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学校和老师会引导中小学生朝向健康行为特征发展,并形成良好、积极的健康行为习惯,这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提高他们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然而在现实中,部分中小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2.
为使建筑工人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通过行为调查、理论分析、个案研究等方式,研究建筑工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外部特征、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表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危险程度较低,但广泛存在且发生频率较高;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包含接触、习得和强化3个阶段,是由被动、简单、不稳定的不安全行为向自动、复杂、稳定的不安全行为的演变过程;影响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采纳率的最关键因素是行为动机;影响习得率的最关键因素是行为实现难度;影响形成率的最关键因素是行为强化;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干预的关键是在班组层面及早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方案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施工企业不同层级人员的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其对安全培训的不同需求,并根据培训需求对应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对简单安全行为和复杂安全行为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方法的选择和培训频率和次数的设计.培训方法的选择主要考虑了培训效果因素,并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出不同层级适用的培训方法.培训频率和次数的设计针对简单和复杂安全行为分别进行,构建了培训频率与培训次数的决策模型.研究表明:简单安全行为的养成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复杂安全行为的养成是在知识学习与积累前提下行为习惯的养成,培训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屡有发生,不仅给当事人和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且对高校师生心理情感以及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若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缓解,可能会影响其思维与行为。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之后,心理疾病带来的痛苦与愁闷无法得到排遣发泄,就可能出现危害自己和他人安全的极端思维与行为,从而威胁校园管理安全。对高校而言,通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思维与行为习惯,对安全校园建设目标推进是有益的。在当代高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5.
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路径管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基本上是由于人的不良习惯所引起,因此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降低企业生产事故率的决定因素。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人的习惯养成规律,笔者首次提出了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习惯养成理论——行为路径管理体系:即首先设定一个清晰的行为路径,通过学习或培训并进行反复实践以及过程纠偏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在企业应用行为路径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设定作业路径必须达到四个要求:精细化、程序化、标准化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优化;在培训阶段,必须使被培训者充分掌握设定的作业路径;在过程纠偏阶段,必须把握好代价原则;在实践阶段,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和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6.
鲁华  杨晓煜  杨晓鸣 《安全》2012,33(8):33-35
企业安全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取决于员工的安全素质,员工的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理念的形成,而员工安全意识的好坏和安全理念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安全培训.企业的安全培训可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岗位工作需要.根据海因里希法则,96%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安全培训要素的实施正是着眼于此,通过强化、有效的培训,将安全理念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底,转变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习惯;最终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引导全体员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存在安全需求,安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行为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前提,影响行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安全心理,一个人具备安全心理的时候,其行为通常相对温和、理性和稳定,这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一个人若是缺乏安全心理,其行为则容易出现攻击性与偏激特征,从而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行为安全与安全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行为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安全心理进行培养,有利于安全生产或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还关乎家庭、学校,甚至是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亟需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本文基于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影响,使用事故致因“2-4”模型,从组织和个人层面剖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提出校园欺凌的治理路径,并研究欺凌事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结果表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个体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习惯养成,还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形成;个体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组织行为;校园治理需多方联动,社会、学校、家庭承担教育责任,加强学生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自控和自保能力。  相似文献   

9.
行为与安全     
<正>人的行为模式研究人的行为模式是揭示行为规律的重要工具。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行为模式通常也从这两个角度来研究。一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即从生理学意义上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二是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即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自然属性模式人的自然属性行为模式是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人的安全行为是  相似文献   

10.
<正>员工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往往并不能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来改善行为安全,而应通过多种复合型、互补型的措施运用,才能达成较好的效果。行为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个企业或许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笔者希望通过介绍东风日产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州风神)的行为安全改善做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海洋 《安全》2007,28(9):28-29
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由于升学导向等因素影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更偏重于智育,德育教学工作价值存在被低估的嫌疑。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管是个体安全事件,亦或是群体安全事件,究其发生之背后原因,与学生心理、教师师德、个体行为等因素出现负面问题有一定关系,德育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正确教育导向。校园安全事件发生是基于错误行为决策,而错误行为决策与安全心理有着对应逻辑关系,德育教学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积极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师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健康心理的状态时,其心理安全建设是有效的,从而不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决策,自然有利于校园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3.
驾驶习惯与驾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比如驾驶习惯就是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养成了驾驶习惯,而驾驶习惯往往决定了驾驶员的命运。俗语说得好:“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对此,并非每一个机动车驾驶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正>安全教育是建设幸福平安校园的重要路径,其目的提高中小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过去,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多为基于主题教育模式,即根据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安全教育要求,结合社会所发生的学校安全热点事件,临时性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如夏天暑假期间的防溺水安全教育、火灾之后的消防安全教育等。此类安全教育方式内容零散且相对粗浅,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帮助建筑工人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开展两轮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安全行为习惯的特性,提出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习惯的塑造策略和方法,设计应用方案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全行为习惯具有稳定性、自觉性和自动性;安全行为习惯塑造以低起点、小坡度、抓细节、重坚持、多实践为核心要求,以班组层面的塑造活动为核心任务;安全行为习惯塑造在过程体验和长期效果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强制力和针对性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6.
安全生产是一个伴随电力生产全过程的工作,必须以对职工和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落实责任,从细节抓起;在搞好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安全制度建设,科学规范安全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养成良好安全行为习惯上下功夫,抓好安全落实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出安全心理干预与行为干预方法。基于安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提出调查干预法、安全心理咨询干预法、危机干预法、文化干预法等安全心理干预方法。基于人的行为模式,提出安全观察与行为干预法、安全行为流程干预法、正向行为支持干预法等安全行为干预方法。阐述不同干预方法的基本原理,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安全心理干预的目的是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安全行为干预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直接措施,通过采取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措施,可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在探讨不同干预方式的基础上对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方式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究煤矿工人的安全行为路径,基于心理视角,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安全感和矿工安全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首先,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包含薪酬和教育培训等2个维度,矿工安全行为包括安全服从行为和参与行为等2个维度;然后,收集有效问卷(291份),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问卷数据,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安全感与矿工安全行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薪酬和教育培训对矿工心理安全感和安全服从行为都有直接正向影响,但对安全服从行为影响不显著;心理安全感在薪酬和教育培训对矿工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其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苏劳动保护》2011,(1):25-26
一、高校安全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让学生建立良好安全情感与观念的必要手段 高校作为培养和形成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地,安全教育培训可通过对学生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教育、宣传、创建环境氛围等手段,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身的思维和行为,不断提高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逄文文  吕淑然  张宇栋 《安全》2018,39(4):19-22
为进一步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和认知心理的运作过程,提出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决策循环机制,深刻挖掘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决策、乐观主义心理和习惯的惰性等各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识别并探讨影响工人安全行为和认知心理各因素之间的因果作用关系,得到各变量之间反馈作用回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