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评价2001-2010年四川省丹棱县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分析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的动态变化,探讨丹棱县在眉山市所处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好转趋势,但至2010年仍处于敏感级和预警状态,综合生态安全值由0.630 6增长至0.697 2,其中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值由0.236 6增加至0.327 9,但自然和社会生态安全值分别由0.262 3和0.131 7下降至0.253 9和0.115 3.2001-2010年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由0.670 9下降至0.535 6,从2007年起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从2008年起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高于眉山市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普遍的生态敏感性和整体的生态退化趋势,使干旱区成为社会适应和经济适度极端脆弱区,其生态安全问题的典型性和突出性,为完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体系提供了理想靶区。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一般原理和目标,通过剖析新疆绿洲区生态安全问题的驱动、压力和响应机理,主要利用地带性共扼和非地带性耦合分析方法,从哲学观和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土地类型及其稳定性格局层面,初步构建了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得出确保有效的生态需水和生态水位,协调水生态及水安全功能,是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基于生态承载和再生恢复禀赋的合理、适度利用优势资源,是绿洲开发的生态安全保障;维护天然绿洲和荒漠的“生态标本”价值,引导土地利用的生态化转向,是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的客观依据;通过系统的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保持异质景观的竞争性统一和生态圈层结构的动态稳定性,是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气象条件作为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质量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关系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系统不一样的气候特征,目前还未形成一套有关城市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方法。基于生态气象学理论,分别从城市气候环境、与气候相关的陆表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城市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等5个方面选择不同的要素和指标开展了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初步研究,并以北京为例,利用2018年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大气成分观测资料、2002—2018年MODIS卫星资料、Landsat及环境一号卫星资料,开展了2018年北京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监测评估显示,(1)2018年北京城市“热岛”和“干岛”气候特征明显,并在北京二环与五环之间存在一个“冂”形风速低值区。(2)2018年北京陆表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进一步好转:其中植被覆盖度达61.6%,创2002年以来新高,气象条件贡献率达50%,生态涵养区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的面积比例达93.2%;中心城区陆表温度为2011年以来最低值;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体面积均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气溶胶光学厚度、霾日数、大气静稳指数分别较过去4年平均值下降14%、31%和8%,大气扩散条件偏好,对霾日减少贡献率达21%,外地污染传输对PM2.5贡献达到53%;城市生态冷源较2013年明显增加,城市“热岛”得到缓解。(3)历史罕见的夏季高温闷热、冬季阶段低温、极端强降水以及持续无降水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给城市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综合评估表明2018年北京气象条件总体利于陆表生态环境改善,有利的气候条件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但城市生态质量仍面临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城市热岛、低风速以及外来大气污染输送等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庭消费的生态影响——以家庭生活用电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生活部门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以电能消费为例,用生命周期方法计算了中国家庭1985年和1998年因生活用电而间接产生的CO2、SOx和烟尘的排放。结果发现,与1985年相比,1998年3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对全国的贡献率分别增加了5.06%,5.16%和3.57%。说明在中国开展家庭消费生态影响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常州市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新建区”的生态建设分区模式和市域生态防护网架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框架和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其评价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城市郊区化趋势下的城郊农业功能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提供农副产品的单一性功能逐渐转变为多样性功能,为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城市功能互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剖析了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并从生产服务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类比法评价了北京市城郊农业的功能特征,估算其总经济价值量约为1100亿元,其中生产服务功能占28%,生态保育功能占66%,景观文化功能占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城郊农业发展模式应以生产服务为基础,生态保育为重点,景观文化为特色,探讨了京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生态安全内涵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从资源环境负荷、生态环境状态、人类社会响应3方面构建城镇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上海崇明岛处于核心地位且代表着不同城镇化水平(较高、中等、较低)的城桥镇、堡镇、陈家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监测、实验分析等方式获取指标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综合指数模型进行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3个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为城桥镇(0.773 3)>陈家镇(0.762 8)>堡镇(0.749 0),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荷较小,生态环境现状水平良好,但人类响应措施滞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生态环境要素可能有恶化趋势,现已进入预警状态。 相似文献
9.
水文过程是环境系统中化学物质迁移的关键过程,也是化学物质环境暴露浓度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半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水文以及植被生命史过程的高精度模拟能力,通过增设表层大气模块、扩容植被模块等设计,研发了SWAT-KM模型,实现流域尺度化学物质在“土壤、地表水及沉积物、表层大气、植被、浅层地下水”等环境多介质系统中的日精度迁移转化模拟,并开展江苏省中部地区某小流域壬基酚环境暴露浓度的逐日浓度模拟应用。结果表明,SWAT-KM模拟的壬基酚暴露浓度具有时空分异、多介质浓度协同变化的特征,暴露浓度与降水等气象水文过程有较强关联。使用模拟浓度的75%分位点值作为预测环境浓度(PEC),发现研究区壬基酚造成了不合理水生生态风险,且在春季达到最高;考虑到大多数鱼类春季繁殖的习性,应高度关注壬基酚的水生生态风险。SWAT-KM可为化学物质环境暴露时空高精度模拟和风险评估及区域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范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现象;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产业转移必然引起资源环境状况的变化。为评价产业转移对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状况的作用,构建了以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定量评价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的方法框架,并以广东省陶瓷行业转移为例,研究了基于人体健康的污染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一般而言,由于污染排放变化,产业迁出地将产生环境效益,同时承接地将发生环境损失。当产业转移产生环境净效益时,意味着整体区域环境的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得益于产业迁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存在的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污染控制技术的推广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的合理利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优化产业转移目录、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和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污染控制责任和环境利益等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