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水质指标分类控制要求,对其中的基本项目采用灰色关联加权法,对水源地补充、特定项目应用单因子评价法,由此提出一种水源地水质污染变化特征综合分析的新方法,并以贵州省盘县白河沟水库饮用水源地2005、2008、2011、2013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和污染变化特征实证分析。采用分类别法评价的结果表明:2005—2013年,白河沟水库基本项目所有监测因子和超标因子均表现为水质持续提高的趋势;2005、2008、2011、2013年所有监测因子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分别处于GB 3838—2002的Ⅱ、Ⅱ、Ⅱ和Ⅰ类,超标因子分别处于Ⅴ、Ⅳ、Ⅳ和Ⅲ类;水源地补充、特定项目中,硝酸盐氮、铁、锰污染经治理后达标,而苯并芘超标2.5~1.0×10~3倍,仍然是白河沟水库的污染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2.
黄浦江上游来水与黄浦江水源水质内在关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车越  杨凯  邰俊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3):167-169,172
使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评价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86—2000年黄浦江水源地及黄浦江上游来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浦江水源近15a水质变化可分为缓慢恶化、加速恶化和逐渐改善3个阶段;黄浦江松浦大桥取水口水质与园泄泾相近,且均劣于淀峰和太浦河,优于大泖港;大泖港与松浦大桥水质密切相关,对松浦大桥取水口水质恶化贡献很大。基于这一机理建立的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出取水口水质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用三角模糊数表征参评的水质指标浓度,并进行α截集处理,将经过处理的区间数代入传统的贝叶斯水质模型,建立了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水质模型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三角模糊数和贝叶斯水质模型的共同优点,考虑了水质监测过程中的误差,通过计算各采样点水质对不同水质级别的隶属度,再判定水质级别。将该方法应用于太湖竺山湾缓冲带湿地,结果表明:竺山湾缓冲带湿地水体水质为Ⅲ~Ⅳ类,未能达到Ⅰ类水质目标的要求;水体TN和COD污染较严重,在缓冲带生态建设和功能修复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氮和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4.
灰色聚类法在地面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敏 《污染防治技术》1997,10(3):184-184
应用灰色聚类法对1995年南通市濠河水质进行单因子污染等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灰色聚类法用于地面水质综合评价具有计算简便,能客观反映水质的污染状况,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通惠河进行水质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总体评价了通惠河的水质状况,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人河道的水质达到Ⅱ类水平,对通惠河的污染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引入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1)空间聚类模型将通惠河水质类型分为两类,并具体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水质18个参数的差别。分析发现第1类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引起的氮污染、磷污染等工业污染,而第2类水体的污染主要以生活污水带来的有机污染为主。(2)运用因子分析解析通惠河的污染来源——主要来源于点源排放的污水产生的氨氮、硝态氮和有机污染。为保持再生水水质,需要对水质差的污染区设立重点监测点并控制偷排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广州市最大补水人工景观湖白云湖水生态系统构建示范区为对象,利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了以沉水植被构建为主的修复措施对示范区水体水质改善的影响,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水质指标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综合污染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沉水植物后,示范区水体各项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水质从V-劣V类提高到III-IV类,水体综合污染状态由严重污染改善为轻污染。因子分析显示,10项水质指标可划分为四类主因子来反映水质状况,其中,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映水体营养盐指数,第二主因子反映水体有机污染指数,第三主因子反映温度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第四主因子反映水体的酸碱度;综合评分结果说明了生态系统构建后水质综合评分可大幅降低,且月评分结果呈现温度越高、水质越优的特点,水体特征呈现向草型水体发展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水生态系统构建可有效改善示范区水质,是保障城市河道补水水源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节霉生长水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法对海浪河流域水节霉生长水体水质进行评价.在12月份,对海浪河流域10个断面的水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英雄桥和斗银河口断面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和有机物,其余断面水质较好,基本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对水节霉惟一生长地河夹村大坝连续进行6个月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在冰封期的1~2月份,该断面污染...  相似文献   

8.
南苕溪支流锦溪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运用灰色聚类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等级聚类法就南苕溪支流锦溪近年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溪入青山水库断面水质2005—2009年逐年改善,2007年后达到灰色聚类等级Ⅲ类水质要求;2009年秋季至2010年夏季期间秋、冬两季的污染程度高于春、夏季节;枯水期综合污染指数最高,但TN、TP污染分指数在丰水期最高,表明污染源中面源污染已占相当比例。空间变化方面从玲珑桥到江桥锦溪水质的综合污染指数不断提升,到江桥时达到极值13.25,锦溪末端三眼桥断面水质较江桥断面有所改善;SPSS空间聚类分析可分为轻污染区(从玲珑桥到冬韵桥)、重污染区(从群利桥到江桥)和中度污染区(从江桥到三眼桥)。锦溪上游农业区对河水中的COD、TN和TP的贡献率分别为66%、54%和49%,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锦溪水质改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模糊综合评价在天然水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河网地区面源污染影响较大的代表性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根据监测断面水质污染特点,确定了8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因素矩阵,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质级别,证明该河网地区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和有机物。  相似文献   

10.
引入异标污染负荷的概念 ,以使被划分为执行不同排放标准地带的地区能进行各类污染源和各种污染物相对污染严重程度的比较。采用异标污染评价法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排入水体的点污染源进行了评价 ,并与用等标污染评价法评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异标污染评价的结果表明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排入水体的主要的点污染源是居民生活污染源 ,主要的污染物是 COD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