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潮滩湿地不同生境互花米草形态与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江苏潮滩湿地不同生境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种群生境特征、形态与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分析,研究籽实成熟期互花米草形态与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潮滩湿地自海向陆不同生境间互花米草单株地上生物量、各形态指标、叶生物量比、繁殖分配Ⅰ和繁殖分配Ⅱ差异均显著(P<0.05),且与形态指标及其他生物量分配指标相比,繁殖分配的变异系数最大.(2)互花米草发生地米草生长时间最长,各形态指标(除种子数外)及单株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定居时间为1 a的米草各形态指标及单株地上生物量均最低.互花米草单株地上生物量及各形态指标分别与种群定居时间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单株地上生物量、茎长、叶长、叶宽、茎直径和种子数与种群定居时间均在α=0.01或α=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3)互花米草各形态指标(除种子数外)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总氮间均在α=0.01或α=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总氮是引起互花米草形态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4)互花米草各生物量分配指标与种群定居时间及土壤环境因子间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关不显著,在特定的生境中互花米草特殊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可能是其适应并成功入侵江苏潮滩湿地不同生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度下四川马尔康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岷江柏(CupressuschengianaS. Y. Hu)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讨论了岷江柏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发芽周期为20d,其中0~5d为准备期, 5~15d为对数期.种子发芽温度为5~30℃,适宜发芽温度为10~25℃, 5℃和30℃均不利于种子发芽.在贮藏过程中,贮藏开始阶段10℃不利于种子发芽, 10~25℃贮藏4~10mo后的发芽率没有差异.种子最适发芽温度在200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别为25℃、10℃、15℃和25℃.在不同温度下,种子发芽率没有差异,而种子发芽势和达到50 %发芽的天数有显著差异.岷江柏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贮藏过程中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它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表现. 图3表2参30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境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定点取样与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德宏州陇川县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地区的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土壤种子库萌发后的植物鉴定结果,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这5种生境共统计到40种植物,隶属18科.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子萌发特性与空间分布及其幼苗库存在明显差异,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的薇甘菊种子密度分别为75、109、165、124和53粒·m-2,且各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室内萌发试验表明,薇甘菊土壤种子库萌发时间持续8周,其中第3~5周的萌发速度最快;土壤垂直方向上,0~2、>2~5、>5~10 cm深度土层薇甘菊种子分别占0~10 cm土层种子总数的81%、17%和2%.野外薇甘菊土壤幼苗库萌发时间持续6个月(5-10月),其中6-8月萌发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
川西米亚罗地区亚高山针叶林建群种云杉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川西米亚罗地区天然亚高山针叶林云杉种群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云杉种子雨过程从 2 0 0 2年 10月初到翌年 1月初 ,种子雨雨量 (n)为 5 79.99± 110 .84粒 /m2 ,其中种子下落主要集中在 11月 ,占种子雨总量的 5 7.80 % .种子雨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于 2 0 0 3年春季 (3月 )和夏季 (8月 )两次对该天然云杉林土壤种子库取样 ,土壤种子库大小分别为 4 72 .8± 74 .82粒 /m2 和 185 .5± 89.95粒 /m2 ;腐烂种子分别为 39.6 0± 13.2 4粒 /m2和 12 0 .0± 6 3.39粒 /m2 ,腐烂种子比例由 8.39%增加到 6 4 .6 9% ;空粒种子分别为 118.8± 4 4 .6 6粒 /m2 和 6 5 .5± 2 6 .4 8粒 /m2 ,所占比例从 2 5 .14 %增加到 35 .31% .两次取样结果都表明 ,种子库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 ,分别占6 6 .17%和 6 6 .0 3% ,0~ 2cm层占 2 4 .73%和 2 3.4 5 % ,2~ 5cm层占 9.10 %和 10 .5 1% .到 8月 ,土壤中几乎所有云杉种子都失去活力 ,说明云杉种子库属于Thompson和Grime定义的第Ⅱ类型 ,即土壤种子库仅在冬季存在 ,在春季萌发 .土壤中春、夏、秋季种子很少或几乎没有 .林下云杉幼苗在 2 0 0 3年 6月 3号开始出现 ,在 6月中旬左右到达出苗高峰 ,累计平均幼苗数 4 .35株 /m2 .