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和分析了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的生物活性参数脱氢酶活性(DHA)、氧摄取速率(OUR)以及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结果表明,DHA、OUR分别与MLVSS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8(n=8)和0.9304(n=8)。因此,DHA将会成为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研究和运行控制中一种有效的活性参数,DHA还能被用于估计好氧消化中非降解性MLVSS浓度。  相似文献   

2.
活性污泥系统中异养微生物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养微生物(XH)是活性污泥系统稳态设计和动力学模型中的关键性指标,但目前该指标在模型模拟中通常取假定值,缺乏简单有效的测定方法.利用批式好氧消化法测定了污水处理厂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和小试装置厌氧/好氧(AO)工艺好氧池内的XH 浓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且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这也证明了模型和试验方法的正确性.采用该方法测得泥龄10d 的AAO 工艺和泥龄15d 的AO 工艺好氧池内XH 分别约占挥发性悬浮固体的27.5%和23.2%.好氧消化法可同时测定XH 的衰减速率常数(bH).与外加碳源的呼吸计量法相比,好氧消化法精密度和准确度更高,无需外加碳源,也不存在高泥龄下测定值偏离理论值的问题,更适于进水COD 浓度较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氨氮浓度对鸡粪中高温甲烷发酵的影响,采用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20d),提高进料总固体浓度(TS,5%、7.5%和10%)的方式增加氨氮浓度,通过265d的长期甲烷发酵试验,比较了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鸡粪中高温甲烷发酵效果和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结果显示,TS由5%增至10%,中高温反应器中氨氮浓度由2.1~2.5g/L增至6.1~6.5g/L,对应的比产甲烷活性分别降低了44%和100%,中温反应器中挥发性脂肪酸由0.4g/L增至7.6g/L,甲烷产率由253mL/gTS降至203mL/gTS;高温反应器中挥发性脂肪酸由0.4g/L增至26.1g/L,甲烷产率由181mL/gTS降至18mL/gTS.氨氮浓度对高温甲烷发酵系统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香港近岸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09~2012年HJ-1A/B CCD数据和实测数据,建立悬浮固体浓度遥感反演模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模型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区内悬浮固体浓度空间分布及其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香港近岸海域北部深圳湾附近常年处于悬浮固体浓度的高值区,东北部珠江入海口海域悬浮固体浓度受季节影响明显,大屿山以南的南部海域的浓度值常年处于较低水平,并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2009~2012年的地统计数据表明,香港近岸海域悬浮固体浓度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月均值为12.25mg/L,由北向南递减趋势明显.全年大部分时间空间变异特征明显,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其中3月份的块金值/基台值最小,仅约为0.0005.  相似文献   

5.
以香港近岸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09~2012年HJ-1A/B CCD数据和实测数据,建立悬浮固体浓度遥感反演模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模型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区内悬浮固体浓度空间分布及其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香港近岸海域北部深圳湾附近常年处于悬浮固体浓度的高值区,东北部珠江入海口海域悬浮固体浓度受季节影响明显,大屿山以南的南部海域的浓度值常年处于较低水平,并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2009~2012年的地统计数据表明,香港近岸海域悬浮固体浓度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月均值为12.25mg/L,由北向南递减趋势明显.全年大部分时间空间变异特征明显,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其中3月份的块金值/基台值最小,仅约为0.0005.  相似文献   

6.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进行离心分离,考察污泥各组分和膜污染的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理论模型进行变形,推导出阻力的数学模型方程式,并分析了膜通量、膜阻力的变化.同时对混合液悬浮固体进行了颗粒粒径分析,并与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颗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形成阻力占膜总阻力的70%,胶体物质形成阻力占22%,溶解性物质形成阻力占8%.  相似文献   

