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口沉积物对砷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比分析了砷在辽东湾营口河口外侧近海域沉积物和河口内侧河流段沉积物上的含量和吸附行为,并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域沉积物和河流段沉积物中As含量分别为7.5和4.0 mg/kg,相对于As的效应临界浓度TEL值7.2 mg/kg,海域沉积物中有一定的As污染.河口外侧近海域沉积物由于铁锰铝等金属和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大连长兴岛及毗邻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2年7月大连市长兴岛生态建设研究现场调查资料,探讨了长兴岛及毗邻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要素分布特征,评价了海域环境质量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水质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在近岸呈上升趋势,其中,水质Hg、Zn、Pb最高量值分别超过一类标准的0.64、0.54、0.30倍,沉积物中Cu最高量值超一类标准的0.20倍。水质营养水平指数E为0.08,NQI为1.04,cN/cP为2.50。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介于清洁与较清洁级之间,岛西部环境质量优于北部及南部,海域处于贫营养状态。海岛陆源污染物是影响海域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广西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积物及生物体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以1998年广西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的资料,分析了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及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海水中的Pb和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和As及生物体中的Cd含量部分超标。  相似文献   

4.
采集了莱州湾海域1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含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DBP和DEHP是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主要的酞酸酯类有机物;莱州湾调查海域DBP含量范围为:(2.002~43.891)×10-9,DEHP含量范围为:(4.454~4389.243)×10-9;莱州湾海域沉积物中DBP和DE-HP含量分布差异显著,西部海域沉积物中DBP和DEHP含量明显高于中、东部海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21年8月海州湾渔港经济区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物调查结果,讨论分析了调查海域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海州湾渔港经济区沉积物中石油类、有机碳、Cu、Zn、Pb、Cd、Cr、Hg、As的含量都高于渔港邻近海域沉积物;有机碳、石油类、Zn、Cd、Cr、Hg的含量总体上从渔港向邻近海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硫化物的含量总体上从渔港向邻近海域呈现升高趋势;Cu、Pb、As的含量在渔港口门最低,总体上呈现从渔港港口向港内和邻近海域升高的趋势。部分渔港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调查海域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总体上较低,但渔港经济区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其中,Hg和Cd潜在生态风险因子较大。  相似文献   

6.
青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岛市近岸海域不同功能海区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7年11月在胶州湾、崂山近岸海域和青岛市文昌鱼保护区共采集了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生源要素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及生物硅(BSi)的含量。青岛近岸海域TOC、TN、TP和BSi含量范围分别为0.21%~1.43%、0.02%~0.13%、0.06%~0.15%和0.26%~0.60%。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含量较高,崂山近岸海域TOC较高,而文昌鱼保护区BSi含量较高。此外,胶州湾沉积物中BSi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海域硅藻生产力的下降。根据沉积物中TOC/TN摩尔比,崂山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为海源和陆源混合输入,而胶州湾和文昌鱼保护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海源输入。生源要素污染评价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未受到污染,而TN和TP则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7种痕量金属元素为综合评价指标,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分为四个区,即清洁区、起始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中度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象山港、台州湾-隘顽湾、温州湾至苍南一带,三门湾也有零星分布;起始污染区主要分布于浙江省北部的三门湾、象山沿海等海域,杭州湾也有零星分布;清洁区分布于杭州湾海域.  相似文献   

8.
有机锡污染物在海洋沉积物中的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有机锡是普遍存在于港口海域中的毒性化合物,沉积物是其重要的栖息地。本文综述了有机锡在部分海域沉积物中的分布,介绍了可能存在的吸附和转化机理,以及影响及附和转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于2013年对南黄海西部海域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PAHs在大部分样品中均有检出,PAHs总量水平为19.8~172μg/kg(干重),平均含量为67.2μg/kg。沉积物中PAHs与TOC、粒度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国内外其它海区相比,调查海域PAHs总体处于低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于木柴、煤炭燃烧,也有部分样品显示石油源。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评价了调查海域沉积物的生态风险,调查海域沉积物中PAHs处于较低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0.
闭文妮  洪鸣  彭梦微  蓝文陆 《海洋环境科学》2022,41(3):416-422, 429
为了了解近15年来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本研究应用2005-2020年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数据,运用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等方法,对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变化趋势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99.0%的As、98.1%的Cu、99.0%的Pb、99.6%的Cd、100%的Hg、97.9%的Zn、100%的Cr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的一类标准限值要求,且58%的站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近15年来无统计意义上的年际变化。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约37.5%的站位表层沉积物存在轻度?中度污染,Hg、As及Cd是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低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海底底泥及青海湖底泥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侯梅锋  何士龙  李栋  张洁  赵云 《环境科学》2011,32(9):2681-2688
通过对不同盐环境连云港海底底泥和青海湖底泥样品构建细菌16S rRNA克隆文库,对2个环境样品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等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群落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海底底泥文库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H)达到3.53,青海湖底泥文库的Shannon diversity(H...  相似文献   

