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多环芳烃(菲、三甲基菲、蒽和二甲基蒽)对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ndius)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及氧氮比(O∶N)的影响。结果显示:(1)海胆耗氧率在10、20、50、100和150μg/L菲、三甲基菲、蒽和二甲基蒽的作用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这4种多环芳烃在实验浓度条件下对海胆的呼吸耗氧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2)海胆的排氨率随着四种多环芳烃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3)海胆的O∶N比随着4种多环芳烃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并在一定浓度(10~50μg/L)条件下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鳞斜颌鲴的摄食率、消化率、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对摄食与饥饿状态下细鳞斜颌鲴的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5℃时达到最大值。在相同温度下,摄食的细鳞斜颌鲴排氨率显著大于饥饿状态下细鳞斜颌鲴排氨率(P<0.05)。  相似文献   

3.
任加云  夏江宝  苗晶晶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4):552-559, 570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为实验对象,将其暴露于石油烃浓度分别为0.1 mg/L,0.3 mg/L,1.0 mg/L和3.0 mg/L的海水中,并于实验开始后的0、0.5 d、1 d、3 d、6 d、10 d和15 d取样,并测定其消化盲囊和鳃丝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蛤各组织GST和SOD酶活性在0.1 mg/L和0.3 mg/L处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除四角蛤蜊鳃丝GST酶活性一直被抑制外,其余两种蛤各组织酶活性在1.0 mg/L处理组都呈现先升高后被抑制的趋势;除文蛤消化盲囊SOD活性在暴露实验开始升高外,其余组织酶活性在3.0 mg/L处理组一直被抑制(P<0.05)。通过比较发现四角蛤蜊GST和SOD酶活性升高率在0.1 mg/L和0.3 mg/L浓度组实验前期高于文蛤,但是在后期低于文蛤,在1.0 mg/L和3.0 mg/L浓度组四角蛤蜊酶活性抑制率明显高于文蛤(P<0.05)。结果表明,石油烃暴露条件下四角蛤蜊较文蛤表现更敏感,可以优先作为石油烃污染指示生物,鳃丝各指标的变化较消化盲囊明显,可以优先作为指示组织;GST和SOD酶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一致性,以后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可以将这两种指标结合测定以评价石油烃及其它有机物污染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将驯化后的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分别放在盐度为20、15、10、5、0(表示为S20、S1 5、S1 0、S5、S0)的条件下饲养20 d,测定鲻鱼幼鱼在不同盐度下,不同时间段(0 d、5 d、10 d、15 d、20 d)其耗氧率、排氨率及O/N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实验第5 d,鲻鱼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降低而减小,盐度0实验组最低。在实验第5 d~10 d,S0、S5、S10实验组排氨率变化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实验的第10d各盐度组之间的耗氧率已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排氨率则在实验的第20 d才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相同盐度下鲻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逐渐下降,鲻鱼幼鱼体重的变化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子。对鲻鱼幼鱼O/N分析表明,各盐度组的O/N比值维持在0~10的范围,表明此盐度范围蛋白质是鲻鱼幼鱼的主要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半静态方法研究甲胺磷农药对中国蛤蜊基础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蛤蜊暴露于含有甲胺磷的海水中后,其耗氧量和排氨率分别在24 h和36 h达到最大,之后随时间的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所下降.随着甲胺磷浓度的增加,中国蛤蜊的摄食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6.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文蛤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温20℃下,设置(0、0.1、0.5、1.0、2.0、4.0) ×103/mL六个藻类浓度组,以静水方法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文蛤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为1.0 ×103/mL时,文蛤的耗氧率和排磷率最大,其最大值分别为2.76 ×10-3 /h和0.339 μmol/(g·h);其排氨率在藻浓度为0.5 ×103 /mL时达到最大值5.71 μmol/(g·h).耗氧率与排氨率的比值(O/N)显示在较低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0.5 ×103 /mL)时,文蛤由蛋白质和脂肪提供机体能量,较高藻浓度(≥1.0 ×103 /mL)时则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机体代谢所需能量.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石油烃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受到了石油烃的轻度污染,表层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石油烃的平均浓度夏季最高(0.124 mg/L),春、秋季居中(约0.08 mg/L),冬季最低(0.032 mg/L).并根据调查区域油类污染物排海量及水文情况,对各季节石油烃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杨丽标  雷坤  孟伟  富国  于涛 《海洋环境科学》2016,35(6):868-875, 881
