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现有地震目录,在假定我国大陆地区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震活动区,巨大地震的孕育不受其它地区地震的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了巨大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阶段性特点。由此对本世纪巨大地震发生进行了估计:本世纪我国大陆地区尚可发生6次左右巨大地震,下次巨大地震最早可在2019年前后发生。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羌族聚居区药用植物生态环境调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地震灾区药用植物生态变化调查分析问题,介绍了地震灾区生态变化和中草药植物资源,主要包括地震灾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变化和地震灾区特色中草药植物资源,探讨了汶川地震后羌族聚居区的生态,主要包括地震灾区自然生态概况、地震灾区植物生态变化和地震灾区植物生态环境调查分析,分析了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主要包括地震灾区生物多样性和羌族地区生态变化与中草药植物的关系,为地震灾区植物生态变化恢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地震非均匀度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开展了震例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非均匀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在震中及附近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非均匀度中短期异常,2001年2月23日雅江6.3级地震可能是汶川地震前的首发地震,具有前震指示意义;根据近期GL值时空演化图像,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震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可以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地震环境风险评价为地震环境影响的预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缺乏对地震环境风险评价的系统研究。本文基于现有的地震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出了应实施地震环境风险评价,介绍了地震环境风险评价的过程,并对这项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追溯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介绍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综述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常用工具———地震海啸数值模式的研究进展,讨论目前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指出建立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不确定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方法,进行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不确定性评估,应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最大熵原理对安徽及华东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水平进行统计预测,结果显示:安徽地区一年之内一般会发生Ms≥2.5地震,有可能发生Ms≥3.0地震,然而发生Ms≥3.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华东地区一年内一般会发生Ms≥3.5地震,有可能发生Ms≥4.0级地震,但发生Ms≥4.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正> 地震光并不是伴随所有地震的必然现象。事实上地震光的产生似乎是一种例外,而不是一条规律。中国的地震工作者对地震光作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观察。在新编的全球地震光报告中,地震光出现最多的是七级或七级以上的地震,只有少数地震光在六到七级的地震中出现,低于五级地震就没有地震光了。摩擦-蒸发作用理论笔者认为,剪切带在大地震过程中会因强烈摩擦而生热。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生热作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复苏,拉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序幕,对华北地区6级地震具有指示意义.此外,该地震是1995年苍山Ms5.2级地震后,山东内陆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引起了广泛的政府和社会关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洛阳地震台数字地震资料分析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洛阳地震台数字地震分析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数字、模拟地震记录的差异性和数字地震记录的信息复杂性,干扰背景,震级误差等。洛阳为弱震区,这种特殊的构造背景不易改变;可以研究数字地震记录的规律,提高震相的识别能力;设计了MATLAB滤波(数字信号处理)程序,在震相分析前首先过滤干扰信号;总结测量误差规律和震级校正系数,从而提高数字地震分析质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天祝地震危险区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通过研究基本查清了自治县的地震危险家底,并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今后预防地震和主要防震减灾以及地震监测预报等方面的实施意见。揭示了本县的地域异常规律,划分了重点地震危险区。可见研究天祝地震危险区划分和强震预测、预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主要通过收集江苏盐城附近及邻近海域历史和近代地震资料,阐述盐城地区地震活动概况,分析其存在的地震地质背景,同时还运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对有关地震活动背景性进行研究,为江苏盐城地震时、空、强三要素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地区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9.0地震前后地震b值的计算.我们得出这一地区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前后的地震b值的变化曲线.计算得到在地震b值变化的各阶段中各级地震的数目占各段地震总数的比例.得出在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前后,这一地区中、强地震增加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制定完善的地震紧急救援预案、加强地震速报、建立专业化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工作数据信息库和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服务于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五个方面对推进地(市)级地震紧急救援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地(市)级地震紧急救援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计算静态应力降与动态应力降之比Y值,根据Y值的大小初步判定地震类型,是震后趋势判定的一种新方法,对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有一定意义。通过计算我省历年有影响地震的Y值,发现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静态应力降与动态应力降之比(Y值)在0.3~0.6之间,总体来说Y值较大,其地震类型以孤立型地震为主,吉林省前郭县地震Y值为0.37,与我省其他中强地震相比,Y值相对较低,初步判定为震群型地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研究了1990年10月20日天祝、景泰6.2级地震与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后,天祝县在防震减灾与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以及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天祝县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措施和做法曾被甘肃省、国家地震局、武威地区所肯定,在巴黎中法地震科技合作交流会上,原国家地震局方樟顺局长以此作为典型介绍,得到了法国地震科学家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在破坏性地震还威胁人类的今天,尤其是在新的地震活动期内,面临着地震破坏的严重现实,研究总结天祝县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经验方法,指导各级政府完善防震减灾对策和应急预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震是广东河源市常见的自然灾害,频发的地震和作为城市重大风险源的新丰江水库可能诱发地震的双重影响对河源市地震应急预防准备工作提出严峻挑战,提升河源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地震应急能力尤为重要。根据对河源市地震应急预防准备工作现状的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和分析,阐述了河源市在地震应急预防准备工作进行的实践探索、待改善的方面,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河源市地震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楚雄中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姚安5.9、6.5级地震以来,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呈现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的现象。通过对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得出以楚雄-南华地震带为活动主体的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跃,楚雄地震带南段和北段6.0级以上地震活动存在互相呼应、相继活动的现象;20世纪,云南7.0级强震活动时段,楚雄区域中强地震在时、空、强...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MS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我国对这个巨震未能作出预测,于是国内外各界对地震预测问题议论纷纷.笔者经过地震现场的调查与深入思考,认为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之所以未能作出预测,根本上是因为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关尚未突破,但还有与我国目前地震监测与预测工作上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有关;同时还认为,汶川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因为我国有规模宏大的地震监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取得了一定成功预测的经验,因此对未来的某些地震仍可作出成功预测并取得显著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