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江晓原 《绿叶》2010,(1):55-58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不可能依靠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激烈的环境资源竞争之中。为保障自己的发展权益.对外我们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内我们要主动“绿色”:探索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生活——少追求物质生活.多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1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次会议十分直白地提出——中国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直至今日,人们已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环境问题。不科学的社会发展,就是透支我们的环境资源,这是所有人  相似文献   

3.
杨敏 《环境教育》2010,(6):65-66
<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资源与环境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让我们对人类为创造舒适生活环境所做的一切努力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更让  相似文献   

4.
杨长寨 《环境教育》2014,(12):90-91
正《绿色生活》是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该课程是根据当地及学校自身资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的。其中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这对于学生科学地认识环境问题十分有帮助,但如何形象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些概念,这对教师是个考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图片展示,联系身边的小事,组织同学们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当今世界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于宏源 《绿叶》2012,(8):55-64
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但在当今主要是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根源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平等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在落后时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赶超必然导致发展的扭曲和不均衡,扭曲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01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里约+20峰会,在总结绿色发展经验和创新可持续制度的基础上,凝聚全球政治共识,促进治理创新。中国正在通过积极的环境外交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践行"低碳生活",已经是热爱环保人士的一种生活时尚,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只要想做,就能做得很好。我是一名绿色小记者,也是世纪学校的环保志愿者,在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的方面,我和同学们在环保社团  相似文献   

7.
《绿色视野》2008,(11):35-37
"绿色税收"是一项以税收手段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经济政策,也被称为是一种生态税制。作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税收"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为此,我们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尹宗成博士,为我们全面解读"绿色税收"。  相似文献   

8.
刘华杰 《绿叶》2012,(4):43-48
提倡绿色生活,对于学者,要认真讨论"论证";针对社会上的一般成员,要用"说服"代替"论证"。想通过严格推理给出必然性论证,是不可能的。接受、践行绿色生活先要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即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倡导绿色生活,需要全社会有尚俭之风,上层社会要先作出表率。  相似文献   

9.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践行"低碳生活",已经是热爱环保人士的一种生活时尚,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只要想做,就能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10.
策划人语:把环境问题等同为技术问题或政策问题,这往往会掩盖环境问题的政治性的维度。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中立化的环保话语。著名哲学家齐泽克曾经说过,当前的各种生态政治话语总是依附于政治话语.这些话语有保守主义的(倡导回归平衡的田园共同体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国家主义的(只有强有力的国家管理可以将我们从即将发生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校的一名绿色小记者,环境问题,真的是听了一遍又一遍,也说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总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那环境问题,应该说人人有责。不过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环境问题,我的责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关乎着环保问题。我们对待这些问题,不应该只是呼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是要参与进去,努力朝着环保的方向做。先来说说空调。空调确实是个好发明,在炎炎  相似文献   

12.
普通院校普及环境教育的紧迫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而且要防止新...  相似文献   

13.
孙敬锋 《环境教育》2013,(12):25-26
怎么认识环境宣传,如何做好当前环境宣传.是我们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不停在讲法制、科技、宣教、投入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四个驱动轮,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境意识足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手段,这些认识是有了,应该说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执行,成果也很丰硕,  相似文献   

14.
策划人语:把环境问题等同为技术问题或政策问题,这往往会掩盖环境问题的政治性的维度。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中立化的环保话语。著名哲学家齐泽克曾经说过,当前的各种生态政治话语总是依附于政治话语,这些话语有保守主义的(倡导回归平衡的田园共同体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国家主义的(只有强有力的国家管理可以将我们从即将发生的灾难中拯救出来)、社会主义的(生态问题的终极原因存在于资本  相似文献   

15.
童欣 《环境教育》2006,(5):23-27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希望通过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宣传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发展,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从而为人类和他们的后代留下一个适于生存的环境。令人不安的是,地球的环境还在不断恶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根源之一是各国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6月5日,是全世界的环境日。希望“世界环境日”能够唤起各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希望全人类能拥有一个安全而繁荣的未来。追溯:世界…  相似文献   

16.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和环境公平分配的重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视野》2010,(1):29-32
<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中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下,资源和环境更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  相似文献   

18.
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绿色指的是什么呢?绿色就是健康,节能环保,提倡低碳生活。绿色的生活是快乐的,那才是我们的追求方式,人要与绿色和谐相处,要善待自然,善待绿色,也要敬畏自然和绿色。记得家乡的南阳河,水清清,天蓝蓝,一群光着脚丫的孩子在河里捞鱼;抓蝌蚪,小鱼们在水里欢乐地游来游去,小河清唱,两岸柳树轻舞,林间鸟语花香……它让我的童年在温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度过。  相似文献   

19.
张伟 《绿叶》2013,(5):17-24
近年来.环境公共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标志着中国正在进入绿色政治时代。究其原因,有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也有网络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二者共同改变着中国的环保政治格局。绿色政治时代的到来,既可以成为推动环境保护的新动力,同时也存在政治失序的可能。如何应对绿色政治带来的挑战,是思考中国环境保护良序运行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绿色思想     
《绿叶》2012,(8):122
梅雪芹与工业化伴生的环境问题,是人类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过分干扰生态系统,污染自然环境所结出的苦果。杨丹辉绿色转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促使"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必由之路。石嫣以生态农业重构食物社区不单纯是一个组织体系或市场模式的建立,其需要我们对消费主义浪潮、对城乡失衡发展做出更为系统的反思。于宏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对环境外交的作用抱以过快过高的期待,也不可乞求与等待发达国家的并不"纯洁"的经济技术援助,更不应怨天尤人、束手待毙、无所作为。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发展自己,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