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化学除油降黏—污泥调理—离心脱水工艺处理某炼油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混合污泥,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化学除油降黏阶段处理体系的pH=4,反应温度35℃,H2O2加入量2 g/L,m(H2O2)∶m(Fe2+)=4,反应时间60 min;污泥调理反应阶段的CaO加入量7.0 g/L;离心脱水阶段在分离因数为1 558时脱水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泥饼的含水率为70.0%~75.0%(w),含油率小于2%(w),污泥比阻约为3.0×107 s2/g。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除油降黏—污泥调理—离心脱水工艺处理某炼油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混合污泥,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化学除油降黏阶段处理体系的pH=4,反应温度35 ℃,H2O2加入量 2 g/L,m(H2O2)∶ m(Fe2+)=4,反应时间 60 min;污泥调理反应阶段的CaO加入量7.0 g/L;离心脱水阶段在分离因数为1 558时脱水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泥饼的含水率为70.0%~75.0%(w),含油率小于2%(w),污泥比阻约为3.0×107 s2/g。  相似文献   

3.
以活性炭纤维(ACF)为阴极,Fe0为催化剂,采用电芬顿氧化法对污泥进行处理,考察了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主要因素,表征了处理前后污泥的表面形貌和结构,分析了污泥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初始pH 3.0、电流密度30 mA/cm2、Fe0加入量0.5 mmol/L、极板间距2 cm、曝气量1.00 L/min、反应时间30 min的最佳条件下,经脱水处理后,污泥比阻(SRF)和含水率从初始的1.09×1012 cm/g和80.5%分别下降到0.29×1012 cm/g和68.3%;可溶性EPS(S-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从18.57 mg/L和2.32 mg/L上升到147.61 mg/L和19.66 mg/L;紧密结合型EPS(TB-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从179.29 mg/L和49.60 mg/L下降到53.39 mg/L和14.27 mg/L。电芬顿氧化促进了EPS中大分子有机物向小分子有机物的转化,使蛋白质结构变得松散,持水性...  相似文献   

4.
梁德胜 《化工环保》1989,9(1):33-36
本文介绍了折带式真空过滤机-抽气装置用于剩余污泥脱水处理的情况。该装置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简便、安全等特点。经脱水处理后泥饼厚度为6.4毫米,泥饼含水率为83.4%,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剩余污泥的处置和利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曾德芳  方勇  袁继祖 《化工环保》2006,26(4):329-332
以累托石和虾蟹壳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污泥脱水絮凝剂。研究了该絮凝剂的制备工艺条件,探讨了该絮凝剂的絮凝机理。该絮凝剂的最佳配方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与改性累托石质量比1:6,将其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的絮凝剂工作液,处理污泥的最佳加入量为1mL/L,最佳沉降时间为20min。与传统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相比,污泥脱水率提高了5.47%,污泥沉降时间缩短了33.33%,吨污泥单耗絮凝剂成本下降了4%,且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大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6.
叶晶菁 《化工环保》2005,25(6):503-503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含有质量分数达99%的水,导致其因过于稀薄而难于运输,但过于浓稠又难于泵送。带式或螺杆式的机械脱水技术仅能使其成为含湿量为85%-88%的泥饼,泥饼还需用锅炉提供的热空气进行干燥,消耗可观的能量。  相似文献   