通过室内培养测定泥水界面N2通量,研究了黄河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分析了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上覆水碳、氮浓度和耗氧速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对照处理(CK)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4.81±9.43 μg N/m2/h。碳、氮添加处理中,N1(4.5 mg N/L)和C1(2.4 mg C/L)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最高,均值分别为21.99±12.45和24.33±14.38 μg N/m2/h。理论上,NO3-N和溶解性有机碳添加浓度分别为9.8和4.0 mg/L时沉积物反硝化作用最大,且反硝化作用的最佳碳氮比为2.3。不同碳、氮水平上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耗氧速率的响应关系并不一致。低碳氮水平下反硝化速率与耗氧速率显著正相关;低碳、高氮水平下反硝化速率与耗氧速率不相关;而高碳、低氮水平下反硝化速率则与耗氧速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海水石油烃含量的增加对贝类等水产动物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威胁,研究文蛤和四角蛤蜊在石油烃影响下组织富集排除规律及氧化损伤效应是非常必要的。该研究将文蛤和四角蛤蜊在石油烃浓度为0.1、0.3、1.0和3.0 mg/L海水中分别暴露15 d,然后在清洁海水中排除15 d,测定消化盲囊和鳃丝石油烃蓄积量、生物浓缩系数和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文蛤和四角蛤蜊在暴露期间各组织石油烃含量随时间不断升高,且石油烃浓度越高,蓄积量越大,生物浓缩系数越小;0.1 mg/L和0.3 mg/L石油烃暴露组的文蛤能将石油烃完全排除,四角蛤蜊只能将0.1 mg/L暴露组蓄积的石油烃完全排除,1.0 mg/L及以上暴露组2种蛤均不能完全排除体内的石油烃;2种蛤丙二醛含量在暴露期间均不断上升,且0.1 mg/L暴露组通过排除阶段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0.3 mg/L以上暴露组只有文蛤消化盲囊丙二醛含量能回到对照组水平,其它处理组丙二醛含量在排除阶段后期仍然高于对照组。结果证实,文蛤和四角蛤蜊对石油烃的蓄积能力较强,对0.3 mg/L及以下浓度石油烃具有一定耐受性,而1.0 mg/L浓度以上石油烃导致两种蛤氧化损伤较明显,四角蛤蜊各指标变化较文蛤显著,四角蛤蜊作为石油烃监测种较文蛤更敏感,且同种指标鳃丝较消化盲囊受影响更显著,2种蛤的蓄积量和丙二醛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各指标均能反映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文蛤和四角蛤蜊影响规律,可以作为监测海洋石油烃污染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8):17-23
为研究重金属镉污染的生境对黄鳝的慢性毒性效应,文章采用野生黄鳝为试验材料,测定暴露在0~0.64 mg/L镉浓度下黄鳝的耗氧率、外周血红细胞异常率、肝指数、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肝脏卵黄蛋白原(VTG)含量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镉胁迫下,黄鳝平均体重下降,体长缩短,个体肥满度由0.094%降低至0.074%;镉浓度由0 mg/L增至0.32 mg/L时,黄鳝的耗氧率显著增大,当镉浓度增加到0.64 mg/L,黄鳝的耗氧率显著降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及细胞核异常率显著增大;MDA含量由2.96μmol/g增至4.57μmol/g;肝指数随镉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此外,镉胁迫下雌性黄鳝VTG含量显著降低,雄性黄鳝VTG含量显著升高,对雄性黄鳝表现出雌激素效应。研究结果为预防和治理重金属污染环境下黄鳝的养殖与繁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陕北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来的菌株Y7作为研究对象,用石油烃培养基进行驯化培养。通过石油烃降解率、OD(吸光度)值和pH值等指标来评价降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菌株Y7可以对石油烃进行有效降解,并且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Fe2+,对菌株的生长和石油烃的降解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最佳Fe2+浓度为24 mg/L;菌株Y7在最佳Fe2+浓度的环境下,前3天降解石油烃效果最好,降解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1年5月~2013年11月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石油类污染状况进行的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类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3年,莱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类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9~0.101mg/L、0.00875~0.0879mg/L和0.0118~0.0687mg/L,石油类含量总体年际变化不大,但2011年与2012年、2013年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2011年夏季(8月)高于春季(5月),而2012年~2013年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5月 >8月 >10月 >11月)。从石油类的平面分布来看,基本呈现近岸高、湾中部及湾口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小清河口和黄河口等河口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3.
