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在分析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原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时间加权平均算子"TOWA"进行二次加权,对2009-2016年我国30个省域的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进行了相对优劣排序。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总体高于东部、东北部及西部地区。根据综合评价值将30个省域划分为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良好、不足、低下3个层次,进而提出了技术优先策略、管理优先策略及政策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合理地设置省域建筑业安全生产目标,运用目标设置理论,基于参照系法,考虑省域间建筑业技术水平差异,通过耦合动态聚类和双层前沿DEA方法构建建筑业省域安全生产目标设置模型,并结合2018年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我国整体建筑业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目标为541人,较2018年实际死亡人数减少约36%,其中江苏、广东、四川降幅最显著,分别为50,50,27人;促进目标实现的政策优化路径因省而异,优先改善管理(H型)和侧重提高技术(L型)的省域数量比为15∶11;空间上不同类型的省域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H型省域集中分布于西部及东北地区,L型省域则多位于中部地区,国家可据此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我国各区域间生产安全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根据2005—2019年的国内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近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生产安全状况和产业结构水平,利用基于Driscoll Kraay标准误的双向固定效应估计模型,研究全国整体及4大经济区层面,各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生产安全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水平和工业特征下,产业调整对生产安全状况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起到改善作用,伴随产业合理化水平提高,东北地区事故风险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改善生产安全状况,通过加强区域间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协同作用,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区域生产安全和高质量经济的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从宏观上因地制宜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水平,需厘清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一种在窗口分析框架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博弈交叉评价(DEA-GCE)方法的建筑安全生产水平分析模型,评估2012—2017年我国各省域建筑安全生产水平,并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建筑安全生产水平存在低水平维持型、高水平稳定型、波动下降型以及波动提高型4种时间演变特征,且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呈现逐渐增强趋势;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建筑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建筑业国有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勘察设计、监理从业人员数量以及政府监管投入为建筑安全生产水平的主导影响因素,除建筑业国有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其他因素均与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建筑业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构建非线性回归计量模型,以2009—2015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实证分析建筑安全规制对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建筑安全规制对行业生产效率有"倒U型"影响,建筑安全规制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降低行业生产效率;建筑安全规制对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有地区间差异性和地区内波动性。需因地区施策,实行差异化建筑安全规制,以促进建筑业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浅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安全事故率较高的行业之一,其安全生产状况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广泛重视。为了分析我国建筑业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现状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建筑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建筑业安全生产整体形势逐年趋好。同时从政府管理职能、企业管理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三个层面对建筑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行业协会、劳动保护机构、企业内部的安全保证体系等几个方面剖析了德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通过与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先进的德国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加强政府管理职能、从政府到企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及增强安全文化建设三个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建筑业事故发生率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业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发现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健全四点不足、针对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建筑安全科技水平、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督机制、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对安全的调节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单一事故指标在反映行业或区域安全生产形势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采用"安全生产压力指数"这一指标来综合表征我国各行业整体安全生产形势。以工业行业为例,结合我国现有事故统计指标,综合考虑各行业生产安全事故的相对趋势、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及行业风险控制水平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影响,构建了以死亡人数占比指数(DNI)、事故严重度指数(ASI)和整体风险水平指数(TRI)为基础指标的安全生产压力指数(SPI)计算模型。通过对工业行业及其11个重点行业事故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分别测算了工业行业1978-2011年度以及11个重点行业2007-2009年度的SPI指数,分析了SPI指数在安全生产形势表征和安全生产形势预警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深化和完善SPI指数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是全国烟花爆竹生产的第二大省,有1300多年的烟花爆竹生产历史.但是江西省烟花爆竹的生产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和管理落后、本质安全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整体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有一定距离.为提升烟花爆竹产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江西省安监局")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开展"打非治违"活动,提高企业生产设施硬件水平,推广应用安全管理新方法,并加强创新运输流通管理,环环紧扣安全发展的思路,以实现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在我国建筑行业是安全事故高发行业。造成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建筑施工活动本身高空、交叉作业多,施工过程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等客观因素外,还和我国建筑业目前竞争过度激烈,施工企业利润水平较低,安全投入不足,建筑工人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维权意识较差等原因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以美国建筑业安全管理为镜,为加强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安全生产风险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确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地区安全生产风险的因素众多,使得评价地区安全生产风险的控制水平极为复杂.系统分析地区安全生产风险的影响因素,并确定其权重,对提高区域性定量风险评价的科学性,有效实施区域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特点,对我国当前安全生产风险的多源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科学技术等12个影响安全生产风险的核心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安全生产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并设计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因子,以表征地区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水平.计算结果表明,安全生产规划、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对地区安全生产风险的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我国安全科学领域一本学术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期刊,学术性与实用性兼顾。本文以2005~2006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有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有关数据说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涉及安全生产各个领域,作者所在地涵盖全国27个省市及海外3个国家和地区,在安全科学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发文数量稳中有升,注意刊发不同领域和机构的论文,发展平衡,有稳定的发展潜力;基金论文多,期刊学术水平比较高;版式编排规范、标准,既注重刊物质量,也注意期刊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3.
