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几年前看过一部叫做"蝴蝶"的电影,讲述一老一小,追寻一只叫做"伊莎贝尔"蝴蝶的故事,相信不少人也会如我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被这部电影的浓浓温情、唯美画面打动。大自然的生命姿态多姿绽放,但如何与它们相伴相依,这可以作为一个永恒话题被孜孜探索下去。纵然经常有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画面出现,但是,有人在行动,有这些个星星之火总可以燎原的NGO们在行动。近日,笔者走  相似文献   

2.
一、矿产的概况矿产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无价之宝。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都明确指出,矿产是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溶。据历史考查,早在发明文字之前,人类就已开始利用矿产。在一定意义上,对矿产资源的利用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母题研究法对壮族灰姑娘型故事研究进行文化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有学者把舜象故事作为"后母故事"纳入灰姑娘型故事研究的视野,与舜象故事相似的汉王祖王故事,自然也应纳入壮族灰姑娘型故事研究之中。壮族的《叶限》《达架的故事》和汉王祖王故事等内容组成壮族灰姑娘型故事的整体。壮族灰姑娘型故事是壮族的情感艺术和民族信仰的重要载体,它的形成,是民族选择、整合与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吴炎 《环境》2010,(5):1-1
<正>大自然的每个故事都是美丽无比的,地球上的所有生灵皆有兄弟亲情。美国科普专栏作家纳塔莉·安吉尔在她的《野兽之美》一书中这样写道:"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鸟兽虫鱼始终伴随着我们。芸芸众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生命的秘密,同样也有其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潘晓云 《环境导报》2003,(14):44-44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哲学观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中心,能充当自然界的“主宰”,常常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自然界进行盲目贪婪地索取,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是天经地义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理解人类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不可能完全征服大自然,在某些方面还必须顺从大自然的生息规律,人类自身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讲到《森林群落》时,我讲述了“美国黑色旋风”的故事,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懂得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如…  相似文献   

6.
<正> 一、保护自然,刻不容缓自然(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的变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尤其是近两百年以来,人类掠夺式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上人口急剧增长,使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终于酿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急剧地改变着大自然,动摇着人类生存的根本,后果极为严重,影响极其深远。全世界可能共有500万—1000万种生物,绝大部分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生物学家仅记载了150万种。自从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每年有一种灭绝;近年来,平均每天丧失一个物种,而且到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7.
在古老的北欧神话中,宇宙的中心有一棵树,它的细枝末节交叉纵横,把包括人类世界在内的九大世界连在一起.它还有三个粗大的根,分别通向三口井:智慧、命运和绝望.《丹麦零碳生活细节》的封面上也有一颗树,整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棵当代北欧之树,它庞大的身躯由政府、公司、科研机构、民间社团和个人构成,特别是由各种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宣传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交织而成.今天,这棵大树被称作"丹麦模式",它正在创造"零碳"生长的未来图景,或者说,它不过是正在恢复一种人对自然的古老归属.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的奋斗史可以概括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史.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交流中不断的发展.但人类贪婪的本性打破了原有的和谐.无休无止的掠夺之后.大自然终于忍无可忍,开始了它的复仇计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每月墙报     
《环境》1999,(12)
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利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快速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人类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进步,发现和认识大自然运动的一个又一个规律,发明和创造了一种又一种与大自然作斗争、征服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保护展览》于1982年4月5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幕了!这是我国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为宣传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及普及大自然保护科学知识,以推进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举办的展览。我国的疆域辽阔,南北横跨寒、温、热三带,再加上第四纪冰川冰化作用不强烈,使我国具有动植物种属异常繁多,各类资源极其丰富的特色。但是多年来,由于乱砍滥伐,乱捕乱猎,任意出口,以及烧山毁林,盲目围海、围湖,致使生态平衡破坏、  相似文献   

11.
杨珊珊 《环境》2012,(4):47-49
一部水浒,让人们记住了"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也记住了梁山泊,那是一汪港杈纵横、芦苇丛生的大湖.很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见见那传说中的忠义堂、那杆"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如果你真的来了,会发现《水浒传》只是梁山泊故事的一部分,这汪大水里的故事并不是从那时开始,也没有在那里结束.千百年间,梁山泊历经了沧海变桑田的过往,它的故事在演变中不断流传.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2015年6月25日由于不适合生存的自然条件,南极洲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偏低。但事实上并没有确切信息来支持这一结论,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的多样化程度要比人们预期的大得多。虽然大型动物和开花植物很少,但也有相当大程度的海洋和陆地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在微生物群中。科学家们对这种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南极洲怎样才能实现保护目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明确指出,限制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3.
绿色壁垒:贸易保护的工具与环境保护的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协议并没有使用"绿色壁垒"的提法.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中,相应的提法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技术性贸易措施"(简称TBT措施);在《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中,相应的提法是"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简称SPS措施).而我国学术界首创的"绿色壁垒"这一提法则比较生动、明确、简练,更容易被非专业人士所理解.WTO《TBT协议》和《SPS协议》所指的与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生命与健康有关的TBT措施或SPS措施也是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正乐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2):G001-G002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 ,它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去实现它 ,一直困扰着人类 ,而且 ,人类社会选择的每一种发展模式 ,都涉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是带着可持续发展观进入 2 1世纪的 ,它要求我们确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和新的生态观 ,并以此规范我们的行为。这是每一个地球人面临的别无选择的对生存问题的把握和思考。是关系到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如何生存以及生存多久的严峻问题。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的 …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里,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最基本的 关系。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自然界里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动物。这就使得人类将自身与其它物种区别开来:一方面,人类把自己看成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另一方面,人类把自身之外的自然界看成是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正因为这样,人类不甘心大自然的恩赐和摆布,而把认识和改造自然当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人类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人类又应当…  相似文献   

16.
邹晶 《世界环境》2012,(2):10-11
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日本水俣病、富山痛痛病、"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事故、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这一串的突发环境事故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也给自然世界留下了毁灭性的破坏.它们中有的事故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例如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导致25万人直接死亡,约50万人永久残废;"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曾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以及数千只海獭、斑海豹等动物死亡,且至今仍有许多当时泄漏的原油残留,它们一直影响着当地及关联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7.
杨伟利 《环境》2006,(5):44-45
植物用它的绿色赋予地球以生机,千奇百怪的形状、万紫千红的颜色、或淡雅或浓郁的芳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馈赠.由于自然进化规律的支配,这种馈赠以其多样性致胜,使天才和艺术家为之汗颜.  相似文献   

18.
<正>《守护自然——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TNC不寻常的成长故事》由美国记者比尔·伯查德撰写。他采访了225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员工及合作伙伴,查阅了几千份文件。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TNC从1951年成立至今近60年的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9.
金鉴明等人所著的《自然保护概论》是一部较为系统统全面的自然保护的佳著,它不仅向读者论述了自然保护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而且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的经验之后,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应走的道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自然保护工作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张新 《世界环境》2014,(1):91-91
<正>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开始了探索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征程。东西方学者和哲人们在追寻自己先祖的生命足迹、思考自己的来路和归途时,研究探索途径虽略有不同,但是都获得了一定的生命密码、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共处的奥秘。"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宇宙和地球的起源发展有着自己朴素的辩证认识。《道德经》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