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生、再生有色金属利用程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53-2005年期间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原生、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对形成有色金属产量各自所做贡献为依据,对原生、再生资源被利用程度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重原生轻再生的原料结构比例失衡中给人以醒悟,从而提升对再生金属在战略资源中地位的认识.从循环经济的实质出发,提出了循环经济有可能成为再生金属资源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2009年3月6日,国家商务部初步通过对永康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验收。考核组一行对东库废钢收购站、废塑料收购站、永丰分拣中心、芝英废旧有色金属材料市场、天河集团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考核组认为,永康市的资源回收体系已形成了特有的“永康模式”,实现了集散、利用、深加工的整个资源再生过程。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有色金属工业对于能源及资源的消耗量极为巨大,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等,如果不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并加以回收循环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有色金属工业,必须要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十二五”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进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业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总结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快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原料资源的日益短缺,和能够回收利用的各种再生资源日益增多,投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成为"钱"景非常看好的产业.同时,这也为急于寻找出路的民间资金提供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6.
2022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发布会上表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成效突出。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力度,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推动废弃物“变废为宝”。刘德春表示,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重点电器电子产品年处理量增加了7300万台,规范处理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9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85亿t,是2012年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致力于排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就排泄资源的内涵,排泄资源与再生资源的关系,研究排泄资源的背景,排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制约因素,以及推动排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对策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并热心于这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简讯     
<正>节能司组织召开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为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北京市经信委、天津市经信委、河北省工信厅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  相似文献   

9.
正发改办环资[2017]1778号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新型城市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重要意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润滑油、废纸、快递包装物、废玻璃、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城市废弃物进行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的场所。基地与城市垃圾  相似文献   

10.
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是破解城市固体废弃物“邻避效应”的创新道路,有助于新型城市功能区的建设,是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式。以北京市朝阳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为例,研究其基地建设的优势基础及制约因素,通过探索基地建设模式,分析了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要举措,以期为其他地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刘兴利,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从事冶金工业(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政策研究工作近30年。初期曾在太原钢铁公司从事调研工作,1976年调冶金工业部,先后任职秘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等职直至退休。在冶金战线从事产业政策研究工作期间,深入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钢铁、有色金属工厂、矿山进行专题调研,对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工人劳动环境,废水废渣排放状况以及工艺主体装备技术水平等均有所了解。改革开放后先后到过世界上16个国家的有色金属企业进行考察。从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悬殊差距,生产环境清洁与污染对比等中得到启迪和震撼,成为他退休之后发起成立非盈利性循环经济研究机构的渊源和动力。近4年来,他以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平台,以再生资源利用研究为主项,与冶金、有色、化工、航空、煤炭、包装、建材等行业50多位同仁一道,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建言效力。  相似文献   

12.
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性,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已成为实践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途径调研了北京市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若干重点企业,凝练了近年来北京市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在产业发展规模、科技支撑水平、政府支持强度以及节能减排效益等多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效,结合首都北京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提出需要在提高产业集聚、完善回收体系以及加强系统激励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废钢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及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废钢铁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1.1扩大利用废钢铁资源是突破资源瓶颈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资源供应紧张,原生资源供应已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0月10日,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召开了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座谈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分会、中国轮胎翻新与循环利用协会、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学会: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快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拟遴选发布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现就目录征集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资源循环利用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资源再生》(月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以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科技进步,加快全国循环经济建设的信息传播为宗旨,重点宣传中国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方针政策,介绍和推广国内外资源再生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介绍期货知识,促进资源再生利用行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贴近企业、贴近读者、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包括区域、园区、企业3个层面、14个种类的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金昌市以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入选,向全国推广。国家发改委概括的“金昌模式”特征为:通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从依赖单一资源发展向多产业共生发展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同类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重要的任务。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为例,围绕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地方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研究,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政校企产学研深度产教融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走进位于河北玉田县后湖工业区内的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切切实实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领略资源如有效回收利用所能带来的重要转变。作为首批省级工业区,后湖工业区又被称作"玉田的曹妃甸"。  相似文献   

20.
安徽铜陵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矿山的过度开采、资源的逐渐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成为制约该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铜陵市及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同时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铜陵市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破解面临的资源枯竭困局,从工业领域重点突破,逐步向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推进,对于主导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资源型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