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解之缘     
高玲 《劳动保护》2008,(10):97-98
初识《劳动保护》杂志,是21年前我大学毕业刚到新单位时。记得那天,带我的师傅在介绍了安全处相关的工作后,递给我一摞杂志,说有空儿时可以翻翻,我接到手中一看,“劳动保护”4个字映入眼帘,就从那一天开始,我便和《劳动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们厂是上海的一家大型企业,全厂有35名设备安全员,负责各部门的劳动保护工作。以往,厂里给每位安全员都订一份《劳动保护》杂志,大家工作中等于有了“指导老师”。今年起,领导上变了主意,为了压缩经费,把《劳动保护》杂志也纳入了压缩对象,把原先给安全员订的《劳动保护》杂志全部“压缩”掉了,只保留了厂劳资科的一份。为了一个月节省0.56元钱,把我们的“指导老师”给卡掉了。不知到底是“安全第一”,还是“0.56元第一”。据了解,这个情况在其他企业中也有,安全员们很有意见。 《劳动保护》杂志是国内外发行的第一家劳动保护专…  相似文献   

3.
江涛印象     
江涛印象文/图 邱成“人还在,心不死”。这是江涛自1982年65岁离休以来十几年如一日的为劳动保护工作勤奋笔耕、阅卷不止、播学不辍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江老投身事业的初衷并没有因为离休而中止。他曾讲:“我想拿出一笔钱来作为‘江涛劳动保护基金’,并打算筹...  相似文献   

4.
《劳动保护》编辑部: 看了今年第五期《劳动保护》中“治疗尘肺有新术”一文,我厂几位患尘肺病的同志感到很高兴。希望了解哪里可开展此项门诊,请早日告知为盼! 湖北二汽设备制造厂 安技科二汽设备制造厂安技科同志: 来信收到,今年第五期《劳动保护》上介绍了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所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新技术治疗尘肺的方法,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经过联系我们得知,自1986年9月以来,江苏南京市胸科医院已经开展了这项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未发生任何合并症。该院内科主任医师谈光新向我们介绍说,他们采用的全肺灌洗法,不仅可用于治疗矽肺,还可…  相似文献   

5.
记住朋友们     
龙建华 《劳动保护》2008,(10):102-103
来到《劳动保护》杂志工作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对她的了解是从第一次在会议室看到“尊重、热爱、保护生命”的“八字宗旨”开始的。伴随着她前行的脚步,这八个字已经融入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在广告部工作,4年来,我同所有关心、信任《劳动保护》杂志的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他们当中有与《劳动保护》合作20多年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6.
以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本刊从本期开始,将连载《劳动保护、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此,我们归纳整理了大量史料,编辑出《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供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工作所走过的60年发展历程,我们将分几期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7.
“在五十年代,发生个事故,各级领导都很重视,现在似乎无所谓。是否有点麻痹了!我的意见,今后关于事故问题,要半年综合一报,一年综合一报。各单位不能光报完成了多少生产任务,还必须报安全生产情况。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这席话,是劳动人事部部长赵东宛去年听取劳动保护局工作汇报时讲的。他还说,我们管劳动保护工作的,要对工人负责,对人民负责,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要不怕得罪人,不怕丢乌纱帽。你们的腰杆要硬起来,要大胆监督检查各单位发生的安全生产问题,争取在“七五”期间使这方面的工作有明显的好转。要争取早日将…  相似文献   

8.
"1959年,我在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读书时,就知道《劳动保护》这本杂志了."谈起和《劳动保护》杂志的渊源,原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前身)主任孙连捷,一直追溯到自己的大学时期.他说,在北京经济学院劳动保护系安全工程专业就读时,老师在介绍我国劳动保护发展史时,就说起《劳动保护》杂志在这一领域比较有权威性. 1963年,孙连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监察局工作,与《劳动保护》杂志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963年他在《劳动保护》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防止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文中除了分析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的原因,还介绍了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及防爆措施,受到企业的欢迎.孙连捷介绍说,当时非常流行一种浮筒式乙炔发生器,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都比较简单,但是剧烈反应时,容易发生爆炸事故.他就针对这种情况,撰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最近,本刊记者走访了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江涛同志,请他谈谈工会群众劳动保护工作方针。 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会的劳动保护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的指示和工会组织的性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可以概括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群防群治、防治结合” 十六个字。劳动保护直接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把广大职工都动员起来参加这项工作,工会组织负有重要责任。 我们这几年就是抓这十六字方针的贯彻执行。 问:您能对这十六个字方针作些具体解释吗? 答:我先谈谈安全第一,这是根据我们党和国家历来指示,把…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访问了离休的原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兼劳动保护局局长章萍同志。 秋天的阳光涌进窗口,洒满了小小的客室。在书桌上零乱地堆放着一些老局长的照片:有在矿山视察工作的,有在工地上参观的,也有在会议上发言的。其中有一张近照,是他最近离体后在鸡西小恒山煤矿和工人、干部们的合影。他身穿矿工服,头戴矿工帽,背后是高耸的井架和葱郁的树木。“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下矿井了。”他满怀眷恋之情地说。 我们请他谈谈搞劳动保护工作30年的体会。 “我是被立三同志‘抢’到劳动部来的。”他笑着说。“当时(1954年),我在华北劳动局工作,立三同…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位从事林业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青年,1990年走上这个岗位后,我在如饥似渴地搜集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知识过程中,与《林业劳动安全》“邂逅相遇”了。那时,她刚“诞生”不久,可以说还较幼稚,但作为全国林业系统唯一的林业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的综合性刊物,对指导全国林业安全生产工作已起到重要作用,而对我这样的初生牛犊,更是“善莫大焉”,受益匪浅。《林业劳动安全》成了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业务指导老师。从此,每期一到手,每篇文章我都认真地学习一遍,使我及时了解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学到了安全管理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同志们: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劳动保护》杂志创刊40周年前夕,终于获得了《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这本历史性著作,并认认真真地细读了一遍。 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大,感受颇深。总的认为,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对当今和将来全国各行各业搞好安全生产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有益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我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把《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赞誉为“传诸后世的国宝”是很恰如其分的。 作为一名安全监督员的我,从编辑部得到这本书,从内心感到十分高兴。我已把此书的编辑委员、编辑部、撰稿人名单、总序、序直至第一至三章的…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我为何要读《劳动保护》 编辑同志: 我是《劳动保 护》的老读者了, 已出的63期,我几 乎每期都读过。有 人问我:“你是教 师,为什么要订阅 《劳动保护》?”我回 答他:“这刊物是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的具体体现。我的 亲友不少是在旧社 会资本家的工厂里 被砸死、烧死和毒 死的,我亲眼目睹 过一次盐厂锅炉爆 炸就炸死30多人, 其中有我的姑爷和表兄。经常读《劳动保护》可激发我对旧社会的恨和对新社会的爱,可鞭策我更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何况学校也应宣传劳动保护哩。”我教书30多年,特别是读贵刊之后,更有意识地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对…  相似文献   