7.
剩余污泥的热水解试验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热水解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热水解时经历溶解和水解2个过程.随着热水解温度的升高和热水解时间的延长,污泥固体的溶解率增大,在210℃、75min的热水解条件下,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和蛋白质的溶解率分别达到60.02%和47.21%.溶解后的有机物进一步水解生成低分子物质,其中挥发性有机酸(VFA)占溶解性COD(SCOD)的30%~40%,乙酸占VFA的50%以上.经过热水解预处理,污泥SCOD浓度大幅度升高,pH值下降,碱度增大.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PVDF膜(第1~219d)和尼龙(Nylon)膜(第220~360d)长期运行膜生物反应器(MBR),分析MBR系统的脱氮性能和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器最终在进水NH4+-N和NO2--N浓度分别为400~740mg/L和460~790mg/L的条件下稳定运行112d,总氮去除率(TNRE)维持在86%左右,总氮去除负荷(NRR)为0.61~1.08kg N/(m3·d).经过263d的运行,反应器中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从4918mg/L增至7230mg/L,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从2585mg/L增加至4455mg/L,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最高达0.46g N/(d·gVSS).无论是PVDF膜还是尼龙膜,Anammox-MBR系统在一个膜污染周期结束时,都是泥饼层阻力占主导,但二者的膜污染机制不同.与相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运行的PVDF膜相比,尼龙膜的膜污染发展速度显著减小.结合脱氮性能和膜污染情况,本实验条件下,MBR系统优先采用尼龙膜在HRT=1.5d运行.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特性及真空抽滤浓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玮  王伟  尹可清 《环境科学》2008,29(4):1109-1113
对某城市6座污水处理厂污泥做真空抽滤浓缩,并对污泥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污泥中每g固体(TS)相当于1 g化学需氧量(COD);每g挥发性固体(VS)相当于1.5 g COD,其线性回归R2分别为0.931 4和0.922 8.污泥中携带的COD占污水去除COD总量的60%.污泥有机物组成表现为高蛋白质低脂肪特征.调查发现传统重力浓缩污泥浓度普遍低于3.3%,浓缩效率低.在真空度-34.7 kPa下的真空抽滤实验表明,浓缩速率受污泥种类、浓度、PAM分子量以及添加量的影响.其中,污泥种类对浓缩速率影响较大,初沉污泥干固体抽滤速率为31 ks/(m2·h),剩余污泥速度低于15 kg,(m2·h),重力浓缩污泥的抽滤浓缩速度达到43 kg/(m2·h).抽滤液悬浮固体浓度普遍低于1.5 g/L.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固体直接进样…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所谓固体进样就是对土壤样品进行直接测定,省略了繁杂的消解过程并降低消解过程中易挥发性物质的损失,优点在于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固体浓度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生物沥浸去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亮  方迪  单红仙  贾永刚 《环境科学》2009,30(8):2347-2352
采用序批式摇床,研究了固体浓度为3%~13%的底泥浓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体浓度增加,底泥pH值下降和ORP上升速率减缓,重金属的沥浸去除速率相应降低;沥浸过程中,当底泥pH值由5.0降至2.0,ORP由200 mV升至520 mV时,重金属的去除率增加最为迅速;不同浓度的处理,沥浸12 d,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0%~85%、65%~100%和17%~35%.试验发现,底泥沥浸中pH值随时间的变化符合Boltzmann方程,此方程可估算底泥酸化进程.连续提取法对脱毒(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形态分级显示,底泥中未沥浸去除的重金属绝大部分以残渣态存在,环境风险较低.从经济角度考虑,固体浓度10%在底泥沥浸的实际应用中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中蛋白质转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剩余污泥在含固率(total solid,TS)为12%条件下进行中温(37℃)厌氧消化,通过分析厌氧消化前后污泥蛋白质组分的变化情况,研究了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中蛋白质的转化规律,探讨了高含固条件下污泥蛋白质转化效率较低的原因.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厌氧消化处理,污泥蛋白质的转化率为34.26%.污泥蛋白质转化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高含固条件下污泥的传质较差;同时,污泥蛋白质经水解过程形成大量的氨氮,反应结束后污泥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质量浓度达到1 201 mg·L~(-1),导致对厌氧消化过程,尤其对蛋白质的分解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2)三维荧光光谱(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3D-EEM)分析表明,部分蛋白质向腐殖质类、富里酸类物质转化,从而更难分解;(3)通过二维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分析发现,厌氧消化后污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 I)降低;最终,污泥中残留的大部分蛋白质来源于微生物体内.由于微生物代谢能力随着厌氧消化过程的进行而减弱,难以继续利用这些蛋白质,或消化体系中不具备分解这些蛋白质的酶,从而限制了污泥中蛋白质的分解效率.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 ,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的经济活动方式。据此 ,本文提出了将循环经济的思想纳入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利用t检验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对黄河水体中铜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过滤后水样的EC50比未过滤水样的EC50高,但是过滤前后24h-EC50和48h-EC50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过滤前后72h-EC50和96h-EC50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1)未过滤的水样泥沙含量阻碍了藻类的光合作用;(2)试验过程中水样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导致颗粒物中吸附的铜再次发生了解吸现象。  相似文献   

