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客观地质体、是人类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场所。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开发规模和开发力度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保护地质环境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医学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材料和地质过程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是处理自然地质因素和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间关系的学科,是认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的学科,是介于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医学地质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质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地质环境与流行病学的调查、地质环境治理与临床治疗、水质改良和药物等。  相似文献   

3.
矿山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矿山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及诱发地质和工程灾害等三个方面。矿山固体废物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目前的利用途径主要有回收利用有用元素,工业原料、回填材料、能源发电、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  相似文献   

4.
地质环境要素的层次分析方法--以辽宁省下辽河平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质环境的研究中关于地质环境分析方法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需要探索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本文以辽宁省下辽河平原的地质环境分析为例,提出了地质环境要素的层次分析方法并总结出前第四纪地质环境背景分析。第四纪地质环境的演化分析,全新世和古代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现代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等四个方面的分析要点和步骤,并总结出该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乾安地区为例,对吉林西部浅层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分布进行了研究。从环境地质条件、碳酸盐溶解、有机物含量和同位素等方面探讨了二氧化碳的形成原因。这为地下水化学组成、演变和地下水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同类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全技术、劳动卫生作为地质勘查劳动保护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地质勘查生产的发展和环境科学的成就,环境问题对地质勘查活动的影响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在人类环境中,自然作用或人类活动或者二者叠加形成的人类环境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危害加剧,给地质勘查活动带来了严重威胁、使对环境灾害的防治研究成为地质勘查活动的迫切需要。1地质勘查环境灾害类型地质勘查环境灾害主要有二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灾害,另一种是由地质勘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人为灾害。1.1自然灾害由自然环境变异作用形成的灾害叫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进行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对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开发、回避短板、发挥优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回顾了承载力的起源及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总结了目前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评价指标特定性、承载力阈值相对性及承载力评价的复杂性等关键特性。剖析了目前承载力评价面临的承载力发展规律和作用机理认识不清、不合理评价模型和阈值设定引起的结果偏差及评价体系内涵不定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着重点。  相似文献   

8.
生态地质环境的保护的目的旨在人类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和尽可能完美的生态地质环境的统一,两者是辩证关系.发展经济的前提是保护好生态地质环境;反过来,保护好生态地质环境的结果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健康良好的生态地质环境,给人类以富裕、美好、永远发展的象征;畸形的生态地质环境,给人类以死亡、贫穷、停滞不前的象征.为此提出12条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今随着人口剧增、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人类工程行为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巨大的地质营力,使得某些世界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区的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压力极大。作者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现状为例,仅就“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地质因素及其环境保护等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经济评价,是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地质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将工程与地质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地学信息转换为易于政府决策部门使用的经济信息,以保证实现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相统一。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对道路工程建设不利。因此,移民道路工程能否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将直接关系到移民道路地质环境质量损益经济评价的提标体系、评价模型等,丰富了地质环境经济学理论。评价结果,阐明了移民道路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库区地质环境的途径,对库区正在进行的移民活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解决水、气、声、土壤等环境问题成为重要课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有所提高。这就使得环境监测受到极大重视,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成为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地质学一词的普遍使用只是近十年的事情,恐怕也是事所必然。环境地质学是生态学的领域之一,它研究的是人类与现代地质环境的关系,即,以人类对土地、地基的作用和这种作用引起的反作用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人类活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广受重视,硕果累累。该文综合总结、归纳、考量近30年来中国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自主理论探索阶段、实践运用与理论深化阶段、"3S"技术与大数据综合评价阶段。从评价流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模型等方面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演化模型。最后认为国内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应包括:完善评价理论,更加客观地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注重对敏感指标的研究;注重评价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质工作为人类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保证,二是资源的环境保护。后者的提出,使许多地质学家不得不跳出专门地质学的圈子,扩大自己的调查研究范围,从而承担起环境地质工作的繁重任务。由于环境地质工作的迅速开展,在国外产生了一门相应的科学,即环境地质学。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目前,对环境地质学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它出现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地质作用、地球物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超前处理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冲突,力求为使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比较协调的关系而提供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现代人类的聚集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亦加快对自然地质环境改造的步伐,随之而来的则是城市自然地质环境的破坏,本文主要探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自然地质问题及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边缘学科.环境地质学最近逐渐得到重视。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成为其发展的新动向。在中国.环境地质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提升它的应用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壤环境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它,就没有一切”。土壤作为作物载体,它的环境质量直接维系着农产品安全,对人民身体健康影响深远。在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粮食、生态环境问题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更为严峻的同时,确保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安全是保障整个生态环境安全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因此,土壤污染及其环境安全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土壤环境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加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长江下游铜陵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布特征,其中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和水土污染较为严重;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政策及成效,分析预测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投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效解决人类生态困境的根本性环节之一.目前对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明显不足,现阶段,应加强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是进行有效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锦屏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地层时代争议较大,玄武岩、花岗岩的性质、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等尚未深入研究。为了切实评价区域稳定性,基础地质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和孢粉分析,改盐塘组时代由中三叠世为早二叠世,皮罗渡桥西黑色砂页岩层为晚三叠世;稀土元素、过渡元素、微量元素和岩石化学分析表明,在金一箐断裂东西两侧分布的玄武岩为上地幔来源、不同于陆海环境的大陆裂谷喷发产物,花岗岩的分异和重熔程度不同,代表造山期挤压向造山期后拉张环境转化。上述结论为该区构造发展演化和区域稳定性评价、矿产资源寻找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