吴大明 《安全》2018,39(7):37-40
为综合掌握我国不同省份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发展水平,通过对不同省份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水平现状分析,发现不同省份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选取道路交通万车事故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道路交通十万人事故率、道路交通十万人死亡率和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等5项相对指标和2016年的相关数据,应用灰色定权聚类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省份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分数,进一步表明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根据计算结果,对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与经济区域划分的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水平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增进各省份及区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和文化保障,安全生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从速度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结构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动力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15.
7月10日下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视频会议,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骆琳指出,从二季度和上半年的安全生产情况看,全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三个下降”,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大部分地区安全生产状况“两个稳定”,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情况“一个较好”的特点,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影响我国铁路运行安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预测和结果两个角度构建了铁路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计算了基于预测和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基于预测的铁路安全指标方面,人为因素是造成铁路行车事故的主要方面。在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指标方面,"铁路事故损失"因素对铁路安全影响最大。以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评价指标权重为基础,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1985—2007年铁路安全的灰色关联度,并绘制了我国铁路安全度变化曲线,对我国铁路安全整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铁路安全状况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1990年,由于当时我国铁路技术装备还不够发达,铁路安全整体水平较低,并且有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为1991—2000年,我国铁路整体安全度获得了较大提高,虽然部分年份安全度出现波动,但安全度整体趋势获得了很大提升;第三阶段为2001—2007年,2001年以来,我国铁路安全度一直高于0.8,处于较高水平,并进入了平稳期。总的来说,我国铁路整体安全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提高,铁路整体安全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评价中国煤炭企业安全效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对2009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中的30家企业的安全整体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探讨影响煤炭企业安全TE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整体科研能力与安全效率成正相关;厂商规模、劳动生产率与安全效率成显著正相关。基于此,从4个方面给出提高煤炭企业安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遥感影像数据、专题数据、DEM数据、气象站实测数据和统计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RS&GIS等方法对长白山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由中部向东西两端逐渐降低.各生态安全等级面积从大到小为临界安全等级、较安全等级、不安全等级、较不安全等级、安全等级.统计了各行政单元的平均生态安全指数和等级构成,各县市生态安全水平从高到低为长白县、抚松县、安图县、和龙市、临江市,各县市的生态安全等级构成也有所差异.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水平以临界安全等级为主,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但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发生了多起较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社会影响较大,暴露出一些地区、部门特别是企业(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深入、不全面,还存在死角和盲区。为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十二五时期开好局,省安监局及各级安监部门上下一心,服务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安委会有关通知精神,正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我们从网上了解的各地安全生产大检查动态,编发了本组稿件,旨在互相交流信息,把这次检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动态变化,选择中部快速城市化地区的郑州市为研究区域,研究时间为1992—2009年。在分析郑州市主要生态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以GIS和RS为平台,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择能够反映郑州市生态安全状况的人文社会环境压力指标、自然生态环境状态指标、人文环境响应指标,拟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郑州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研究区1992年、2001年、2009年的区域生态安全指数,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郑州市生态安全总体水平不高,以临界安全等级为主,较安全状态区域所占比重不大;2)从时间动态上看,近17年来郑州市生态安全指数中未发生变化类、增加类、减小类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72.72%、12.25%、15.53%,生态安全指数增加类的面积小于减小类的面积,表明郑州市的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在往不安全的方向发展;3)从空间分布上看,近17年来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变化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金水区、管城区、中原区、惠济区的周边,以及市区和中牟县北部沿黄滩涂生态安全指数以减小类型为主,而二七区、荥阳市西南部山区及其北部沿黄部分区域生态安全指数以增加类型为主。研究表明,评价模型能够实现像元、区域、整体不同尺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