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出自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笔者早在孩提时代便已耳熟能详,岂料“知天命”之年再次诵读时,却能发现此前不曾有过的感受。诗圣毕竟是诗圣,平淡无奇的几句话便将那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神韵,以及诗人那超然物外、歌颂奉献的品德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江镕 《环境》2011,(1):1-1
年终岁尾,几乎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忙”。  相似文献   

3.
李忠东 《环境》2011,(3):30-32
想一想,如果你生活的城市变成了一座“零碳城市”,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或许之前这只是一个梦想,但如今梦想正在向现实步步走近……  相似文献   

4.
范小杰 《环境》2011,(3):48-51
一直以来,中英两国始终保持着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两国企业在各个产业领域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基础。而在本届“绿博会”上,两国又续写着绿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任仲斌 《环境》2011,(Z1):74-76
有钱没钱,办好年货过新年。早早准备好足够过一个春节的食物,避开高价期,是我们千载不变的情怀。可是,面对满屋子的食物,怎样才能更好的将它们保存呢?  相似文献   

6.
陈诗锐 《环境》2011,(6):6-9
都说“民以食为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食物变得如此不堪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假酒事件还未尘埃落定,猫肉充虎肉又接踵而至,还有真假难辨的燕窝、食盐、豆腐……层出不穷的虚假食物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食品安全的警钟亦频频敲响。下面,让我们一起揪出隐藏在我们身边的“虚假”食品。  相似文献   

7.
《环境导报》2003,(4):21-21
怎样保证食品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食品安全有10条建议:(1)食物一旦煮好就应尽快吃掉;(2)食物,特别是肉类,必须彻底煮熟才能食用;(3)应食用已加工处理过的食品,如选择已加工的牛奶而不是生牛奶;(4)存放食物的温度应该高于60℃或低于100℃,不应该把尚未冷却的食物放进冰箱;(5)存放过的熟食必须重新加热至70℃以上  相似文献   

8.
欧美饮食新文化:"食物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里程"和地产食品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食品与环保的关系也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素食主义运动、提倡有机食品等,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调整饮食方式来减少食品生产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令人关注的是,目前在欧美正在形成一个新的饮食文化--"食物里程"(Food Miles),指的是从食品的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距离,目的是呼吁人们在食品消费中关注食品的运输里程,尽量缩短食品里程,以便节省能源,加强环保.  相似文献   

9.
华姗姗 《环境》2011,(8):6-9
八月盛夏,生机盎然,无论是一人独行还是众人结伴,无论是漫步山间溪旁还是行走上班路上,你都可以享受自由、主动、深刻、充满艰辛和诗意的"暴走"。来吧,做个"暴徒",你还等什么?  相似文献   

10.
侯鹏  张丹  成升魁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1976-1987
食物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行为。以中原地区典型城市郑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跟踪称重方法,获取了309户城市家庭的一手食物消费数据,定量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典型城市家庭食物消费的差异。研究表明:(1)郑州城市家庭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为372.32 g/餐。其中,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约为动物性食物的3倍。(2)三个样本城区中,惠济区水产品和水果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金水区和二七区;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蔬菜、主食的人均消费量占人均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趋于减小,而水产品、奶类和水果的比例趋于增加;人口规模较小的家庭比规模较大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大。(3)通过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物摄入量对比发现,郑州城市家庭主食类和蔬菜类消费量合理,畜禽肉和蛋类的消费量过高,粗杂粮、水果、奶类和大豆摄入不足。实证研究为进一步准确获取居民食物消费基础数据提供了参考,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竽秀 《环境》2013,(9):68-70
从炫食到炫食谱到炫攻略,我们寻觅美食的路径大大缩短了,不少生活成本也节约了。"拿着手机对着餐桌上的一道菜研究角度、打光和饱和度,思考着该配上什么妙语",如今,随着"炫食"的流行,吃饭这一简单行为变得有点复杂化。我们都爱炫食物吃个饭都要炫耀自己过得多惬意,这以前是文人的专利,苏东坡、李渔、梁实秋都干过这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让众人认可了他是个美食家,醋溜鱼、狮子头在他的妙笔下让人口舌生津。除了大师摆弄文字以诱人口舌之欲外,画家也会用画笔将食物变为"永恒",中国绘画里就有许多与食物有关的,而且惟妙惟肖,像齐白石画中的虾、枇杷和桃子。当  相似文献   