7.
用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制备含炭吸附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为原料,分别采用炭化法、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了含炭吸附剂。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的含炭吸附剂性能最好,热解温度为450℃时,含炭吸附剂的碘吸附值为313.9mg/g,吸附剂收率为64.36%。采用ZnCl2为活化剂,所制备的含炭吸附剂的性能优于H2SO4,KOH,H3PO4作为活化剂。经正交实验得出的最佳实验条件为:ZnCl2浓度3mol/L,干污泥与活化剂溶液质量比1:4.0,热解温度450℃,热解时间1.5h。制备含炭吸附剂的干污泥粒径以0.6~0.9mm为宜。组合活化剂的效果好于ZnCl2溶液,最佳的组合活化剂为ZnCl2+H2SO4(体积比为3:1)。含炭吸附剂的孔径分布较宽,微孔所占比例较小,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8.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赫春玲 《化工环保》1997,17(4):234-237
介绍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流程,分析了影响泥泥处同用的因素,采用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鹏  宋碧玉  舒丽芬 《化工环保》2004,24(Z1):114-116
使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给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带来很大麻烦.许多方法可用于减少剩余污泥量,如消化和脱水.化学药剂可用于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介绍了污泥脱水性能的表达方式及聚电解质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原理,讨论了聚电解质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全面分析了我国污泥的产生现状,对比分析了目前主要的污泥干化处理处置技术。污泥干化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并且不改变污泥热值,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污泥处理工艺。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收集、预处理、深度干化及返混、焚烧发电等步骤,分析了其主要污染物及控制技术。借助示范工程实例中污泥深度脱水干化/焚烧一体化技术工艺的运行状况,对污泥深度脱水干化/焚烧技术进行经济性评估。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技术处理含油污泥,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水热处理后含油污泥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含油污泥的减量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含水率为70.6%(w)、含油率为32.0%(w)的含油污泥进行水热处理时,与反应时间相比,反应温度对含油污泥的脱水性能影响更大,是影响含油污泥热水解反应的重要因素;含油污泥经水热处理后,脱水性能得到改善,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减量化率均高于78.8%,其中,在反应温度190 ℃、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减量化率达到88.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目前炼油厂“三泥”性状的调查,利用已有污泥处理设施进行了炼油厂“三泥”离心分离的现场试验,并分析了影响“三泥”离心分离处理工艺的主要因素,发现了离心机转速和絮凝剂投加量对“三泥”离心分离的有关规律和最佳操作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炼油厂“三泥”处理系统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复合型污泥脱水调理剂的研发进展,着重讨论了不同类型污泥调理剂的复配使用方法,指出使用复合型调理剂或复配调理剂可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并探讨了污泥处理与处置一体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高含水含油污泥含有大量的自由水、结合水和乳化水,其脱水干化是后续处理处置的瓶颈。近年来水热处理技术被引入石油石化工业用于高含水含油污泥的脱水干化和回收油。本文介绍了高含水含油污泥的来源、成分、分类、特点和处理难点,概述了高含水含油污泥调质脱稳技术现状,总结了高含水含油污泥水热处理技术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水热处理技术的处理机理、技术特点、优点和缺点,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泥既是污染物又是一种资源,介绍了我国污泥处理的现状,分析了常用污泥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污泥开发利用和资源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冯国红  白天添  胡智  杨磊 《化工环保》2012,40(3):232-238
热水解可以改善污泥的生物降解性能和脱水性能,提高后续厌氧消化系统中有机物的去除率。本文阐述了热水解对污泥物理特性主要包括流变特性和脱水行为的影响;分析了热水解对污泥中氨氮浓度及对厌氧消化的作用;同时介绍了热水解技术对整个污泥处理系统能量需求的影响。指出:热水解改善了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提高了沼气等再生资源的产量,且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量与热水解技术所需的能量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8.
浮渣絮凝脱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南炼油厂污水处理场在运行过程产生大量的浮渣,因含水率高,配套的焚烧系统难以正常运行,造成浮渣的大量积存,给生产和环境带来很大影响.为使焚烧系统正常运行,浮渣的脱水是关键.为此,我们对浮渣的絮凝及脱水工艺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序批式反应器的污泥沉降时间、曝气速率、水力停留时间、进水方式等参数对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能以及COD,NH4^*—N,TN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反应器运行工艺参数,如DO质量浓度和pH,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并且其变化与反应器内各物质的转化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参照反应器运行工艺参数的特征点,对反应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可达到较理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何娟  杨红薇  张建强  陈佼 《化工环保》2013,33(3):244-248
以肝素钠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盐浓度下K+对厌氧污泥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ρ(NaCl)小于8000mg/L的低盐浓度条件下,K+对污泥的解抑作用不明显;在ρ(NaCl)大于16000mg/L的高盐浓度条件下,K+对污泥表现出解抑作用。ρ(NaCl)为24000mg/L、K+加入量为60mg/L时,COD去除率、产气量和甲烷体积分数相比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1%、43.3%和71.8%,氨化率变化不大,均在3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