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江苏海岸带近13a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分析,得出:连云港海岸带以耕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为主,占81%,海岸带开发程度高;斑块个数增加,景观破碎化增大。盐城以耕地、草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为主,占77.45%,开发程度中等;耕地、水库坑塘等人工景观面积增大,适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面积减少。南通海岸带以耕地和滩涂为主,占88.93%,但两者的面积都在下降;人工景观面积增加。人口增长的压力、政府政策的导向与社会经济的驱动是江苏沿海三市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连云港海岸带人口密度增加了13.8%,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7.7倍,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海岸带破碎明显;盐城海岸带人均GDP增加了4倍,经济利益的驱使,使盐城丧失大面积的草地,海岸湿地遭到破坏;南通海岸带人口密度减小了2.0%,人均GDP增加了5.3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海岸带干扰较小,海岸带景观破碎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格局的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式、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其中耕地是盐城海岸带的优势类型,虽然近年来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区域景观基质类型,均占总面积的78%以上;海岸带景观水平趋于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更加复杂化、分散化和多样化;研究区北部景观水平特征指数较中部、南部为高。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带来的利益差异是导致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对海岸带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海岸带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作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可以为海岸带区域合理开发与管理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本文选取东营市海岸带为研究区域,以海岸带湿地遥感解译数据、浅海水质监测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状态空间法计算了研究区2010—2014年海岸带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对东营市与潍坊市、滨州市的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预测了2016—2020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依据研究结果探讨了海岸带可持续利用的未来途径。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10—2014年和预测的2016—2020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但总趋势是向好的;同时,2010—2014年东营市海岸带在吸引外资、港口发展、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浅海海域水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不平衡、不稳定。与2016—2020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预测结果相比较而言,2011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超载最明显,与该年环境压力大和社会投入不足有关。2014年东营市各县区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广饶县超载最明显;同时各县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市辖区社会经济指标优于各县区。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相比潍坊市、滨州市在资源、环境、生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社会支撑方面投入不足,因此可以通过保持资源、生态优势,弥补社会投入不足等措施提高东营市海岸带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分析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岸滩冲淤变化特性、岸滩资源利用现状、利用潜力以及泥沙淤积对港口航道造成的资源损失,通过成本型、效益型两大类共16个指标,构建了适合淤泥质海岸资源状况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实现了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综合评估。利用该模型计算了江苏省南通市沿海的围填海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评价系数,计算结果为0.596,表明南通当前的围填海开发活动已经对当地的海岸带资源造成了较大影响,在今后的沿海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海岸带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江苏海岸带新兴开发区环境预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阐述了滩涂区海岸带预警系统的组成,对预警指标的选择、加权值的确立以及子系统的去干扰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尝试性地建立了海岸带新型开发区的预警模式。随着江苏海洋开发和苏东战略的实施,盐城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开发地带,产业结构变化加剧。同时,环境压力日益显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二次曲线预测法、专家模糊预测法等方法,定量化研究了盐城海岸带环境指标及子系统和指标层的权重,并对2006~2015年的盐城海岸带环境压力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盐城社会环境指数逐步提高,从2003年起进入到轻警区,这主要体现在人均收入指数从1995年的011上升到2005年的0789,第三产业指数有了较大的进步。生态环境污染指数则不容乐观。从1995年的09降到2005年的05左右,已进入重警的范围。盐城海岸带环境尚无重警出现,但除去个别年份在轻警范围中,其余大部分时间均处在中警区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严峻,因采取合理的开发模式控制总体开发力度,以求环境和经济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岸湿地是由低地、滩涂与生物群落组合的海岸环境。中国海岸湿地环境受季风波浪、潮汐与大河影响的河海交互作用为特征,地跨39个纬度带,其面积约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的1/5。按成因与表相可分为:河口芦苇、草滩湿地,平原海岸草滩盐沼湿地及在华南隐蔽港湾顶部红树林沼泽湿地3种类型。均具有潮上带、潮间带与潮下带分带特性。海岸湿地是珍贵的新生空间资源,但由于滥伐垦殖、外来生物种属入侵危害、陆源水沙减少及海平面上升招致海岸侵蚀、盐潮入侵与内涝频繁等灾害影响,海岸湿地环境质量下降,面临着解决海岸湿地生态保护与沿海人民生计这一新生矛盾问题。需沿流域进行陆海结合的系统研究与对比总结,找出湿地保护与开发的临界度,全面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与海岸环境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研究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岸带具有独特的优良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指出开发区的规划项目将造成的海岸环境资源问题,并提出了海岸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厦门海岸带湿地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模型,对厦门海岸带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压力)、成分退化和结构改变(状态)以及对厦门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响应力)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厦门海岸带湿地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海岸带围垦造地、近海滩涂养殖和九龙江河口输入;状态变化突出表现在浅海海域面积的减少。红树林的面积减少。近岸泥沙淤积。沉积物类型改变和沉积物污染;主要影响是造成厦门海域水质下降、近海底橙生物类型改变、航道泥沙淤积、水产养殖产量下降和珍稀海洋物种分布和数量改变。  相似文献   

9.