在川西米亚罗地区天然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刺旋花种群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随机取样、解剖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灌丛优势种刺旋花(Convolvulustragacuthoiedes)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其在该地区特殊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刺旋花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发展型,存活曲线接近于decvyⅢ型;生活史中分别在1a和4~5a有两个死亡高峰;种群数量变化可用年龄结构模型Xx=3.37·x-3.21(其中x表示年龄,Xx表示种群数量)来预测.X2检验法和区组样方方差法的格局分析结果都表明:刺旋花种群的分布格局随生境破碎程度和水分状况有很大差异,在不同样地分别趋向于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厚朴(Houpo9a officinalis)种群实生更新方式和影响因素,在遂昌县桂洋林场内选择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3个不同生境,设置种皮和铁丝网罩交叉处理试验,研究不同生境内厚朴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生境和不同处理间厚朴种子萌发率均有显著差异(P0. 05),在针叶林内去除假种皮且罩铁丝网时厚朴种子萌发率最高,而保留假种皮时厚朴种子萌发率均为0。厚朴在幼苗前期(4~8周)死亡率最大,之后趋于稳定,在针叶林内幼苗存活率最高,但不同生境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生境内厚朴幼苗苗高与地径生长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 05),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林中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枯枝落叶厚度对厚朴种子野外萌发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和养分对厚朴幼苗生长影响最大。针叶林最适合厚朴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假种皮、动物取食和生境异质性是造成厚朴种子野外萌发率低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外来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lum adenophorum)入侵我国西南地区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通过研究不同林木种群下紫茎泽兰的生长特性和发生规律,有助于从生态学角度为紫茎泽兰的综合防控提供事实依据。我们分别于2009、2011和2012年在西昌袁家山上开展了不同人工林木群落下紫茎泽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特性的调查。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阔叶林(青冈林)、阔叶针叶混交林(油茶柏树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油茶青冈混交林)下光照强度显著低于两种针叶林(落叶松林和柏树林)和空旷地,光照强度较空旷地减少率均在90%以上。空旷地紫茎泽兰的发生密度可达到111-218株·m-2,两种针叶林(落叶松林和柏树林)对紫茎泽兰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能达到46.2%~77.1%。油茶柏树混交林和青冈林下紫茎泽兰只有零星发生,对紫茎泽兰发生抑制率3年均在90%以上,而在油茶青冈混交林下未发现有紫茎泽兰发生。空旷地紫茎泽兰株高和分枝数均要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木群落,单株株高可达160.5~180.3cm,单株分枝数达到14.9~17.4,其中两种针叶林下紫茎泽兰的株高和分枝数要显著高于两种混交林和青冈林,株高达到59.5~113.4cm,单株分枝数为6.4~14.8。此外种植人工林木也显著抑制了紫茎泽兰的开花结实,空旷地紫茎泽兰单株种子量能达到8314~15410粒,两种针叶林(落叶松林和柏树林)下紫茎泽兰单株种子发生量为1330-4666-3粒,而两种混交林和青冈林下紫茎泽兰只有零星开花或不开花结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强度的大小与紫茎泽兰的发生密度、株高、分枝数、单株花苞数、单株种子数都呈显著正相关,即光照强度显著影响着紫茎泽兰的发生密度、生长以及开花结实。阔叶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是导致紫茎泽兰发生量减少原因之一。开展植树造林,采用种植青冈林、油茶青冈、油茶柏树混交林等阔叶混栽的方式对紫茎泽兰的发生不仅能起到显著的生态控制效果,而且能绿化荒山,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通过整地造林去恢复重建植被已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为采用,然而这样的实践是否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并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仍不清楚.选择岷江干旱河谷3个典型地段,调查了多年(7~16 a)后整地造林地上植被覆盖、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目的造林树种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 Hu)的保存、生长与结实状况,以评价干旱河谷乡土树种造林成效及造林后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岷江柏在栽植多年后仍有大量死亡,保存率明显下降,造林16 a后仅为38%;(2)不同年代栽植的岷江柏在造林后2~6 a即开始旱现直径年生长量下降趋势;(3)造林带内乡土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地衣苔藓盖度均低于保留带,因此等高线水平沟整地造林措施未能有效促进乡土植被发育;(4)造林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也不如保留带,整地造林也没有有效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综合分析发现,整地造林多年后岷汀柏造林不仅没有达到岷江干旱河谷预期的生态恢复重建效果,甚至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因此认为:(1)规模化整地造林并不是有效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2)尽管岷江柏是乡土树种,但并不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适宜种.图3表3参29  相似文献   

9.