12.
详细描述了泥沙输运过程的生态学概念,即悬浮泥沙和底沙动力过程对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包括泥沙的吸附解吸、沉降与再悬浮过程,底床营养物质释放、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对近岸海水富营养化和有害赤潮的影响;在近几年近岸海域泥沙输运过程及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基础上,回顾了泥沙输运过程与生态系统模型的研究现状。结合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应考虑近海泥沙输运过程,定量研究泥沙动力过程的影响,并逐步构建包含泥沙动力模块的海洋生态动力学业务化模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沉积物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其中50种元素,以空白溶液和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做两点标准曲线,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确定了待测元素分析同位素及内标元素、仪器测定模式。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待测元素检出限在0.1 μg/g以下,各待测元素相对标准偏差为1.2%~12.4%。通过分析海洋沉积物国家标准物质,测定值和认定值吻合,实际样品各元素加标回收率为81.0%~118.1%。本方法能同时分析海洋沉积物中50种元素,具有极低的检出限,前处理方便、高效,且分解效果好,非常适合小批量海洋沉积物样品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4.
鉴于海洋沉积物是^137Cs在海域内迁移的最终归宿.建立了沉积物中污染物纵向迁移分布的定量模型,在机理分析中充分考虑了海水-表层沉积物界面上通过沉降、扩散、吸附-解吸等作用完成的物质传输,并对大亚湾内4个监测点底质芯样中^137Cs活度进行了模拟分析,对未来底质中^137Cs的富集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海洋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PCB的研究状况,并指出了PCB的来源、分布及其在沉积物和水相之间的循环受人为活动和生物活动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概述了PCB的毒性研究近况以及测定其在沉积物中行为的方法,从而为控制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厦门市是中国沿海经济特区之一,文章以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与反馈过程为案例,通过对该项目公众调查和反馈的过程,分析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在实施公众参与时可能面临和需要解决问题:该项目由于及时召开了补充座谈会并通过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解决了公众的疑问,同时应公众的要求业主做好环保措施.通过对公众意见的调查与反馈,可以使海洋开发项目真正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5年-2017年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对辽东湾近岸海域沉积物石油类含量时空分布状况进行阐述,对其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对其污染来源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2017年辽东湾近岸海域沉积物石油类含量范围为1.5×10?6~2790.0×10?6,中位值为62.7×10?6。2015年-2017年辽东湾海洋功能区内沉积物石油类含量的总中位值大小顺序(前三位)为港口航运区>保留区>农渔业区。2015年-2017年辽东湾海洋功能区内沉积物石油类站位总超标率大小顺序(前四位)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保留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石油类主要产生于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沿岸、保留区沿岸、农渔业区等生产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庄河临时海洋倾倒区的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疏浚物倾倒对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本文结合2011~2013年间的监测资料,通过单因子标准指数法以及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倾倒区海水水质进行了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结合2012年和2013年的监测资料对沉积物进行了分析;通过香农-韦佛指数方程,综合2012年和2013年的监测资料,对监测海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评价。同时选取倾倒活动影响范围外一点与倾倒区监测同步进行。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评价方法均表明,监测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沉积物符合《沉积物质量标准》中的一类标准;海洋生物未受到倾倒物的明显污染。这说明,目前庄河倾倒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疏浚物倾倒未对监控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Biogenic elements and six phosphorus(P) frac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were deter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governing factors of these elements, and further to discuss their potential uses as paleo-environment proxies and risks of P release from sediment.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and leachable organic P(Lea-OP) showed high concentrations in the estuary, Zhejiang coast and ofshore upwelling area. They came from both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marine biological input.Biogenic silicon(BSi) exhibited a high concentration band between 123 and 124°E. BSi mainly came from diatom production and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inshore area was diluted by river sediment. Total nitrogen(TN) was primarily of marine biogenic origin. Seaward decreasing trends of Fe-bound P and Al-bound P revealed their terrestrial origins. Influenced by old Huanghe sediment delivered by the Jiangsu coastal current,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detrital P(Det-P)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 north of the estuary. Similar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ate fluorapatite(CFA-P) and CaCO3 in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suggested marine calcium-organism sources of CFA-P. TOC, TN and non-apatite P were enriched in fine sediment, and Det-P partially exhibited coarse-grain enrichment, but BSi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Diferent sources and governing factors made biogenic elements and P species have distinct potential uses in indicat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ransferable P accounted for 14%-46% of total P. In an aerobic environment,there was low risk of P release from sediment, attributed to excess Fe oxides in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