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中观测研究数据、文档文件的建立,现存数据库类型,以及基于ORACIE的数据库管理及调用。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生态站夏(湿热)季气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双版纳生态站是中国森林站之一,其40年气象观测资料表明:夏(湿热)季(6-8月)的热量充足,平均气温较高,其强度在我国不算高值区,居中间水平,但具有变幅小与维持时间长的特征;另外,此间还伴有丰沛的大气降水及高温,所以,反时间概念上的夏季(6-8月)称为湿热季更确切。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双版纳生态站观测的40年平均气象资料分析其冬季气温特征,西双版纳冬(干暖)季(12-2月)的热量充足,各项气温虽然在当地是最小季节,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是属于高水平,日较差是年变化中的次大季节,西双版纳山地(高度)气候基带在冬季天天是春天,另外,此间该地区具有少云雨,天气晴朗,空气干燥,雾日最多等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5.
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影响——兼论建立定位站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游客量与生态负荷量之间的关系,强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原则。据此,提出了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定位站的设想,论述了其建立条件、研究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游客量与生态负荷量之间的关系,强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原则。据此,提出了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定位站的设想,论述了其建立条件、研究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壤与植物的取样对元素过程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然而,这一问题并未引起普遍的重视,如果对取样不作进一步的规范,它将严重危害我国生态定位研究的长远战略。根据在鹤山与小良生态定位站的研究工作,探讨了南方森林生态定位研究中有关取样与测定的6个问题,包括:准确定位与时空可比性;混和样每个小土体标准化;发生层次取样;土壤有机质动态跟踪的取样频度;建立标样抽检制度植物的枝条与根的径级问题。  相似文献   

8.
铅锌矿自然扩散晕内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湖南省郴县东坡铅锌矿自然扩散晕内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的环境污染是以Pb、Zn、Cd和As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以残渣态为主,水体中的细微尾矿砂颗粒物是重金属的主要迁移载体。该区域内作物中的Pb、Cd残留很高,用改变耕种制度的方法来控制铅锌矿区内的重金属污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为揭示贵州省遵义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国有林场4种主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遵义市4种自然保护地空间聚集性明显,形成3个高密度聚集区,呈现出"西北-东南密、西南-东北疏"的分布特征。(2)遵义市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较差,其中64.29%的区域属于滞后型和消极型,其在空间上形成1个集中区和1个连片区。(3)单个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湿地面积、人均GDP和森林面积为影响研究区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了湖南省郴县东坡铅锌矿自然扩散晕内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的环境污染是以Pb、Zn、Cd和As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以残渣态为主,水体中的细微尾矿砂颗粒物是重金属的主要迁移载体。该区域内作物中的Pb、Cd残留很高,用改变耕种制度的方法来控制铅锌矿区内的重金属污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有29种6个变种,其中只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列入国家药典;甘草为深根性植物,主要通过地下水平根茎进行繁殖,由于其种子硬实率极高,自然状态下很少进行有性繁殖。从甘草的分布学特征、区划学特征和产区学特征阐述了甘草的生态学特征:甘草作为干旱地区的自然资源之一,生态幅度较宽,分布较广,亚洲中部古老而干旱的高原是其分布的中心,其中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是其主产区。通过种子繁殖、根茎无性繁殖和组培快繁分析了近年来甘草的繁殖技术的发展。同时,展望了建立多元化、科学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是中国甘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