12.
晨晨 《环境》2002,(7):34-34
夏季饮食以清淡、苦寒、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佳,避免用粘腻碍胃难以消化的食物,勿过饱过饥;重视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夏天气温高,出汗多,饮水多,胃酸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再加上天热人们贪吃生冷食物造成胃功能紊乱或因食物不清洁易引致胃肠不适,甚至食物中毒,因此,夏季饮食应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食物",是一项包括整个农业食物链的跨学科研究计划,于1997~2004年在瑞典实施.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是为整个食物链中存在的不可持续的活动提出环境分析工具和解决方案.这需要科学家和食物链利益相关人紧密合作.本文提出了一整套以可持续食物生产为特征的目标方案.综合和系统分析是用来分析拟定变化的可持续性的主要工具.在本文中我们对"21世纪的食物"的概念进行概述,同时着重说明一些结论.例如,我们发现:就环境影响和产品质量而言,总体上来说,有机农业及其产品并不比常规的产品和方法优越.项目所采用的一些管理经验非常独特,这也是项目成功完成的重要原因,所以本文中我们对此也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17,(10)
"网上订餐"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下单、选材、制作、打包、派送之后,外卖包装也随着吃剩的食物一同被丢弃在垃圾桶里,这些塑料盒、塑料袋、塑料杯子,给环境带来的又是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王庭岳 《环境》2001,(10):32-33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决定长寿的要素很多,饮食习惯即是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年来,科学界提出了饮食规律、营养合理、食物多样等等的科学饮食原则。科学家们的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他们早就注意到,世界上存在不少所谓的长寿地区,这些长寿地区居民的平均寿命不仅高出世界人口的平均水平,也远远高出所在国家和周围地区的人群,有些人的寿命甚至创造了人类寿命的记录。长寿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人们确  相似文献   

16.
衣食住行     
主食不足脸色难看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以谷物为主。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怕发胖,少吃或不吃主食的人越来越多。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发展。医学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谷类食物的摄入量过少,会导致体内碳水化合物缺乏而使得血液中的有毒废物不能及时排除,造成皮肤暗淡、恶心、疲劳,严重时会损害脑健康。谷类食物除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外,还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少吃谷类食物会导致维生素B的缺乏。专家提出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具体说,一个成年人每日粮食的摄入量以400克左右为宜,最少不能低于300克。除米饭…  相似文献   

17.
该为农村环境"买单"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凡凡 《环境》2004,(10):22-23
近年来,由于经常下乡的关系,越来越多问题开始不断地困扰着记者:印象中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哪里去了?什么时候洁净的山村变得如此的污水四溢、垃圾遍地?在作为食物主产地的农村,如此恶化的环境,将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们还要等到啥时才动手治理已然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难道真要忍无可忍了才肯付出?  相似文献   

18.
杨平 《环境》2001,(9):22-23
美国是世界上排出废气最多的国家,当我第一次动身旅美时就有几分疑虑:去到一个废气最多的国家岂不令人窒息?可在西雅图入关之际却令我十分惊讶: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毫无龌龊不适之感。我两度赴美旅居数载,既住过车水马龙的大都会也住过环境幽雅的中小县城,涉足过乡村,参观过工厂,到处绿树郁郁,碧草茵茵,看不见黑烟,闻不着异味,吸不着粉尘,大气显得那么干干净净。美国是个汽车大国,两亿多人口有1.2亿辆汽车,平均两人一部,以车代步是其生活特征,而汽车尾气会产生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许多是致癌物。1971年环境保护署对汽车制造商确立了汽车排除物控制标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发展到2011年,连我们这些躲在时代前沿后面的大龄青年们,也开始无论寒暑每人围一条“微博”,招摇过市,身边“微博”一族越来越多。不像上一辈人经常走亲串友了,我们都流行看“微博”了。  相似文献   

20.
佘桂爵 《环境》2003,(4):27-27
多少年来,“病从口入”的说法已深入人心,人们大多理解为食入不洁的食物而导致传染病。“病从口入”的含义仅仅是这些吗?据资料显示,国人死亡的前三位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前两位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明显关系。近日在北京召开的有关营养会议的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常见慢性病大多数是从口入的,这也是说,不少慢性病是“食”惹的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