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不久前举行的机床再制造产业化座谈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即2012年将是我国机床再制造的关键突破期。也就是,如果机床行业能够抓住当下机遇,加快推进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则必定能在机床行业的后市场有一番大作为。  相似文献   

2.
围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论述了再制造的基本商业模式浓出我国发展再制造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府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2011年,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资源节约的内涵和再制造的潜力分析为切入点,从循环经济的"4R"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的绿色再制造3个发展阶段及典型案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再制造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强调制定相关标准、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强宣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6.
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制造由维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发展而来,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关注的是产品的废旧阶段,并赋予废旧产品新的寿命,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开发多种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为再制造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支撑。国内外再制造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我国再制造发展迅速,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广泛,目前已成为世界再制造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报废汽车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为主线,围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热点问题,介绍了发达国家对报废汽车的管理模式与我国政府相关法规政策走向,分析了发展再制造产业面临的问题,以及报废汽车再制造即将朝着新兴产业化发展方向快速推进的动因和机遇。  相似文献   

8.
绿色制造与再制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循环经济以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同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今天,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是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武器。或者说,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两支重要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9.
维修及再制造入境旧机电产品作为一种绿色经济模式的产业,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高度契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从“政策引导”和“标准引领”两个方面浅析如何提升维修及再制造入境旧机电产业整体竞争力,尤其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全球入境维修及再制造示范区建设,助力我国维修及再制造入境旧机电产业腾飞。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在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由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紧密联合成立张家港清研首创再制造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清研首创以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为中心,依托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立足张家港,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冶金及工程机械再制造、机床、模具及  相似文献   

11.
2012和2013年的废纸市场让很多企业一筹莫展,全球经济不振,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直接影响了造纸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作为原料供应商的废纸回收利用行业,必然受到连带影响,整个产业进入低迷阶段.除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行业内部应该如何调整,产业政策又该怎样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基金化管理是借鉴国外成功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对处理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化运作的第一阶段已经顺利实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各种经验教训。总结过去和探讨未来是今后管理者、研究者和企业人需要共同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能源结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中国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要发展绿色电力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对绿色电力进行分析,阐述了国内外绿色电力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发展绿色电力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并提出中国要积极发展绿色电力,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一些为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而发展起来的废水零排放或水回收循环利用前沿技术,并将这些技术的经济性与原有的水循环利用系统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In-depth studies on the recycling of typical automotive exterior plastic parts are significant and beneficia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current study, several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cycling industry model for typical exterior parts of passenger vehicles in China.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current recycling industry for typical exterior parts of passenger vehicles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the SWOT method. The 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 and 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recycling industry. The recycling industry was found to respond well to all the factors and it was found to face good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Then, the cross-link strategies analysis for the typical exterior parts of the passenger car industry of China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ed SWOT matrix. Finally,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the recycling industry model led by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was promoted.  相似文献   

16.
废钢铁是我国物资回收与再生资源利用体系中的重要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钢铁工业最主要的两种原料之一(另一种是铁矿石)。与铁矿石相比,废钢铁更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政策的要求,未来废钢铁资源在钢铁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能会不断提升。着重探讨了未来10年废钢铁资源产生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对钢铁工业原料结构变化的影响。未来中国的废钢铁资源可能不仅能满足自身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能为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7.
我国CCUS技术发展,迫切需要政策制度的积极引导和技术标准的强力支撑。阐述了我国发展CCUS技术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政策;跟踪了国内外CCUS技术发展动态及其标准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美国及欧盟在CCS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方面的主要成果;依据我国CCUS发展规划和技术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我国CCUS技术发展与标准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这个主线,建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供应链协调与社会责任共担机理研究,以绿色建筑供应链运行效率为导向,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率为切入点,以产业链过程中各主体行为规律为基础,采用“总-分-合”的基本研究思路模式,聚焦了“主导企业驱动下绿色建筑供应链协调机理与策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体社会责任共担机理、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主体社会责任共担机理”等三部分核心内容,初步形成建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供应链协调与社会责任共担机理的理论体系。本成果采用“总-分-合”的思路模式,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和主体行为策略视角,遵循研究的学理逻辑,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基础,开展“主导企业驱动下绿色建筑供应链协调机理与策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体社会责任共担机理、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主体社会责任共担机理”3个子课题研究,从系统整体概况实施全面研究规划着手,构架了总括、绿色建筑供应链协调机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体社会责任共担、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社会责任共担、总结等五大模块及上中下三大篇共12章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