14.
上海钢管厂劳动保护教育室象蓓蕾初绽,引起人 们普遍重视。去年11月的一天,我满怀喜悦心情前往采访。 厂安全科长任厚标师傅热情接待了我。这是位60来岁的老同志,额上刀刻一样的皱纹记载着他在这个岗位上的战斗经历。老任介绍说,我们厂在十年动乱中,劳动保护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现在要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对职工进行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的任务真是迫在眉睫。我们学习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好经验,决定在厂里建立劳动保护教育室,从1979年5月开始筹建,到1980年9月下旬就开放使用了。 我们边走边谈,不觉已走进了劳动保护教育室。老任说,这里…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月25日至27日,由广州慧杰展览策划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劳动保护及安全技术产品(广州)博览会,在广州东方宾馆会展中心举行。参  相似文献   

16.
“对不起,我明天要去南非了,你找我们的副总经理郭京旭谈吧,不过现在他还在蒙古,明天回北京。”北京建工集团国际工程部总经理马铁山在电话中这样对记者说。显然,马铁山、郭京旭等国际工程部的主要负责人,对飞来飞去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  相似文献   

17.
我的工作离不开《劳动保护》杂志.如果说与杂志的初识算是偶然的话,那么20多年来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我的青春年华在与《劳动保护》杂志的来往中得到淬炼,这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作为一本具有行业指导性质的科技期刊,《劳动保护》杂志始终不渝地坚守在安全生产领域,坚定不移地为国家安全生产工作服务,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呼吁,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欢迎.《劳动保护》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创的国家级宣传劳动保护的期刊,她从诞生之日至今已有60年,历经艰难、曲折,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劳动保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细读《劳动保护》1981年12期所刊太原钢铁公司经理商钧写的《在安全工作上多下功夫》一文,颇有感触。 看一个企业的领导干部是否重视安全生产,不能看他的口头号召或原则指示,而应看他的实际行动。商钧同志可说是个真正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领导干部,他一旦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立即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他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在安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建立了“领导干部安全讲话”、“安全专职人员安全日记”和“班组安全活动卡片”三项制度。有了这“约法三章”,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安全工作的落实。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9.
1955年的春天,我从全总干校劳动保护研究班学习后回到全总,分配在劳动保护部工作,领导上要我兼管劳动保护的宣传工作。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劳动保护事业才开始,专业干部少得可怜,社会上对劳动保护工作的认识、了解很不够,劳动保护的科学知识更为贫乏。从事劳动保护工作的同志们热情很高,但工作困难很大。我当时深深感到,要开展工作,首先要向上向下做好宣传。 怎样开展宣传工作呢?我们当时想到的是举办培训班,办讲座,出小册子,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是,所有这些,毕竟局限性大,也难于掌握主动。于是,我们又想到,最好自己办一个业务刊物,建立一…  相似文献   

20.
在庆祝《劳动保护》杂志创刊35周年,回顾建国以来劳动保护事业的漫长历程时,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些为创造这一事业呕心沥血、披荆斩棘的革命前辈们。是他们用艰苦卓绝的努力,开辟了劳动保护工作的宽广大道。饮水思源,我们这些后来人是应当把他们的业绩载入劳动保护史册的,应该循着他们开辟的道路不断前进。为此,记者走访了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现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顾问江涛。 江老虽年逾七旬,但仍然精力充沛,思路敏捷。他在向《劳动保护》杂志创刊35周年表示祝贺之后,谈话便进入了深情的回忆。 “我从五十年代初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