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全面获得车舱流动传热分析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方法以某车辆舱室为研究对象,对车舱进行合理简化,建立空气流动与传热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针对车舱内温度分布特点,采用标准的κ-ε湍流模型描述舱内的空气流动,利用FLUENT软件对车舱在太阳辐射下进行温度场仿真研究。结果得到了温度场的分布与车载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实车跑车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最大误差约为12%。结论随着外部环境温度的升高,车舱内部温度均呈现梯度变化,不同位置温度差异最大为5℃。CFD能为计算和预测温度场分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装甲车辆内部狭窄空间测试的分布式温湿度集成采集系统,通过对某型装甲车辆在湿热区和寒区的实车测试,重点分析了不同舱室的温湿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相关系数法对平台温度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下一步建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电子吊舱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实测数据支撑.方法 在电子吊舱内部不同位置部署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并配套具有统一时标的参数采集设备,采集不同季节、不同飞行工况下电子吊舱内部的温度数据,获取舱内温度环境参数.结果 当飞行工况稳定时,电子吊舱内部环境温度的稳定时间约为1200 s,稳定值与当地大气总温的差别小于3℃.在不同飞行工况下稳定飞行时,舱内温度高于当地大气静温.以高空(11 km)飞行工况为例,当地大气静温为?50~?60℃,由于舱体蒙皮受气动加热影响,舱内环境温度仍维持在?40℃以上.结论 飞行工况不同,吊舱内部环境温度有显著差别,随飞行工况变化,吊舱内部环境温度的变化相对滞后,其响应速度与材料导热能力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实际道路下汽车排放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采用一套车载尾气测试系统,对选取的6辆代表性车辆在宁波市实际道路行驶中的瞬时排放进行测试.该车载尾气测试系统可逐秒获取测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排放、油耗、速度和位置等参数.根据测试结果,研究计算了6辆测试车辆的排放因子(g·km-1)和油耗(L·100km-1),并分析了汽车行驶特征对排放和油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落后技术(化油器)车辆的CO、HC和NOx分别是新技术(欧Ⅱ)车的7.9、15 5和2.4倍;汽车的CO和HC排放因子和百公里油耗随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怠速和变速对汽车排放和油耗有显著影响,变速行驶状态下,汽车CO、HC和NOx排放因子,以及百公里油耗,分别是匀速行驶状态下的1.18~1.61、1.17~1.42、1.08~1.42和1.08~1.24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通指车辆低温环境试验效率、缩短试验周期和节约试验成本.方法 采取经验梳理、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和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分别绘画出同一通指车辆方舱在?30、?40℃两个环境中相同时间内的升温曲线.结果 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同一通指车辆方舱在?30、?40℃两个环境中的升温曲线基本吻合.结论 在对暖风机升温性能测试时,可以将GJB 219B—2005《军用通信车通用规范》中规定的方舱取暖测试用环境温度值由?30℃改为?40℃或其他方便测试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救灾帐篷性能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方法建立多灾复合环境试验平台,利用其平台开展救灾帐篷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研究,探究不同环境下救灾帐篷内部热环境分布和保温性能的变化。结果帐篷内部热环境分层现象只发生在温度上升阶段,而在附加风载后,分层现象减弱,在下降阶段,各内表面温度变化情况表现基本一致,当附加雪载环境温度低于–10℃时,救灾帐篷的保温性变差。利用价值函数法建立了救灾帐篷耦合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风&低温、雨雪复合环境下救灾帐篷适应性评价方法,得出评价得分,并与试验结果相印证。结论低温复合环境下,帐篷内环境受外界影响较大,保温性能不佳,易出现“冷室效应”,应积极寻找新型材料改善帐篷在恶劣环境下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简易瞬态工况法实车测试,分析在用电喷汽油车的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年限较长、总行驶里程较大的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发动机排量较大的第二类轻型车其污染物排放水平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王海鲲  傅立新  周昱  林鑫  陈爱忠  葛卫华  杜譞 《环境科学》2008,29(10):2970-2974
采用一套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深圳市7辆具有代表性的轻型车辆进了实际道路排放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机动车运行工况对排放的影响,比较了基于油耗和行驶里程的排放因子,并计算了各测试车辆的平均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深圳市轻型机动车加速和减速运行模式共占整个运行时间的66.7%和行驶里程的80.3%,对各种污染物的贡献率达74.6%~79.2%.并且加速模式下的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运行模式;基于油耗的排放因子受车速的影响较小,可以避免因机动车运行工况不同所带来的排放差异,从宏观尺度更为合理地预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车辆技术水平对排放影响很大,化油器车的C0、HC和NOx排放因子分别是欧Ⅲ车的19.9~20.5、5.6~26.1和1.8~2.0倍;我国在进行轻型车排放测试时使用ECE EUDC工况,不能反映我国城市实际道路行驶工况下的机动车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一辆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试验测量了不同环境温度和测试海拔对于RDE试验常规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温(23℃)测试,更高的测试环境温度(30℃)增加了后处理装置的热负荷,更易触发燃油加浓,使试验车辆的CO和PN排放增加、NOx排放略有降低.试验发现在30℃温度下,测试海拔的增加使车辆的道路阻力需求降低,从而降低燃油加浓频率,导致CO和PN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此外,CO和市区阶段的PN排放对于RDE边界测试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表明车辆在排放标定时仍有进一步精细化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决高海拔地域中重型越野车辆的起动困难问题。方法从进气温度对车辆起动的影响因素入手,系统地研究几种典型进气预热型式的优缺点。针对中型和重型两台越野车的具体情况,设计选型集中加热的电阻型格栅式进气预热器。经设计计算和反复测试,确定两型加热器的尺寸和功率等主要参数和控制策略,计算分析与车载蓄电池的匹配关系。结果对两型进气预热器进行实车安装后,分别经过实验室试验和野外现场验证,在-30℃实验室常压环境和-27℃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两型车辆均能在3 min内顺利起动。结论在高原高寒地域,格栅式电阻进气预热器可有效解决-30℃以上温度范围的起动困难问题。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靠性高,便于中重型车辆加装使用,为该类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典型装甲车辆平台环境数据采集与数据库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军 《装备环境工程》2010,7(6):234-236