比较研究了林下和撂荒地生境有无竞争条件下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Sprengel))幼苗的生长特征、生长速率、生物量和种内竞争的形态反应。结果表明:(1)2类生境条件下紫茎泽兰植株幼苗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无竞争条件下紫茎泽兰幼苗根长和叶片数明显高于在竞争条件下对应指标值;(2)同类生境中,在无竞争条件下紫茎泽兰幼苗的生长速率、生物量积累显著比在竞争条件下的高;(3)不同生境中,撂荒地生境紫茎泽兰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生境的值,在无竞争条件下,林下生境紫茎泽兰幼苗生长速率比撂荒地生境的高,而在竞争条件下反之;(4)林下和撂荒地生境紫茎泽兰幼苗植株竞争强度差异不显著,但在林下生境其地上部分的竞争强度显著大于其在撂荒地生境的值,而根的竞争强度相反。可见,紫茎泽兰幼苗在种群建立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形态反应,这可能是其能成功入侵不同生境的一种重要生理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草地封育过程中土壤种子库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和2007年,分别选择放牧、封育1年、封育2年和封育3年的退化山地草地,采用土壤种子库萌发法对土壤种子库的时间、空间分布进行测定,旨在揭示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山地草地在封育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时间、空间以及时间序列上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封育年限的推移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增加(F=73.107;P=<0.001).植物种群土壤种子库密度随封育年限的推移,多年生植物种群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增加(P=<0.001),一年生植物种群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现降低(P=<0.01).(2)土壤种子库的空间分布特征为0~5 cm土壤层(含凋落物层)>5~10 cm土壤层>10~15cm土壤层,种子密度呈自上而下减少的趋势.(3)土壤种子库时间序列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为,0~5 cm土壤层中种子库密度随封育时间的推移呈显著下降趋势(F=43.758;P<0.01),5~10 cm土壤层中种子库密度随封育时间的推移呈显著增加趋势(F=6.435;P<0.05),10~15 cm土壤层中种子库密度随封育时间的推移呈显著增加趋势(F=6.620;P<0.05).  相似文献   

11.
纤维藻(Ankistrodesmussp.)对镍毒作用反应敏感,对Ni  相似文献   

12.
疏水性有机物和有机酸碱溶解度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连生  高鸿 《环境化学》1992,11(6):64-69
本文从理论上建立了疏水性有机物和任意pH条件下有机酸碱溶解度的估算方法,并估算了不同类型有机物的溶解度,和实测值比较,结构和辛醇相近的有机物吻合较好;结构不同,则有一定的偏差,这是由于假设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活度系物等于1所致。经校正后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药青蒿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中药青蒿即黄花蒿 (ArtemisiaannuaL .) ,与分类学上的青蒿 (Artemisiaapiacea)同属菊科 (Asteraceaeor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 ,两者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形态上非常相似 ,最明显的区别是黄花蒿的叶片为三回羽状全裂 ,而青蒿为二回羽状全裂 .青蒿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多生于海拔 40 0m以下的丘陵平地[1] .现在这种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2 ] .青蒿在许多地区被用于编制花环 ,提取香料 ,更重要的是从青蒿中分离出的青蒿素是所有抗疟药中起效最快、疗效最好、毒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ABA对米槠和格氏栲种子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提取和测定米槠和格氏栲发育过程中果实内ABA含量,并用不同浓度ABA喂养,测定果实不同发育期对外源ABA的敏感性.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ABA对贮藏蛋白质的积累作用,结果表明:在米槠和格氏栲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ABA 含量逐渐上升,两者均在10 月5 日达到峰值,米槠为1648 ngg,格氏栲为1 468 ngg,随后ABA含量均逐渐下降.果实成熟采收时,c(ABA) 仅为高峰时的19.随着果实的发育对外加ABA的敏感性逐渐变小,c(ABA)=10-4 molL-1 可以完全抑制10 月25 日( 米槠) 和10 月15 日( 格氏栲) 前种子发芽,但对完全成熟的种子c(ABA)=10-2 molL-1 亦不能抑制发芽.ABA 对成熟前期胚的贮藏蛋白质合成无影响,但能促进成熟中后期胚的贮藏蛋白质的积累作用,ABA维持米槠和格氏栲贮藏蛋白质合成和积累作用表现在转录水平上.  相似文献   

15.
