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武汉段工业港酚污染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计算污染带长度、最大宽度及其出现距离的解析模式和给定污染带范围下排污口允许排污量的简便算法。对长江武汉段工业港酚污染带作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到2000年该污染带长、宽将分别达到4357.9m和47.1m,最大污染带宽出现在排污口下游1603,8m处.若将污染带控制在长1000m、宽50m内,该排污口酚排放量就应控制在49.02t/a以内。 相似文献
2.
为合理确定常熟氟化工项目排污口布置方案,本文在分析长江常热段水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其复杂的水下地形和水流流场,建立了较为准确和实用的平面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数学模型,预测计算了三套方案污水对重点保护水域影响程度和范围,并从水流流场、水质影响评价、技术经济多角度对方案进行了比较论证,最终推荐污水江中排放的方案,为项目的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确定常熟氟化工项目排污口布置方案,针对长江常熟段水环境特征,尤其是复杂的水地下形和水流流场,建立为较为准确和实用的平面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应用剖开算子法模拟计算了3套排污方案对重点保护水域影响程序度和范围,并从水流场,水质影响评价,技术经济多角度对方案进行了比较论证,最终推荐污水江中排放的方案,为项目的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常州段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前已建立的基本水质数据库,对大运河常州段的水质现状和趋势作了分析。利用质量平衡,建立了污染物量和水质之间的直观关系,发展了繁忙的机动船只动输运河产生油污染的同时,会对水体中溶解氧产生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QUAL2E模型在长江重庆段水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UAL2E模型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推出的一个河流综合水质模型。三峡成库后,由于河道的水文特性将发生重大变化,长江重庆主城区段水环境也将发生变化。但成库后长江重庆主城区段水文特征与目前平水期相当。因此,以长江重庆主城区段平水期水质为原型,应用QUAL2E模型对成库后的水质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选用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作为模拟预测指标,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较好。为QUAL2E模型在长江的多参数水质模拟上进行了探索,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1,(1):9-20
岸线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功能,是沿岸城市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近10年来,长江岸线资源变化剧烈,深刻反映长江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转变。以长江南京段为案例区,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踏勘,研究了2008—2018年的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岸线资源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岸线资源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来源为港口码头岸线和自然岸线,新增岸线类型主要为城镇生活岸线和工业生产岸线。从具体区段来看,以鼓楼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岸段岸线利用的生活功能进一步加强而生产功能减弱,岸线资源集约利用要求、居民生活需求、生态环保及规划政策是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为长江大保护战略背景下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碳足迹深度指数表示区域存量资本的耗费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化碳排放管控具有促进意义. 借鉴三维碳足迹改进模型计算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碳足迹深度,引入夜间灯光数据拟合碳足迹深度指数,分析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碳足迹深度的时空演变及分布特征,运用空间分位数模型对碳足迹深度影响因素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碳足迹深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2010年,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指数呈现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的特征,2015年、2019年均变为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各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高值范围均以城市的中心城区向四周扩张. ②2010—2019年,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指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值聚集,由空间趋势面可知,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指数在东西方向表现为“中间高、两边低”,而南北方向则由“北高南低”发展为“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格局,且北部明显高于南部. ③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能源总量、人均碳排放等影响因素对碳足迹深度的作用均为正向,各影响因素在碳足迹深度不同分位点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 针对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分别提出差异化建议:武汉市应积极发展产业转型,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南昌市应形成多循环工业体系,减少对生态用地的侵蚀;长沙市应加大力度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低碳技术. 相似文献
8.
9.
厘清区域不同等级城市碳排放对实施差异化的城市碳减排行动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采用2000—2019年DMSP_OLS和NPP_VIIR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别探讨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各等级城市碳排放量呈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的特征,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均有所降低. ②除个别年份外,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分别在5%和10%水平下显著,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东部地区的城市,高-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乐山市等城市. ③人口增长、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对整体碳排放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对整体碳排放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及环境规制等因素对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等级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显著差异,城市减碳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注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高强度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发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灰霾污染尤为严重.研究该区域PM2.5浓度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遥感反演数据,研究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PM2.5浓度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的时空非平稳性.结果表明:①PM2.5浓度分布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且城市群污染特征明显.②以2007年为界, 2000~2016年PM2.5年均浓度经历了逐年上升和波动下降的过程,年均浓度由27.2μg·m-3上升至44.1μg·m-3后, 2016年降至33.6μg·m-3.污染范围则先由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核心区域向四周快速扩展, 2007年后开始往回收缩.③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PM2.5浓度分布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热点持续稳定地分布在上海、江苏、安徽中北... 相似文献
11.
