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贝类病原性寄生虫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水贝类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养殖品种的异地养殖越来越普遍,导致了贝类病原性寄生虫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而寄生虫是贝类最大的病原生物。本文比较系统地列举了导致牡蛎、贻贝、蛤类、扇贝、鲍鱼病害的寄生虫各类及体内寄生原生动物分类地位,为我国贝类病害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贝类典型寄生虫病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是海水养殖贝类最严重的病原生物之一,在国外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典型贝类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病害,包括血细胞虫病、微细胞病、槌虫病、单孢子虫病、帕金虫病,对其分类的地位、形态结构、生活史、流行情况、危害机理等进行了论述,为我国贝类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开展海水增养殖区卫生安全评价对于减少人体健康风险、提高增养殖区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3年3月、5月、8月和10月对大连市金石滩、大长山岛、大李家3个重要海水增养殖区的贝类和海水进行了粪便污染指示菌总大肠菌群(TC)和粪大肠菌群(FC)的监测,同时监测了弧菌总数(TV)和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温、pH、盐度、COD、DO、Chl a)。结果表明:这3个海区贝类组织中TC及海水中的TC、FC浓度均呈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变化。贝类组织中TC含量随时间的分布趋势为:8月> 5月> 3月> 10月,空间分布为:大长山岛>金石滩,大长山岛>大李家,而金石滩和大李家差异不显著(P < 0.05);海水中TC和FC浓度分布特征相似,时间分布特征均为:金石滩8月份最高,大李家5月份最高,而大长山岛各月份均低于最低检测限(2 MPN/100 mL),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大李家增养殖区污染较为严重,而金石滩和大长山岛差异不显著(P < 0.05)。3个增养殖区8月份和10月份的海水中TV浓度较高,为3.3×102~4.23×105 CFU/100 mL。通过分析不同季节海水增养殖区中TC、FC、TV之间及其与水温、pH、盐度、COD、DO、Chl a的相关性,表明环境要素以及增养殖区水域特点对于粪便污染指示菌和弧菌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更好地反映增养殖区的卫生安全状况,海水和养殖生物体内指示生物应同时监测,在监测传统粪便污染指示菌的同时,建议将弧菌作为重要的病原菌指标。  相似文献   

4.
在海域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科学评价海域要素投入对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影响,对于优化海洋空间资源配置、推动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固定资本、劳动力和海域等要素的贡献率,并进一步构建P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探讨各投入要素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长期来看,海水养殖业中资本、劳动力和海域要素投入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0.0%、10.1%、14.9%;(2)在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困难时期或转型时期,海域要素投入均在海水养殖产量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海水养殖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累积效应,且有着较高的劳动力和海域要素投入需求;(4)海域要素投入的波动对海水养殖产量变动的影响在前两年内最为明显;(5)劳动力要素投入对海域要素投入存在长期促进作用,资本要素投入对海域要素投入存在短期微弱抑制、长期显著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南滩涂养殖贝类发生大面积死亡,根据对贝类养殖区周围的环境状况、污染源、水质、底质调查结果,结合生态毒理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化工废水排放对养殖贝类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养殖区上游化工区排放的污水对养殖贝类有较大毒性效应,已明显影响到贝类养殖区的海水水质和底质.在不利的气象、水文条件下(降水量少,盛行偏北风,小潮汛),造成排放的污水不能有效的稀释、扩散,造成贝类养殖区的海水水质和底质严重污染,从而导致位于下游的养殖贝类大面积死亡.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水养殖业氮、磷产出量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及主要养殖生物产污系数等数据对我国海水养殖活动氮、磷的产出量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海水增养殖区氮、磷年产出量分别达到29.3万t和9.7万t。其中,投饵性养殖生物(鱼类、甲壳类等)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3.9万t和0.6万t,非投饵性养殖生物(滤食性贝类)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25.4万t和9.1万t。与全国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相比,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约占江河总氮、总磷排海量的10.0%和36.1%;同时,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已分别超过排污口氨氮、总磷的排海量,分别约为二者的5.6倍和7.2倍。因此,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秋冬季方斑东风螺养殖系统细菌数量变动情况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试验采用TCBS培养法分别检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底沙弧菌数量(Sediment Vibrio,SV),用营养琼脂培养法检测螺消化道异养菌数量(Heterotrophic Bacteria of Alimentarytract,AHB),用荧光显微镜法检测水体总细菌数量(Water Total Bacteria,WTB),并对养殖理化因子(水温(T)、盐度(S)、pH、溶解氧(DO)、氨氮(AN)、亚硝酸盐氮(Nitrite))及底质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消化道异养菌数量为4.3×104~5.9×106 CFU/g,弧菌(AlimentarytractVibrio,AV)为2.0×102~7.5×105 CFU/g;水体总细菌、水体弧菌(WaterVibrio,WV)数量分别为4.8×104~3.8×105 cells/mL、2.1×102~1.2×104 CFU/mL;底沙弧菌数量为6.0×104~1.9×106 CFU/g。消化道内异养菌及弧菌分别与亚硝酸盐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pH、盐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 < 0.05);水体中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弧菌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底沙中弧菌数量与各理化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东风螺消化道细菌、养殖水体总细菌及弧菌、底沙弧菌数量在秋季主要受温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影响,而冬季受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更多,在整个养殖期间,需加强对盐度及pH的监控。  相似文献   

8.
