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大通河水质现状的监测,结合污染源调查,基本掌握了大通河污染的来源及工业重点污染源,据此提出了综合整治方案与治理经费概算,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GIS技术研究了"引江济太"对太湖北部底质与水质总磷(TP)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9年,调水北部沿线4个点位底质TP浓度降幅为59.8%~80.5%;不同点位的水质TP浓度变化存在差异,入湖口点位下降14.1%,沿线其他点位分别上升37.4%、38.6%和45.0%。从空间分布来看,太湖水质TP始终呈明显的"西高东低"分布特点,但底质TP的分布未显示出该类规律。望亭水利枢纽调水情况与入湖口5#点位底质TP浓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在调水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的年份,5#点位底质TP浓度会偏高。"引江济太"会对太湖北部调水沿线,特别是入湖口附近水域的TP含量产生较大影响,并通过水流迁移与底质再悬浮释放影响下游水域。如何降低望虞河及周边支流的入湖泥沙量将是今后开展科学调水、保障贡湖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水专项太湖贡湖湾示范区水质水量调控的需求,构建了示范区的等比例缩放实体模型。通过研究模型中4种不同调水方案的效果,为示范区调水技术的比较与选择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中,通过测定模型中5个断面的流场数据,判断引水方式对模型流场的影响,以此评价不同调水方案效果。同时以墨汁作为示踪剂,通过不同引水放流方式下示踪剂的扩散场变化,验证不同断面流速测定对整个区域流场判断的准确性,从而分析引水放流方式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引调水工程的环境改善效果,须对水体的自身连通水平、水质现状、水环境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以太湖流域跃进联圩为研究对象,利用图论连通度理论对研究区域静态基流连通性进行评价,探索圩内水系连通性的空间差异及变化特性。同时,开展短期引调水实验,结合模糊综合分析法评价引调水带来的圩内水质变化情况及规律,研究圩内水环境和水系连通性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引调水环境改善分析中具有适用性,可实现对圩内各监测点位水质变化的全面分析;水体流动性是影响圩区内水质的重要环境因素,高锰酸盐指数是导致圩内水质恶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引调水工程对圩区水环境具有一定的持续改善性作用,但对基流连通性较差的区域,改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
运河徐州段河流全长24.6公里,河宽80—110米,水深4米左右,是徐州市城市用水(包括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水产养殖与航运的复合多功能人工控制河流.1986年实行南水北调后,全年有280—300天向上游调水,水流向上;停调水每年约50天左右,河流呈滞水状态;当连降大雨后,开闸放水,水流又向下,所以,运河完全是人工控制河道.运河两岸分布着诸多排污口,严重影响了南水北调水质及其周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京杭运河徐州段底栖动物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京杭运河徐州段底栖动物与水质的关系潘立勇,栗多寿(江苏徐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221002)王立功(徐州市果园;221008)1.方法与步骤生物监测分别设在四个国控断面上,以便与理化指标相对比。由于京杭大运河水体功能之一是航运,为此,徐州段经常调水,使...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太湖应急防控形势及对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8年-2010年来太湖水质状况、蓝藻暴发状况及影响因素、湖泛发生状况及成因、蓝藻生长对湖体水质的影响、蓝藻与湖泛对饮用水安全影响进行了研究.简述了环保、建设、水利、气象、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部门和单位,在监测预警、供水保障、调水引流、打捞蓝藻、生态清淤、控源截污、人工增雨、统筹协调等方面团结协作、多措并...  相似文献   

8.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在防洪、灌溉、休闲旅游、水产养殖及水资源供应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健康状态,于2016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及2017年1月(冬季)对东平湖不同空间区域(根据调水路线划分为进水区、湖中区和出水区)的...  相似文献   

9.
紧急调水后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恢复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已经二十多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绿色走廊濒临绝境,抢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已迫在眉睫,2001年4月1日第3次向塔河下游输水,并确保向下游输水3亿m^3至台特玛湖,对此分析了紧急调水后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权法和相对标准偏差法组合评价因子权重,综合最大隶属度原则与加权平均原则,建立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该方法评价某煤矿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并与其他评价方法作比较。结果表明:在研究区33个浅层地下水监测点中,属于Ⅰ类、Ⅱ类、Ⅲ类水的监测点分别有4个、16个、13个,Ⅱ类水最多,占比48.5%,无Ⅳ类、Ⅴ类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对比发现,工业园水质相对较差,煤矿区及工业广场次之,农田和居民区水质相对较好;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评价因子间的内在联系,既减小了主观因素对评价过程的影响,也规避了单一评判原则对水质等级判定带来的局限性,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对水质档案在掌握最新信息、评价水质状况和了解水质变化动态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明确了水质档案在水质管理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与运行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进行了调查,并依据太湖流域湖州新塘港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工作,对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引哈济党工程对苏干湖湿地天然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Processing MODFLOW模型对调水后大苏干湖区面积和湿地地下水位的影响预测结果,初步确立引哈济党工程适宜调水量,并在各调水方案的基础上,以干旱区天然植被与地下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分析预测地下水位下降对湿地天然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况引水50 a后,大苏干湖湖泊面积减少均不超过8%;湿地地下水水位0 m~1 m区面积将持续下降,最大减少17 km2;湿地天然植被部分将发生演替,主要由湿生植被向中、旱生植被演变,影响集中在两湖间河道湿地及湿地外围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4.
从饮水水质的各个方面分析了水质污染的原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根据人们对饮水水质的要求,提出了改善水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14个控制断面中有9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64.3%。5个未达标断面中扬州三垛西大桥和徐州沙庄桥断面水质为V类,其余断面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污染指标有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与上月相比,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总体水质基本持平,14个断面中,8个断面水质无明显变化,1个断面水质显著好转,1个断面水质好转,3个断面水质恶化,1个断面水质显著恶化。与2004年同期相比,14个断面中,9个断面水质无明显变化,2个断面水质显著好转,1个断面水质好转,2个断面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法,对2008—2017年苏州沿江三市(张家港、常熟、太仓)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州沿江三市的入江支流水质总体好转,张家港市入江支流水质明显好转,太仓市入江支流水质有所好转,常熟市入江支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NH3-N、COD和BOD5是影响入江支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主要污染指标优Ⅲ类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4—2016年有所下降。2017年沿江三市入江支流水质总体处于Ⅲ类水平。  相似文献   

17.
应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额尔齐斯河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指出额尔齐斯河水质已轻度污染,管理不善是额尔齐斯河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水质主要污染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英 《干旱环境监测》2002,16(2):104-106
通过对影响塔里木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及变化规律的认识与探讨,提高对塔里木河水质及生态影响因素的认识,为科学地保护塔里木河水质及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用综合生物指数法评价水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单项生物指数评价水质的片面性不确定性,提出了用综合生物指数法评价水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综合各种生物指数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能对某一水体水质作出明确的评价结论,且与用理化监测结果评价水质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长春南湖底泥疏浚前后水因子分析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监测了长春南湖底泥疏浚后的DO、NH4_N、NO2_N、NO3_N、BOD5、CODCr、TN、TP、SS、pH、SD和水温等12项水化学指标。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了底泥疏浚前后影响南湖水质的主要因子,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水质变化的特征和底泥疏浚对南湖水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南湖疏浚前主要污染物是总磷,疏浚后总磷对水质的影响降低,悬浮物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