2009年江苏省沿海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了解江苏沿海城市过去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以及驱动因子是未来江苏省沿海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基于5期TM30 m×30 m RS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分析东台市1980~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轨迹,并通过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台市198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2029.02 km2)、建设用地(155.31 km2)、草地(60.41 km2)和水域(56.56 km2)。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量占总面积的16.98%,其中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量最大。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轨迹为耕地转建设用地,主要位于市区及周边地区,其次为草地转耕地,主要位于海岸带地区。东台市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分别为市中心和海岸带,二者相距较远,相对独立。CCA分析显示城镇、交通和斑块形状复杂程度等是影响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子,海岸线作为沿海城市主要特征,随着海岸滩涂围垦开发,到海岸距离也是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城镇布局、交通等基础设施分布、斑块的形状等因子,通过海岸带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来加强市区与海岸带之间联系,促进社会经济转变,进一步保护海岸生态环境,提高海岸开发综合效益,引导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目前包括GDP在内的社会经济数据大多以行政区划为统计单元,普遍存在统计单元内的数据均一化以及与其他环境数据空间不匹配等问题。以中国海岸带地区为例,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植被指数构建的人居指数与非农业GDP之间的线性关系建模,对非农业GDP进行了空间化模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建立了农业GDP空间化模型,最终得到2010年中国海岸带地区250 m×250 m空间分辨率的GDP密度图。结果显示:相比仅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模拟非农业GDP,人居指数模型较好地改善了夜间灯光数据的像元溢出效应以及过饱和问题,提高了对非农业GDP的模拟精度。栅格尺度上的中国海岸带GDP密度图可以为沿海地区灾害风险评估、社会经济决策、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为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旨在深化海洋生态治理,破解海洋发展难题。该研究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视为准自然实验,依托2006—2019年沿海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试点政策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显著改善了海岸带环境,有效推动了沿岸环境与近岸水质环境的污染治理。(2)异质性分析表明,地区市场化水平和地方政府晋升机制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存在不同的调节作用。(3)从影响机制来看,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通过提高政府治理强度和增加企业税负压力两种方式影响海岸带环境,加大政府治理强度能有效减少沿岸废水、废气排放,却无法凸显其对近岸水质环境的“绿化”效果;增加企业税负压力有利于发挥市场化、有偿化管理机制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该研究基于陆海视角围绕海岸带环境效应展开分析,丰富了示范区建设的海岸带环境效应研究。综合整治过程中应秉持陆海统筹理念,在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同时,有效提升经济治理效能,稳步推进海岸带环境质量持续...  相似文献   

12.