异养硝化菌株Acinetobactor sp.JQ1004能够在初始氨氮浓度为0~2000mg/L范围内进行生长和氮源代谢,菌株在初始氨氮浓度为2500mg/L条件下被完全抑制,无法生长.当菌株在温度为30℃,pH7.5,转速为160r/min,初始氨氮浓度分别为100,300,500,700,1000,1500,2000,2500mg/L条件下培养时,菌株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51,0.308,0.286,0.243,0.197,0.115,0.088h-1,相应的最大比氨氮降解速率分别为1.335,1.906,1.859,1.759,1.562,1.286,0.965g/(gDCW·d).在高浓度氨氮和游离氨的抑制作用下,菌株的比生长速率及对氨氮的比降解速率随初始氨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种基质抑制动力学模型(Haldane,Yano,Aiba模型)均能够很好地模拟菌株随初始氨氮浓度的生长变化规律,对应地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4,0.9983和0.9929.由Haldane模型可知,菌株在不同初始氨氮浓度(游离氨)条件下的最大氨氮比降解速率μmax为2.604h-1,基质亲和系数Ks为22.57mg/L,基质抑制系数Ki为1445.31mg/L.其中由Ki值远大于自养菌(硝化细菌及厌氧氨氧化菌等)的值,这表明异养硝化菌株Acinetobactor sp.JQ1004比自养菌具有更强的抗抑制能力.另外,菌株在游离氨浓度为5.436mg/L时,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0.583h-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株JQ1004在处理高氨氮废水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整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被石油污染的包气带土层中微生物生态分布特性进行了调查,并从该土层中分离出159株烃降解细菌和真菌,其中17株可以不同程度地分别利用烷烃(nC9~nC18)和芳烃(酚、萘、甲苯和二甲苯)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在最适氮源和磷源的条件下,假音胞菌在52在7d内可利用石蜡作为碳源,生物量连续增加;3d可将初始浓度为500mg/L的机油降解99%,投加选育出的混合菌株,进行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整治模拟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小球藻同步固定CO2、净化废水及生产蛋白质的潜力,实验研究不同氨氮浓度(30,60,90 mg/L NH4Cl)和CO2体积分数(0.038%和10%)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固碳、氮磷营养盐去除及蛋白质生产的影响,并将Logistic方程与改进的Monod方程相结合,描述小球藻比生长速率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10% CO2组生物量(380.16~499.52 mg/L)是0.038% CO2组生物量(44.73~120.00 mg/L)的3.54~8.30倍,同时,10% CO2组中氨氮和磷酸盐消耗速率明显高于0.038% CO2组。小球藻比生长速率、固碳速率、蛋白质含量均与生物量呈正相关(R2≥0.83,P<0.05),且在10% CO2和60 mg/L NH4Cl条件下获得最大值,分别为0.21 d-1、42.62 mg/(L·d)和228.43 mg/L。此外,拟合结果显示Logistic方程与改进的Monod方程联合应用可较好地描述小球藻的生长过程(R2=0.39~0.96),且10% CO2条件下的营养盐更易被小球藻吸收。实验结果可为微藻同步固定CO2、净化废水及副产物(如蛋白质)生产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SBR反应器内短程硝化系统快速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快速启动自养短程硝化系统的方法,研究了溶解氧(DO)、pH、温度、外加有机碳源对自养短程消化系统的影响。以硝化污泥接种反应器(SBR),在纯自养条件下利用高浓度溶解氧1.0~1.6mg/L和中温(35±1)℃达到亚硝酸氮的快速积累。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280~300mg/L,HRT为12h,控制pH值为7.5~8.5、温度在(28±1)℃、溶解氧浓度为0.8~1.2mg/L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亚硝酸氮积累率高达95%。试验证明投加有机碳源(COD)50mg/L左右时,不会对短程硝化系统产生影响,且能实现较高氨氮去除率和稳定的亚硝酸氮积累率。  相似文献   

17.
专性菌系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焦化废水厂的活性污泥中采用“邻苯二酚-石油烃”双底物驯化获得石油烃的专性降解菌系,在最佳环境条件下研究其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驯化后的专性菌系以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 sp.)为主,占比41%.最适降解温度为30~35℃,最佳pH值为7~8.聚山梨酯-80(吐温80)可作为碳源促进专性菌系的生长,提高石油烃的降解效率,并且添加吐温80比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更利于石油烃的降解.研究表明,当吐温80的浓度为5CMC(即375mg/L)时,石油烃的降解效率最高.在最佳环境条件下,为期80d修复试验,构建的专性菌系石油烃降解效率稳定在77%,这证实了双底物驯化模式获得的专性菌系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州市典型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排放环节的浓度和组分的全面统计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广州市该行业VOCs排放特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印前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3.51~73.57mg/m3,印刷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86~435.10mg/m3,印后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05~221.93mg/m3,废气治理设施出口浓度为4.28~66.84mg/m3,处理效率为3.01%~54.90%;且VOCs物种以芳香烃类、醇醚类和酯类为主,平均臭氧生成潜势为111.09mg/m3,其中芳香烃类物质对环境影响贡献和人体健康风险较大,建议加强针对性控制.  相似文献   

19.
黄河水体石油类污染物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向泥沙含量为0g/L或0.5g/L的黄河水样中加入大约10mg/L的石油类污染物,经过一星期左右的驯化期后,石油降解菌菌落水平逐步升高;当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为11.64mg/L,温度为20℃时,泥沙含量为0.5g/L的黄河水样中大约85%的石油类污染物在63d内能得到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泥沙的含量和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均显著影响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且在不同时段的影响不一;水体中泥沙的存在亦影响到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