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潘妍炆 《四川环境》2023,(1):224-229
《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对我国长江流域司法保护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实现立法的意义期待,需要在司法层面予以落实,但目前长江流域司法保护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对全流域司法、司法协同、动态回应性法治的理论进行分析,厘清长江流域的司法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流域创新性规范缺少法律基础、长江流域环境保护机构设置缺乏整体性、未重视能动司法的效用等问题。在厘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措施,具体方式包括完善规范基础、加强长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系统性、加强能动司法效用等对策。以此为今后的长江流域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促使长江流域司法保护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周围 《环境教育》2008,(9):52-52
2004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一份新近报告显示,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不幸排名第一。该报告说,在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上建成、拟建或在建的水坝有46座(主要在其上游金沙江),长江是世界上拥有拟建或在建水坝最多的河流,这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河流生态。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优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明确长江航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方向,通过总结梳理航道管理体制现状,发现强调航道经济价值的法律体系缺乏流域综合性,长江流域管理机制内部各机构权责交叉、主次不明,航道建设、养护活动中生态环境责任较难落实。为此,应尽快制定《长江航道保护法》,明确长江航道管理在流域协调机制中的地位和关系,完善生态航道建设和生态补偿等制度,使长江航道成为长江流域发展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4.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增值、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政策手段。在借鉴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建议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大关系,本文可为长江流域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曹植青 《四川环境》2001,20(2):70-70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本物质基础 ,也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目前 ,我国许多地区人均耕地不足 6分 ,有的甚至只有 2~ 3分 ,即使田产上吨也不足以养活承载的人口。许多农民无地可耕 ,四处流浪 ,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多 ,这个问题将日益严重。区域环境中水土的流失、土壤退化、沙化、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使土壤数量、质量大幅降低 ;现在迅速发展的城市、村镇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 ,正在迅速地吞噬着残存的土地。而且 ,土地资源紧缺更激起强烈的占有土地的愿望和行为。人们将开发建设活动占用土地…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姜堰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通过防治工业污染、推广生态农业、推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立生态示范区等一系列协调发展措施,使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农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污染得到了初步治理,找到了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近几年来,姜堰市的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gO年不变价)由199O年的24.79亿元提高到1996年的92.23亿元,增长3.72倍。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两同步,我们通过“控源…  相似文献   

7.
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多重价值.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不但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分析了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区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提出了保护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的对策措施:①加强对长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②适当控制人口数量,进行必要的生态移民;③加强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④加大立法与执法力度,严禁偷猎、盗采野生动植物;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到1992年底,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255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55处。森林公园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众多的动植物资源、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森林旅游具有其它类型旅游不可比拟的独特作用,已成为现代旅游的新潮流。森林公园的建立,客观上保护了自然和自然资源,但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和掠夺式开发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破坏。本文最后对森林公园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如何协调统一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试论察尔汗盐湖开发中对资源保护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宏昆 《青海环境》2000,10(4):145-149
针对盐湖开发的特殊性,论述了盐湖资源保护在促进农业生产、振兴地方经济及加速资源转换步伐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面对察尔汗盐湖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这一现实问题,分析了在盐湖资源保护、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老卤排放、沟槽盐田、资源配置、补给水污染、管理滞后等6大弊端,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提出了察尔汗盐湖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增强绿色意识,强化政府职能,编制环境规划,实施路东“四统一”,完善市区污水处  相似文献   

10.
黄山市属江南丘陵,历来山林茂密,人烟稀少,地形地势适合蛇类生长。据目前调查,蛇类种类繁多,其中种群数量较多的有尖吻蝮、蝮蛇、王锦蛇、乌梢蛇、眼睛蛇、滑鼠蛇、灰鼠蛇等。1蛇类资源开发的现状蛇类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特别是维持陆生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自然界提供能量贮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蛇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黄山地区蛇类种群数量已大幅度减少,状况堪忧。1994年,黄山市开展了蛇类资源数量调查,各主要种类的数量为尖吻蝮12万条、蝮蛇11万条、王锦蛇15万条、乌悄蛇15万条、眼镜蛇4…  相似文献   

11.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地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状况作了简要阐述,并根据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制定开发战略、加强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的建议,希望它们能够对我国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评价(一)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①本区横亘于长江旅游热线之上,是长江三峡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拓展区;②本区处于渝、汉两大经济中心之间,是我国 T形经济战略长江轴线上的重要经济开发区;③本区界鄂、湘、黔、川边地、通过水陆交通与我国中、南、西部地区各风景旅游区及中心城市联系非常方  相似文献   

13.
《青海环境》2000,10(2):49-52,57
20 0 0年 4月 1 3~ 1 4日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 ,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与环境座谈会精神。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姚湘成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喇秉礼、格桑多杰、高尼和副省长苏森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加强青海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地方立法与监督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必将产生重要作用。为了便于学习 ,现将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予以刊登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湿地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一个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规划设计的初步探讨,简要地论述了湿地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山市分布有49种国家级保护植物。依据药用、食用、材用、绿化观赏、芳香、栲胶等利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将它们分为7类,阐述了各类代表植物的利用价值,对黄山市国家级保护植物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跨域治理强调凭依多元治理主体,运用整体性治理思维,形成互济合作的治理网络,借此治理跨域公共议题。而流域环境问题有跨域性,因此,可将跨域治理理论应用于流域立法。长江流域具有跨域性,且含诸多治理主体及适用综合立法模式是长江流域立法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跨域治理有应用于长江流域立法的可能。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出,长江流域立法应设立多元参与、互济合作的多元共治制度体系,构建综合规划与决策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唐德明 《绿色视野》2009,(10):34-37
安徽省六安市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地表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淮河干流在境内长达125公里,约占淮河总长度的12.5%。八淮一级支流有史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五条河流由东向西排列在淮河南岸,杭埠河、丰乐河两河流由西向东进八长江流域的巢湖.沿淮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三大湖湖区面积434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陆地资源日趋减少.开发利用海洋,向海洋进军,已被很多国家和地区作为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之路。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海洋的了解甚少,海洋生态意识淡薄,所以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违反海洋生态规律,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资源的情况屡屡发生,并且随着对海洋开发强度的加大已导致海洋资源锐减,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口愈严重。因此,了解海洋,关心海洋,规范人们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与行为,努力去保护海洋,应当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一、海洋在全球环境及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海洋是…  相似文献   

19.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将散见于各种祛律中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纳入刑法典的体系之中。这~举措开创了环境刑事立法的新纪元。本文拟就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节的意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犯罪构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与其他类罪的区别等问题展开讨论。一、在刑法典中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节的意义在刑法典中增设某一在能有个小节,这一看似乎常的举动。对于环境刑事立法而言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在于为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立…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权力—权利”主体间存在的结构性冲突,《长江保护法》以专门立法的形式对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进行了统合性建构,创设出“环境公权机关统筹主导+环境私权主体竞相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塑造既有对构建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一顶层设计的积极遵循,也适配于社会性规制力量蓬勃发展的客观趋向,符合“成本—效益分析”视野下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最小化的价值追求。以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秩序的高度统摄为依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一方面沿循从“宏观宣示”到“微观赋权”的渐进性立法表达路径,对国家权力统筹主导流域治理的地位进行了立法诠释;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流域治理的功能配置与职责序构作了妥善且周延的法律安排。在学理上,可从形式、理念与要素三重维度内容出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的法律意涵予以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