海岸带是人地关系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带.浙江乐清湾海岸带地区在著名的"温州模式"的熏陶下,其城镇发展具有典型的乡村城市化的特征.本文选取乐清海沿岸的乐清市、玉环县和温岭的23个建制乡镇为研究范围,在阐述乐清湾海岸带地区乡村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从隐性机制和显性机制两方面探讨了研究区以市场推导为主动力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发展机制.隐性机制,包括农村内部的推动力、城市的拉动力和农民主体观念的转变;显性机制,包括市场激励、政策环境、资金因素、政府作用和交通发展.最后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调控对策,即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培育优势城镇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估了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和中国海洋气候驱动因子(致灾因子)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海洋和海岸带的影响和风险。结果表明:①自20世纪中叶以来,海洋升温、海平面上升、台风-风暴潮,以及海洋热浪等海洋气候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强度、频率和范围等)显著增加。②海洋升温引起海洋物候的显著变迁,导致中国海洋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发生变化,以及赤潮、绿潮和大型水母暴发性增殖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上升对红树林和河口等滨海湿地典型生境造成威胁,频繁的海洋热浪引起热带珊瑚加速退化并屡屡造成海水养殖业的重大损失。③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和过度渔业捕捞等人类活动增加了中国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加剧中国滨海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境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降,导致中国近海重要海洋渔业经济种类的低龄化、小型化,以及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④海平面的上升还加大了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河口区咸潮入侵的影响,以及台风-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的洪涝灾害影响和对沿海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⑤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温室气体从低排放到高排放情景,RCP2.6,4.5和8.5),到21世纪末,中国海洋温度和海平面将有大幅度上升,可能成为全球海洋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沿海许多地区当前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事件将变为几年一遇甚至低于一年一遇(RCP8.5),沿海地区很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灾害风险。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并讨论了中国海洋和海岸带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适应对策措施以及不确定性问题,以期为保障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上海市海岸带地区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法律法规、管理机构及协调机制、管理公报和规划、海岸带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海岸带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科技支撑等方面对上海市海岸带管理状态进行了分析。与欧盟海岸带综合管理进展标准相比较,上海市海岸带管理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然后,根据上海市海岸带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从海岸带综合管理实施模式探索、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经济产业与生态建设布局整体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上海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阐述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及由此引起的岸线变迁、入海营养盐和悬浮物及沉积物等物质通量变化、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海岸带区域乃至整个全球C、N等物质总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简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总结分析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效应影响研究目标和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日趋严重,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国家环境规划必要且适时.在分析行为效益、实施成本、适应性排放和国际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同时考虑"减缓"和"遥应"行为应对气候变化并权衡二者优先次序,采用以适应为主的"单效"方案,将自然承载力、生产系统、社会人居环境三个层次和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灾害与风险、低碳经济、敏感部门、城市化环境效应、海岸带等7个相关主要问题作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熏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海岸带综合管理问题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海岸带系统的可持续性,阐述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方法论,提出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内涵、原则、任务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简要讨论了海岸带及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岸带管理的整合模式──系统综合管理模式。并详细分析了海岸带系统综合管理模式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已走过丰硕的五年。而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制度的有力支持。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于2013年提出,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发布,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制度建构,既继承了中国能源治理的原有模式,又开创性地发展了诸多新的制度路径。这表现为,在理论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以及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合作的基本理念,开展相应的制度创新;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积极有效地驱动了地方创新精神的涌现与发挥;而在对外合作上则采取了包括对接、论坛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此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制度建构是双向的,其不仅在于通过制度安排,扩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进口;同时也是中国利用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建设的结果。当然,随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深化,中国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挑战。例如,在政策的进一步创新、制度建构的体系化、法律政策的规范性以及机制化建设等方面都有待于强化完善。为此,实现能源合作制度建构从功能主义向规范主义转向,由实体能源向虚拟能源合作的深化,加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机制化建设,以及进一步扩大制度建构的开放性,通过"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模式,将更多愿意参与到"一带一路"能源建设的国家纳入到其中,将是中国能源合作走向成熟,并为全球能源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20.
海岸带自然湿地具有重要的水鸟保育价值。近年来,大规模的海岸带围垦造成了海岸带自然湿地的消失和质量退化,导致水鸟栖息地面积和质量的急剧下降,严重降低了水鸟的保育效果。海岸带自然湿地围垦后,部分转化为水鸟保育效果较差的工业模式水稻田。提升水稻田的水鸟保育效果,关键在于改善水稻田的构建技术。根据海岸带水稻田的种植管理模式和水鸟的生境选择特点,提出了一种以水鸟保育为目标的水稻田构建技术,以生态工程手段提升水稻田的水鸟保育效果。该技术的核心内容为在水稻田中构建水池单元,并设置生境小岛等功能组件,建立水稻田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多种种植和养殖。在满足水稻田生产管理需要的同时,为水鸟提供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多样性栖息场所。为验证该技术的水鸟保育效果,2013年夏季在崇明东滩依此技术构建了10 hm~2水稻试验田。2013年秋季至2014年春季,对比工业模式水稻田,各选取总面积10 hm~2的调查样方,开展一个完整年度的水鸟群落调查,每个季度调查5次,共计15次水鸟调查。水稻试验田共记录到水鸟34种,平均密度为41.87±6.62只/hm~2;工业模式水稻田共记录到水鸟12种,平均密度为2.08±0.45只/hm~2,水稻试验田的水鸟种类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工业模式水稻田。结果表明,水稻田构建技术能够显著增加水稻田的水鸟种类和数量,提升水稻田的水鸟保育效果,从而弥补海岸带自然湿地缺失对水鸟造成的影响。水稻田构建技术可以为海岸带水稻田的水鸟保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海岸带受损湿地的修复和水鸟栖息地的优化改造提供了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