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2.
金磊 《灾害学》1993,8(4):94-96
本文在突出综合减灾及政府在减灾中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存在问题,探讨了减灾管理的基本模式。并提出了尽快建立集“环保、减灾、安全”为一体的减灾机构。  相似文献   

3.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再议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进展,我国的减灾工作已进入制定减灾规划,实施减灾规划的新阶段,即进入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段。为了推动减灾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建立先进的科学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自然灾害信息系统;进行自然灾害区划与减灾区划;开展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进行灾害教育;发展灾害保险;推动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建立减灾示范区;开展灾害科学体系的全面研究和进行国际交流等。  相似文献   

5.
上海高校的减灾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开展减灾教育,是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人民防空法、消防法、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普法教育的重要举措;我国减灾委国内的工作任务,包括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事防灾抗灾救灾人员的素质等内容;在国家减灾规划(1998—2010)中,把“减灾教育要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提高全民减灾知识水平”作为减灾指导方针之一,把“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作为减灾重要行动之一,国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我国自然灾害群生的典型地区和频发地区,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在未来十年灾害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为参与联合国倡义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和推动新疆的减轻工作,我们对新疆1949~1990年主要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统计,并对今后的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减灾”一词,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主要依据是联合国1987年提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其中“减灾”一词才传开的。实际上“减灾”一词出现的时间还早,在50年代初我国已经在文件中用过“减灾”一词,著短文发表在《中国地震报》(即后来的《中国减灾报》)上。诸如1954年6月3日-20日,中央气象局在北京  相似文献   

8.
在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10月10日(周三)来临之际,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同十五个副会长单位在北京共同主办了“2007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成就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论坛发来贺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灾害减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灾害减灾技术及人工增雨防雹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技术措施,并对减灾效益进行评估。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基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人工增雨防雹等作业范围及其规模、主要作业技术及其与国外的差距、作业区的减灾效益等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减灾技术及应用体系有了很大发展,并为减轻气象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9,(9)
从汶川地震到甲型H1N1流感蔓延,再到莫拉克台风肆虐,一系列自然灾害给我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在防灾减灾层面向世人敲响了警钟。今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防灾减灾日",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发生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1.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灾害“预防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现代灾害管理和系统工程的观点,论述了灾害预防文化的基础背景以及在我国建设灾害预防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察减轻自然灾害历史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减灾工作经历的经验性减灾阶段长达几千年,至本世纪60至70年代.才逐步发展到了今天的半经验半理论减灾阶段.今后的发展是向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减灾过渡.适应这种发展,需要把二、三十年前形成的“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减灾方针,适时调整为“以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减灾”的新方针.在肯定我国四十多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纵向分散(部门型)减灾管理体制,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取得巨大减灾成就的同时,提出必须改革现有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大法,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减灾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防灾工程中计算机仿真的作用、思路及主要技术关键,并通过若干例子,包括混凝土构件破坏,岩石块体崩塌,地震作用下房屋碎片分布,房屋在爆炸作用下倒塌等说明仿真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减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概述了目前减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概况,指出现阶段灾害社会和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四大问题;探讨了减灾与经济、减灾与政治、减灾与社会发展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常忠华 《灾害学》1991,6(3):47-50
本文在回顾1990年陕西省灾情及救灾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政府在减灾中的职能,搞好灾情预测预报、及早制定防灾预案及灾前准备工作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德华 《灾害学》1991,6(4):38-42
本文概述了湖南省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冰雹、风灾、冰冻、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水土流失、地震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对主要灾害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防灾工程投资经济效果评价的一般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防灾工程的特点,提出了防灾工程投资、灾害损失和防灾工程投资经济效果,以及投资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从而为防灾工程投资的最优化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