通过54次不同条件下的跑车试验,使用温湿度和振动传感器采集了典型装甲车辆大量的平台环境数据。利用ASP+SQL server2000设计了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装甲车平台环境数据、二次数据、相关文献的有效管理和高效查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研制舱室湿度调节系统,用于开展装甲车辆舱室热舒适性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方法通过任务计算机设定实验任务,并将湿度目标值通过RS485总线传输给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控制加湿机和除湿机工作,同时由湿度传感器对舱室内的湿度进行实施监控,达到目标值后,进行加湿和除湿的动态控制。结果该系统可实现20%~95%舱内湿度调节。结论为开展装甲车辆舱室湿热环境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装甲车辆环境适应性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各领域之间有效沟通不足的问题,从环境、环境影响效果和装甲车辆抵抗环境作用能力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对运用环境模拟以及环境适应性试验、仿真、评价和提高措施等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每部分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叉与支持的装甲车辆环境适应性研究体系。对装甲车辆环境适应性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形成体系,便于不同领域之间加强沟通,有利于解决装甲车辆发展与运用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虞洋  杨玉兰 《环境工程》2015,33(5):153-156
建筑使用者热环境改善行为对建筑能耗具有重要影响。对杭州市某办公建筑开展夏季空调使用行为测试。较高的空调使用率以及空调设备对室内热环境的显著改善说明空调使用是该地区夏季采用的主要降温措施。采用逻辑回归构建出夏季空调开启率预测模型。根据所构建的夏季空调开启率预测模型,得出测试房间空调开启室外耐受温度为32.0℃。根据测试期间空调开启时刻温度,得出空调开启室内耐受温度为28.7℃。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两栖装甲装备的作战环境特点,其作战环境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环境特点为高温、高湿、高日照、高盐雾,整车及零部件极易产生腐蚀,防腐蚀涂料是常用有效的材料表面防腐蚀措施.提出了两栖装甲装备涂层的性能要求,防腐蚀涂料的选用原则与设计方案.根据对某型两栖装甲车辆的跟踪试验,对现行防腐蚀涂料体系在车辆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草原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夏季,利用静态箱方法,对我国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进行了首次测量,同时观测了太阳辐射、温湿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异戊二烯是草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中的主要成分.异戊二烯的排放有明显的日变化、逐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因子分析表明,可见光辐射、温度、水汽含量是影响异戊二烯排放的主要因子,而且可见光辐射是控制其排放过程的最主要因子.根据相关分析,在考虑影响异戊二烯的排放因子时,不仅要考虑通常的影响因子--可见光辐射、温度,还要考虑水汽的作用.箱方法的使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箱内外太阳辐射、温湿度等的差别,因此,必须考虑修正采样箱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带来的影响.2002年夏季,异戊二烯排放通量(C)的最大值为1649.3μg/(m2·h).6、8、9月采样期间异戊二烯排放通量的日平均值分别为886.6、707.0、427.2μg/(m2·h).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复杂气氛下痕量油雾的测量方法,测量某船舱室空气中油雾的成分和浓度。方法采用溶液富集法采集舱室空气中油雾,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油雾成分及含量进行准确测定。结果某船舱室中油雾成分主要包括正十三烷、正十三烷酸、正十二烷,油雾的质量浓度最高值在2.5 mg/m3左右,测量不确定度为16.92%,浓度符合舱室环境要求。结论结合溶液富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可以测定复杂气氛下痕量油雾成分和浓度。  相似文献   

18.
区域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将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应用于估算VOC天然源排放的研究,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的估算方法.根据方法需要,确定了我国部分树木排放异戊二烯和萜烯的标准排放因子,各植被类型排放各种VOC的标准排放因子,以及各植被类型季节平均的叶生物量密度.应用该方法估算了华南地区满足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拟要求的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夏季典型日的VOC天然源排放总量约1.12×104t,VOC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其中地理分布取决于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日变化规律则依赖于太阳辐射和温度的高低.并讨论了VOC天然源排放估算过程中误差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泾惠渠灌区潜在蒸散发量的敏感性及变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在蒸散发量(ET0)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和制定灌溉制度的依据,敏感性分析对评估气候变化对ET0的影响至关重要.根据泾惠渠灌区4 个气象站1961—2011 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 公式计算日ET0,应用Mann-Kendall 趋势检验方法研究气象因子变化趋势,采用无量纲的相对敏感系数分析ET0对4 个主要气象因子的敏感性,结合气象因子的多年变化定量分析ET0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泾惠渠灌区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在南部和东南部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西部和东北部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ET0呈显著下降趋势;ET0对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和气温的敏感系数分别为-0.77、0.41、0.16 和0.08;风速和太阳辐射的显著下降是灌区ET0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综合评估环境因素对装甲车辆发动机技术状态及使用寿命的影响,分析了装甲车辆发动机环境影响因素,构建了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约简,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约简后的指标权重进行定量计算,得出空气含尘量因素对发动机的使用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温度、大气压力和负荷变化、维护保养因素影响最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