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荣  郭一楷 《青海环境》2009,19(1):32-33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青海旅游要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把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旅游是青海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湿地是中国国际重要湿地中面积最大、建立最早的湿地之一,但由于开发不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其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破坏严重;缺乏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运行机制,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因此处理好青海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分析了青海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开发现状,针对开发利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促进青海湖湿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云南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许多自然保护区都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通过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不仅使村民直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当地社区村民的利益共同体",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自愿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效用最大化。针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现状,研究借鉴国内外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的经验,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将环境教育融入生态旅游教育中,帮助旅游工作者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加游客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游客在旅途时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中,导游的作用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5.
黄震方 《绿叶》2012,(7):81-86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强调以自然为基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维持当地人的福利,是负责任的、可持续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在中国的泛化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应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发,建立健全法规,加强旅游地管理,进行科学规划,重视社区参与,加强环境教育,才能保障生态旅游有序、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生态旅游开发热,旅游热给旅游景区带来的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以生态旅游大县栾川为例,以点代面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13,(10):99-99
金洲集团创建于1981年,是一家主营管道制造、兼营生态旅游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多年来,金洲集团以"金洲管道绿色通道"为企业发展理念,以"生产要发展,环保需先行"为环境保护指导方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集团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中,将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命运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警钟长鸣。  相似文献   

8.
《绿叶》2016,(7)
生态旅游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方式,宣传并倡导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及理念,满足不同人群的出游需求。生态旅游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优良的管理与服务,开展高品质游憩活动,不仅让游客拥有愉悦舒适的体验,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今后,生态旅游也将根据社会经济能力,参照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水平,逐渐规范管理,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9.
长春净月潭开发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长春净月潭开发区在实行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些作法,如发挥资源优势,大量投资建生态城区等。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和亟待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旅游可发挥调和作用,将三者从相对独立的社会问题转变为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新业态。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者内在联系紧密且均为旅游发展大势,融合条件良好。在分析养老型生态乡村旅游地的内涵后,论证了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我国养老型生态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基于西南喀斯特地区2005—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类型演化存在差异,空间上存在省域发展不均衡性。(2)研究期内,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实现从濒临失调衰退到基本协调融合再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跨越,但整体上提升不明显,空间上呈现出“四周略高,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3)影响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科技驱动力和教育驱动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进步,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两点之间。人员的相互流动加强了彼此的了解,但也衍生出很多实际问题,环境保护也因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旅游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分析西部旅游与交通的关系,试图找出解决对策,真正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志英 《环境教育》2013,(Z1):35-36
将环境教育融入生态旅游教育中,帮助旅游工作者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加游客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游客在旅途时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中,导游的作用与众不同。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委联合编制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这也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公众环境意识宣传和环境教育方面最新的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时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这种矛盾在自然保护区中的体现尤为明显.世界11%的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作为 "世界重要湿地"的成员单位、国家级林业科普基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新疆的生态脆弱区,该区域是否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论证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得出该区域目前尚处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其发展必须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5.
吕静 《四川环境》2005,24(4):67-69
本文结合生态旅游讨论一个水库风景区的景观规划创意,从生态规划角度对人与环境的共生主题进行探讨,突出水域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提倡规划项目与时代需要的深入结合,并在具体规划中关注人与环境的共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浅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也称绿色旅游,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以欣赏和研究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以及人文特征为目的,能够增加旅游者自身知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近年来,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原因是:①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大城市和工业区的噪音、粉尘、大气和水污染,绿地减少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上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增大,在工作之余需要安静的环境,远离闹市到…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强调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协调发展的文明。介绍了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该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努力打造辽宁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调整、环境保护与经济振兴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对该市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类分析。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生态旅游开发原则,设计出生态旅游产品,其中主要有生态观光旅游产品、道教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以及其它专项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标准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简要叙述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从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生态旅游标准缺失的后果以及生态旅游标准体系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对比了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现状,提出了我国的生态旅游标准建设应加快专业队伍组建,标准多元化和国际化等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学系成立于2003年,设有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园林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在校生近千余人,专兼职教师50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高级工程师5人,博士2人,硕士30人。生态学系拥有一支师资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