非感潮河流水污染带范围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流污染带范围随机模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附加概率意义的污染带新定义,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分别采用3种曲线拟合和1个方面拟合两种方法,对污染带的范围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能较真实地反映河流污染带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闽江下游北港河段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不同排污口污染带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排污口的布置对北港水质有很大影响,在排放相同浓度相同流量的污染物时,各排污口污染带长度和宽度完全不同。各排污口污染带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彬德闸、江泗闸产生的污染带比较短,五孔闸、九孔闸污染带很长,在排放流量为40m^3/s,排放浓度为15mg/L时,在彬德闸或江泗闸排放对东南水厂水质影响较小,在五孔闸或九孔闸排放对东南水厂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峡入库河流大宁河回水区沉积物和消落带土壤磷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对三峡入库河流大宁河回水区表层沉积物、消落带土壤不同形态P进行了分级测定,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以及各形态磷与样品理化性质如有机质、主要氧化物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沉积物总磷含量在483.4~848.4 mg/kg之间,平均为569.0 mg/kg,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相比,大宁河回水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处于中下游水平,而消落带土壤中总磷含量在488.9~1 487.7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813.3 mg/kg,远远高于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显示了人类活动对消落带土壤P含量的影响.各种形态P在河流沉积物与岸边消落带土壤中分布特点不同: ① 河流沉积物中IP/TP(平均值55.7%)略高于消落带土壤(平均值49.4%);② 河流沉积物中IP以Ca-P为主(平均比例为83.5%), Fe/Al-P占IP比例仅为15%;消落带土壤Ca-P占IP平均比例为73.9%, 而Fe/Al-P占IP比例上升至22%;③ 河流沉积物中活性磷组分(OP+Fe/Al-P)平均含量为261.8 mg/kg,在TP中所占比例平均值为49%,而消落带土壤活性磷组分(OP+Fe/Al-P)平均含量为405.7 mg/kg,在TP中所占比例平均达到54%.消落带土壤中活性磷组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成为水体的二次污染源,因此消落带土壤P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0年的116万t,基本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土地利用造成的TP的变化趋势与TN基本相同,从70年代的3.7万t下降到2000年的3.5万t左右.就省份、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系而言,四川省、种植用地和草地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在非点源污染负荷强度上,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负荷最高,是今后应重点治理的地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对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尺度空间的非点源污染进行较好的空间模拟. 相似文献
15.
三峡入库河流大宁河回水区浸没土壤及消落带土壤氮形态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对三峡入库河流大宁河回水区表层浸没土壤、消落带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各形态氮之间以及各形态氮与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浸没土壤总氮含量在436.0~921.6 mg/kg,消落带土壤总氮含量在1 253.5~2 439.8 mg/kg,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浸没土壤总氮含量相比,大宁河回水区表层浸没土壤总氮含量处于偏低水平.②浸没土壤可转化态氮含量在289.7~511.3 mg/kg,消落带土壤可转化态氮含量在271.6~595.1 mg/kg,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组分,离子交换态氮是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优势组分.③浸没土壤与消落带土壤中总氮、可转化态氮含量与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显著相关,表明样品中的可转化态氮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 相似文献
16.
秋季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系统CH4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秋季(9、10月),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系统的CH4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影响CH4通量特征的关键因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在空间上,秋季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和光滩的CH4通量范围分别为-0.206~1.264、-0.197~0.431、-0.125~0.659、-0.742~1.767 mg.(m2.h)-1,均值为0.089、0.038、0.197和0.169mg.(m2.h)-1,均表现为CH4排放源,但源功能整体表现为低潮滩>光滩>高潮滩>中潮滩;在时间上,9、10月的CH4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0.444~1.767、-0.742~1.264 mg.(m2.h)-1,均值为0.218、0.028 mg.(m2.h)-1,除9月高潮滩表现为CH4弱汇外,其它潮滩的CH4通量均明显高于10月.研究发现,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环境因素变化比较复杂,CH4排放通量受多重因素控制.不同潮滩湿地在9、10月CH4排放通量的差异可能主要与温度(特别是气温)以及植被生长状况的差异有关,而水盐条件和潮汐状况对潮滩湿地系统CH4通量特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广州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日益变差,部分潮汐水体曾经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控制污染,保护水源的饮用水安全已经越来越迫切。文章通过现场水体水样的氮、磷实验,找出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为控制水污染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黄河宁蒙河段近几年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基本情况,总结了应急监测的特点、作用,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应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