黄杆菌ND3菌株的分离和降解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蔡宝立  张富国 《环境化学》1998,17(5):434-438
从工业污水中分离出高效降解萘的菌株黄杆菌ND3,该菌株还能降解水杨酸,对翔基苯甲和苯乙酸,对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具有抗性,含有一个大质粒。适合该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被确定。在最适培养条件下,ND3菌株对萘的降解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进展(一)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黄骏雄 《环境化学》1994,13(1):95-104
本文讨论了环境分析化学中样品制备及前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进展。有关环境样品的特点、前处理的目的及其作用、选择前处理技术的依据等也做了阐述。重点评述了近年来在环境分析化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用得比较普遍的几种新方法,即超临界流体萃取、固定萃取、微波溶出和液膜萃取等。(一)介绍样品前处理的原则和有关的基础,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二)其它方法及今后的发展动向(将刊登在《环境化学》1994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7.
对德夯地区514个野生种子植物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植物区系主要由中、小型属组成,属内种数贫乏,少型属与单型属占有一定比例;2.含我国15种地理成分的14种,其中以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东亚一北美分布及东亚分布5种成分为代表,尤其后四者最为重要;3.起源复杂,有自古南大陆和古北大陆南部起源后向北迁移而来的热带成分,也有我国亚热带本地起源的亚热带成分。这里的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并不明显,而亚热带性质十分突出,表明该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18.
将分类地位和降解特性不同的两个高效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的菌株Arthrobacter sp.AD30和Pseudo-monas sp.AD39,用于阿特拉津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试验.填充聚氨酯泡沫的小型生物反应器阿特拉津降解实验表明,在进水的CODCr为1702 mg·1-1、阿特拉津浓度为133 mg·1-1和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的条件下,出水的CODCr稳定在100 mg·1-1以下,阿特拉津浓度在0.2 mg·1-1以下,均达到国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523-2008).土壤的生物修复实验表明,含有200 mg·kg-1阿特拉津的土壤接种上述两个菌株,在30℃处理20 d以后,土壤中99.1%的阿特拉津被去除.这些结果表明,由AD30和AD39组成的混合菌株在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测定樟子松防风固沙林草地植物产量,对草本植物生物产量的季节动态及林分密度对草本植物产量的影响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此外,还采用牧草产量法对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可牧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 (0.01,0.1,1,10,50,100,200mg/L)对绿球藻(Chlorococcumsp.)生长、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 对绿球藻的显微结构、生长及生理状态的影响比较显著.与对照BG11培养的绿球藻比较,0.01~1mg/LCu2 浓度下培养的绿球藻,细胞壁无明显增厚,色素没有多大变化,但蛋白核由一个变为多个;而在高浓度(10~200mg/LCu2 )下,细胞壁明显增厚为多层,色素减少,蛋白核减少并回复到1个或消失.低浓度Cu2 (0.01,0.1mg/L)对绿球藻生长无影响;高于0.1mg/L浓度时,绿球藻生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生长.在1mg/LCu2 浓度下,绿球藻对Cu2 的去除率最高为90.5%;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强度随Cu2 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呼吸强度在0.01~10mg/LCu2 浓度范围内逐渐升高,大于10mg/LCu2 则逐渐降低.结果提示,绿球藻是一种耐受Cu2 胁迫的藻类,对其去除率也高,可以应用于含铜污水的处理.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