病原性海洋弧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病原性海洋弧菌检测在海水养殖病害发现、防治、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及卫生质量检验中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弧菌的各种检测方法、原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为其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而被经常使用,尤其是ELISA和PCR检测技术已由实验室研究阶段步人了商品化的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1月在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进行了石油烃含量分析.依据石油烃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和种间差异,并对3种介质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探讨了贝类体内积累的石油烃及对贝类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在界定海水养殖业生态环境预警的概念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养殖业生态预警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使用各个指标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初步模拟分析。研究发现,2001~2009年期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我国海水养殖的生态环境影响处于重警状态,2009年的生态效应处于轻警状态,其余年份均为中警状态。说明我国现有的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影响已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建议调整我国海水养殖的发展规模、降低海水养殖密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我国贝类跨区养殖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但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一行为所具有的生态风险,系统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状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有关我国贝类跨区养殖所造成的生态风险,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跨区贝类会携带寄生虫、原核生物、细菌和病毒,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基因多样性与完整性等造成潜在影响。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当综合评估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并督促养殖企业防控贝类逃逸以及实施良好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广东大鹏澳海域产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藻类的分布状况和贝类染毒情况,于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区、牡蛎养殖外区及湾口海域逐月采集水样以及牡蛎样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外区和湾口存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is),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三种PSP产毒藻,但密度较低,时间分布不连续,牡蛎养殖区未发现产PSP毒素藻类。在季节分布上,产毒藻呈现冬季检出率低,春秋季高的特点。在大鹏澳牡蛎样品中共检测出8种PSP成分,分别是GTX1、GTX4、GTX5、dcGTX2、dcGTX3、NEO、C1和C2,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冬季最高,达66.7%,秋季、夏季次之,春季最低。PSP产毒藻和贝类染毒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贝类染毒率最高的时间晚于PSP产毒藻最高密度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3.
In New Zealand shellfish are a significant food resource and shellfish are harvested for both recreational and commercial use. Commercially harvested Greenshell mussels (Perna canaliculus) and Pacific oysters (Crassostrea gigas) from aquaculture farms dominate consumption in New Zealand. Other commercial species include cockles (Austrovenus stuchburyii) and surf clam species which are wild harvested. The consumption of shellfish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gastroenteritis outbreaks caused by noroviruses following faecal contamination of growing waters with human waste. In New Zealand, since 1994 over 50 norovirus outbreaks linked to consumption of either New Zealand commercially grown oysters or imported oysters have been reported. An IEC/ISO 17025 accredite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noroviruses in bivalve shellfish was established in 2007.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outbreak investigations to analyse implicated shellfish, in virus prevalence surveys and monitoring programmes, and commercially for product clearances. Surveys have shown that enteric viruses occur frequently in non-commercial shellfish, especially near sewage outfalls and following sewage discharge events. Viral source tracking methods have assisted in identifying pollution sources. The commercial shellfish industry operates under the Bivalve Molluscan Shellfish Regulated Control Scheme (BMSRCS), administered by the New Zealand Food Safety Authority. Recently regulatory measur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BMSRCS to manage viruses. These include the closure of harvest areas for at least 28 days after human sewage contamination events and norovirus outbreaks. The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upled with new information on norovirus prevalence in shellfish, have help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New Zealand shellfish.  相似文献   

14.
