推进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区域协同推进的原则、目标和创新机制,建立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的共建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分类差异化管理机制、生态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市场化创新机制等五大机制,为中国东中部同类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富有流域区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践行“两山论”的路径及内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总要求,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全国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成功转型地区为例,在彰显"两山论"的深刻内涵的同时,为全国其他区域的"两山论"实践提供参考。由此分析,"两山论"的实现以经济的繁荣为支撑、以环保执法力度为保障、以机制的不断跟进为动能、以全民参与为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党的"十八大"更是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我们便需要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笔者便通过对其的总结,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并从方法、制度、规划三个方面提出见解,以求探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9.
资讯     
《环境保护》2013,(16):6-9
要闻8月1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吴晓青指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们要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来进行环境综合治理。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充分依靠环境科技创新这个利器。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影响产业布局和推进工作。研究表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的耦合正在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此,进一步构建、评价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指标,并提出了提升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推动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