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刊登的有关北京雾霾的报道在报道频率、议题分布、报道版面和配图、报道倾向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两报对新闻客观性、平衡性的把握不尽相同,其议程设置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2.
2008年5·12汶川地震灾难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本文将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样本,选取5月12日到6月12日共32天的报道,通过对抗震救灾报道进行归类、分析、思考,笔者认为<人民日报>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呈现出议程设置进程化,议题选择多样化、报道公开透明有力等新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因此本次报道是中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新闻联播》对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我们通过对这些报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新闻联播》对于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新闻联播》在灾害事件报道的探索中不断发展。本文指出了取得进展的各个方面,并分析了取得这些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对波士顿爆炸案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结合报道文本进行话语分析,通过对两大媒体报道的主题、基调、内容、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观察两报在报道框架以及风险传播机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重大自然灾害中灾害链对灾情的巨大放大、累加作用,使灾害链研究备受关注。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以中国汶川"5.12"地震灾害和日本福岛"3.11"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地震灾害链梳理和区域对比,并探讨了不同灾害系统下,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对灾害链致灾成灾的影响。通过构建承灾体脆弱性与灾情累积关系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机制。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具有陆地山区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和地震→结构破坏→设施受损灾害链;日本地震具有海洋岛屿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海啸→核事故灾害链、地震→(海啸→)结构破坏→火灾/生命线系统损毁灾害链和地震→滑坡/火山/水库溃坝灾害链等;两场地震灾害中灾害链的成因及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过程差异显著;福岛地震灾害链危害巨大,使灾情在其他相关国家放大。  相似文献   

6.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突出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自8月12日起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震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是政府和社会抗震救灾工作的行动指南.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应急响应的分析和思考,认为现行各级政府和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尚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修订完善现行各级政府和部门地震应急预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考验了中国的经济,旅游业首当其冲,损失惨重。造成如此巨大损失,地震的影响固然不少,但旅游系统缺少一整套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章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以青城山-都江堰为例,提出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危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河北广平地磁台1982年至2006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值的高值异常与河北及邻区Ms≥5.0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给出了适用于广平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参数,并对其内检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价,为今后广平台依磁报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期间天津地震前兆台网运行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发生后,天津市地震局迅速进入应急体制,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监测中心、预报中心全体人员坚守岗位,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汶川地震期间天津地震前兆台网运行监控、数据管理、台站综合评比、数据服务、总结评估等项工作,以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乌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951~2008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分析26个气象站点年雨量、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最大日降雨统计特征,以及日降雨集中度指数CI,并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分析日降雨集中程度以及降雨统计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8年以来,虽然该地区年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各站日降水量集中度呈现加大的趋势,且77%站点增加趋势显著。研究也表明,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以及最大日降雨量也呈现增加趋势,日降水量集中度与最大日雨量相关程度高,说明该地区暴雨和干旱发生频率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常州市区6个国控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逐时数据,分析了PM_(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采用增强回归树模拟分析了PM10、4种气态污染物和7个气象因子对ρ(PM_(2.5))日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常州市区PM_(2.5)污染季节差异明显,冬季污染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夏季污染较轻.四季ρ(PM_(2.5))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季内不同监测站差异较小.增强回归树对ρ(PM_(2.5))日均值进行模拟和验证得到,训练数据的相关性为0.981,交叉验证的相关性为0.957.此外,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化平均偏差为1.80%,标准化平均误差为10.41%,可见模型拟合效果较好.PM10、气态污染物、气象因子和区域输送及扩散这4种影响类型对全年ρ(PM_(2.5))日均值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23.4%、28%、36.2%和12.6%,表明在对ρ(PM_(2.5))日均值差异的影响上,气象因子二次形成一次源区域输送及扩散.在对ρ(PM_(2.5))日均值差异贡献率大于5%的因子中,ρ(PM_(2.5))日均值与PM10、相对湿度、CO和O3正相关,与温度、SO2和混合层高度负相关,与大气压和NO2关系较复杂.区域输送及扩散方面,东南风向、偏西风向和偏北风向等上风向周边城市的污染物输送对常州市区PM_(2.5)污染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纵横两个侧面来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机理,即:先利用GPS资料研究地表的变形场,然后运用数值方法对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一个剖面进行模拟.文中的计算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地表的主应变率的方位与该区域的地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形变量值很小,表明断层处于闭锁之中;②对地震发生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等效应力及变形能量密度在空间分布由分散状态逐步向龙门山地区集聚,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复发周期约为3 163年.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本文的研究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成因可能为:随着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不断挤压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后形成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铲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的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再加上断层附近介质刚性大,这就导致该断层的闭锁程度增高;但另一方面随着高原东流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龙门山下部地壳囤积的东流物质不断地向斜上方推挤龙门山断层上盘,这样会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发生地震.最后,针对这种发震机理的新型地震,提出了今后关于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典型季风型温冰川消融期融水化学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区2009年8月29日~9月3日4 750 m处冰雪融水的pH、电导率、无机离子和δ18O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消融期日尺度上pH值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大.碱性尘埃中的可溶盐溶解导致融水电导率增大.一天中消融速率快时δ18O值较低,消融速率慢时δ18O值较高.受岩石岩性和海洋水汽影响,研究区Na+、K+的平均浓度高于Μg2+的平均浓度.融水中阳离子主要来源于石灰岩风化,属典型的碳酸盐溶滤水.融水中无机离子的总含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是不同可溶性离子对气温变化所导致的消融速率响应幅度不一致.局地岩石岩性、季风输送和人类活动是白水1号冰川融水中无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遥感技术不仅能用于获得自然灾害发生之前的背景数据,而且可用于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损失评估,近年来已经成为自然灾害信息获取与分析的重要手段。标准体系构建是开展自然灾害遥感技术标准化应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亟需研究和建立满足自然灾害管理需求的遥感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对国内外遥感技术标准特别是自然灾害遥感应用相关标准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自然灾害遥感技术应用标准化需求,探讨了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路,提出了面向自然灾害遥感技术应用的并列式、串联式和混合式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和洪涝灾害遥感监测关键技术标准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世界环境》2009,(4):50-53
气候变化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影响综述 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加剧贫困。直接的影响是指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人民生命财产、生计、基础设施等造成的损失。这体现在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上,它不仅对灾害发生时期的生产活动产生严重后果,而且会因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间接影响来自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降水,对水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力更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技术和制度的能力也较弱。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哲学家罗伊斯的《忠之哲学》系统阐释了忠的概念、内涵、对象、主体、价值和地位。其与中国传统的忠德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如二者都源于君主制社会,其践行主体都是泛主体的,都强调自愿的尽忠和献身。同时,由于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二者也存在着很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如中国传统忠德产生于血缘宗法社会,而西方的忠德则产生于封建城邦制;中国传统忠德凸显的是忠君的政治伦理价值,而罗伊斯的西方忠德观则凸显的是宗教性的一面;当忠德面临两难选择时,中国传统忠德观强调的是公而忘私、舍家纾难,而罗伊斯则主张在忠于忠的大原则下由当事人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经稀释添加某些成分后,成功研制出微生物发酵培养基.比较研究了真菌、细菌和链霉菌(生物农药生产菌)利用食品工业废水发酵培养基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井冈霉素菌和阿维菌素菌不能利用废水培养基,分离、保存的特异灰色链霉菌西藏变种TAS-1和代号为HX-0501乳黄色细菌能利用废水发酵培养基.经生物测试,其发酵代谢产物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很高的拮抗作用.该研究为利用食品工业废水生产生物农药,微生物处理废水及废物再生利用找到了1条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