15.
沉积物扰动频率对悬浮物中形态磷数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模拟了沉积物在不同扰动频率条件下的悬浮过程,研究了悬浮物中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规律,并且探讨了形态磷数量分布对生物有效磷(BAP)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作用下上覆水中溶解性磷酸盐(DIP)含量低于对照试验,与较小频率(0.015 mg/L)相比,较大扰动频率下DIP平衡浓度(0.011 mg/L)略低。弱吸附态磷(NH4Cl-P)含量降低,铁铝结合态磷(Fe/Al-P)和钙结合态磷(HCl-P)则有所增加,但是容易释放的非闭蓄态Fe/Al-P(藻类可利用磷)则有所降低。随着扰动时间延长,藻类可利用态磷(AAP)占Fe/Al-P的百分比逐渐降低。试验结束,该值分别降至39.52%(扰动频率较小)和27.68%(扰动频率较大)。说明闭蓄态Fe/Al-P含量有所增加。基于Fe/Al-P的迁移活性,采用NH4Cl-P与AAP估算BAP是合理的。扰动作用下,BAP占Tot-P的百分比逐渐降低,试验结束,BAP占Tot-P的百分比分别降至36.71%(扰动频率较小)和29.67%(扰动频率较大)。  相似文献   

16.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水体悬浮物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设计了1个水体扰动模拟实验装置, 通过该装置中的光散射分析仪和图象采集、分析系统,能在线记录底泥受到不同强度扰动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变化过程.利用该装置,研究了太湖梅梁湾3个采样点的底泥在受到不同强度扰动后,水体浊度变化规律和悬浮颗粒物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含水率及粒度分布对底泥受扰动后再悬浮的潜力有较大影响,含水率越高,再悬浮的潜力越大.随着扰动强度增大,水体的浊度相应增加,水体中悬浮颗粒物中值粒径也增大,分别从6.63, 5.79, 5.51 μm上升到12.49, 11.38, 13.33 μm.悬浮颗粒物图象分析表明,颗粒物在扰动中发生聚集、絮凝过程.颗粒物图象的形态学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形状呈现分形现象,颗粒物的长短比在1.27~1.52之间,分形维数D2则在1.72~1.94之间.  相似文献   

17.
武晓飞  李大鹏  汪明 《环境科学》2014,35(1):171-178
以太湖梅梁湾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沉积物不同扰动方式条件下,悬浮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的变化特征,并且探讨了其对悬浮物中可被生物利用颗粒态磷(BAPP)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使得上覆水中溶解性磷酸盐(DIP)的含量有所降低,与反复扰动相比,持续扰动作用下的下降幅度略大.试验期间,悬浮物中弱吸附态磷(NH4Cl-P)、钙结合态磷(Ca-P)与残余磷(Res-P)占总磷(Tot-P)的百分比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97%、12.23%、4.09%(持续扰动)和3.53%、10.35%、2.07%(反复扰动),非闭蓄态铁铝结合态磷(Fe/Al-P)则分别下降了5.55%(持续扰动)、1.78%(反复扰动),说明扰动促进了易释放态磷向难释放态磷的转化.然而,悬浮物上BAPP含量却未相应降低,反而升高,分别从20.68%(初始状态)升高至49.27%(平均值,持续扰动)和57.92%(平均值,反复扰动).这表明单纯地以悬浮物中的NH4Cl-P、非闭蓄态Fe/Al-P等易释放态磷来估算BAPP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科学》2015,(6):63-68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及滤池反冲洗水中的悬浮物和磷浓度高、没有有效处理手段、增加污水处理主流程负荷的现状,以削减反冲水和浓缩池上清液中的总磷和悬浮物负荷为目标,开展超磁分离除浊去磷技术应用研究,并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结果显示:超磁分离除浊去磷技术对滤池反冲水及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实现对悬浮物去除率90%,总磷去除率80%,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可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主流程负荷,节能降耗,稳定污水厂水质。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悬浮固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长江口水体中微量金属元素Cu、Pb、Zn、Cd,在固-液两相中的分配,以及在悬浮固体中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元素Cu、Pb、Zn有90%左右存在于悬浮固体中,并以固态形式输入河口,溶解态仅占10%左右;元素Cd固态部分约占35%,溶解态占优势。在悬浮固体中,元素Cu、Pb、Zn主要以残留态和铁锰结合态形式存在,这两种形态的比例,Cu为40%和29%,Pb各占40%,Zn为37%和38%。元素  相似文献   

20.
风浪扰动下的太湖悬浮物实验与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逄勇  庄巍  韩涛  李一平  翟金波 《环境科学》2008,29(10):2743-2748
采用太湖湖区底泥,根据波浪水槽实验总结了各种扰动强度下太湖底泥的起动切应力.波浪水槽可以系统地模拟太湖常见的波浪强度.通过实验确定了太湖底泥的临界切应力为0.050 Pa,采用国外先进的FVCOM模型计算模拟了太湖流场和悬浮物分布并和太湖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合理,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由于目前太湖的野外监测资料存在较明显的时空不一致性.模型参数率定的精度受到了较大影响,太湖悬浮物与太湖底泥的内源释放以及水体的透明度有较大关系,因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太湖的悬浮物规律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