以弧菌为疾病模型代表,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海洋弧菌疾病的影响,指出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海洋弧菌疾病的影响机制:海水温度升高,弧菌致病因子表达上调,致病性增强;海水温度升高,弧菌分布范围扩大,暴发高峰提前,感染时间延长;海水温度升高,弧菌载体的分布范围扩大,间接影响弧菌的分布范围;海平面升高,海水入侵,内陆水体盐度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气候变化带来更加频繁的降雨,导致河口及滨海湿地的盐分减少,弧菌适宜生存的范围扩大;宿主为应对海水温度升高而进行一系列生理调节,改变宿主对弧菌的易感性。在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为我国海洋弧菌类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及多余藻类生物量资源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采用多个池塘循环养殖生态系统,利用"藻类-螺类-鲈鱼-微生物"营养链关系对养殖废水中多余有机质、营养盐的去除,研究了养殖废水净化、循环利用及水体多余藻类生物量资源化。结果表明,在系统运行的各个时期TN、NO-3-N、NO-2-N的平均去除率都超过80%,对总氨(NH+4+NH3)去除率达97.17%,效果最好;TP的去除率达94.17%,CODcr的去除率为71.87%。出水口TN、TP、叶绿素平均值均达到湖泊Ш类水标准;CODcr达到了Ⅰ类水质标准。NO-3-N、NO-2-N、总氨(NH+4+NH3)、溶解氧含量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要求。该系统处理能力的稳定性较高,可以调控藻类种群结构、充分利用水体藻类和营养物质、将其转化为螺贝类或者价格更高的鲈鱼等增加养殖效益,还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养殖废水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依据2018年山东近岸养殖区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评价方法,对DIN、PO4-P、SiO3-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山东近岸养殖区DIN、PO4-P和SiO3-Si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253±0.048)mg/L、(0.00743±0.00238)mg/L和(0.269±0.089)mg/L,渤海养殖区片的DIN、SiO3-Si浓度总体高于黄海养殖区片,高值站位多分布于莱州湾等半封闭海湾;PO4-P浓度均普遍较低。N/P、Si/N和Si/P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31±47、0.92±0.47和90±60。N/P高值区多分布于渤海养殖区及海阳-莱阳区片;Si/N、Si/P高值区多分布于牟平区片及渤海的潍坊、龙口及莱州-招远区片。对营养盐限制状况的分析表明,山东近岸养殖区营养盐结构表现为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4个季节磷限制状况都较为明显,枯水季节的冬季、春季和秋季硅限制较为明显。建议滩涂贝类养殖区片合理规划放养密度,充分利用海洋初级生产力,净化水质;筏式养殖贝类、藻类养殖区片积极推广贝藻兼养、轮养,开展时空立体养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改善因营养结构改变导致的贫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广东省沿海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分布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间采自广东省沿海5个地区(汕头南澳、汕尾、深圳大鹏澳、珠海、阳江闸坡)的贝类样品进行了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采集的43种贝类,174个样品中共检测出5类脂溶性贝毒,分别为OA、AZAs、GYM、YTXs和PTXs类,毒素含量普遍较低且均未超标。广东省沿海的脂溶性贝类毒素存在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种间差异。在地域上,OA、AZAs和YTXs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三类毒素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以粤东的汕头南澳最高。GYM和PTXs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季节上,OA的检出率在秋季最高,PTXs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以春季最高。AZAs、GYM和YTXs则无季节性差异。在同一海域,贝体中毒素的含量及检出率也因贝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于2019年对黄海北部海域真核微藻粒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春季以中、小粒级为主,夏季以小、大粒级为主,秋季以大粒级为主,春、夏、秋季小、中、大粒级微藻比例为39:51:11、40:24:36、26:13:62.小粒级微藻优势种为细小微胞藻和金牛微球藻,中粒级微藻优势种为剧毒卡尔藻,大粒级微藻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平野亚历山大藻、多纹膝沟藻,综合整个真核微藻群落,春季由中粒径的剧毒卡尔藻占据优势(21.3%),夏季由大粒径的平野亚历山大藻占据优势(23.6%),秋季由大粒径的多纹膝沟藻占据优势(56.6%),有毒甲藻在该海域中占有绝对优势,贝毒累积风险较高,小粒径微藻中金牛微球藻和抑食金球藻曾在渤海引发褐潮,潜在威胁黄海北部贝类养殖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