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由于社会经济变革而发生的拉脱维亚环境水质的长期变化(内陆水域的化学成分、废水处理以及饮用水处理作法及质量).为了确定在最近进入表层水域的污染排放物,特别是营养负荷减少之后所发生的变化,还研究了水的成分,影响水化学的主要因素以及人为影响(废水负荷).1991年后(拉脱维亚于1991年重新独立),主要由于来自点源和非点源的营养物负荷的减少以及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巨大努力,内陆水质开始改善.但是饮用水处理方面的情况则不同,因为在1980年到2000年整个阶段饮用水处理的习惯作法也发生了变化.更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以及有关配水网中水质变化的新见识使得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公共供水并把这一特殊的水问题列为拉脱维亚最优先考虑的事项之一.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1980~2005年农业用地氮平衡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三峡库区分区县农业统计资料,对OECD土壤表观氮平衡模型进行适当改进,计算分析三峡库区1980~2005年农业用地氮平衡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0~2005年库区氮总输入和总盈余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分别从23.4万t和14.4万t增长到45.6万t和30万t;氮总输出量1980~1995年呈增加趋势,从9.0万t到16.7万t,1995年后基本保持稳定趋势;单位面积氮盈余量1980~1998年总体呈持续增加趋势,从133.4 kg/hm2增长到310.3 kg/hm2,1998年后逐步趋向稳定,但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性增强,主要集中在库中和库首区县,与库区移民数量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氮输入贡献主要来源于化肥、牲畜粪便、人粪尿和生物固氮,累计占总输入90%以上;1995年前库区氮平衡变化主要受国内大量使用化肥宏观环境影响,1995年后受水库淹没和移民影响较大,但其具体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分析;建议考虑适当发展副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或进行生态移民等措施减少氮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1995~2000年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利用1995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0000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7.1中文版对河西走廊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来,河西走廊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①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和总边缘长度基本呈增加之势,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加;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有明显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都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③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地处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嘉(峪关)地区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和草地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走廊中段的张掖市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走廊东段的武(威)金(昌)地区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1980~2000年期间全球范围内保护区范围的扩张.我们从4个基本方面研究这种多尺度的扩张格局①世界区域和国家尺度上保护区总覆盖面积增加的估计;②跨边界保护区;③保护廊道计划;④保护区管理类型.保护区的地理空间格局体现了全球保护组织的保护重点和后冷战时期政治经济部署的全球化趋势.地区和国家水平上的因素(政治领导及其制度设置)以及多边和双边援助等国际关系与这些全球化的过程结合起来影响保护区设立的范围、类型和位置.我们认为,在1980~2000年的保护区扩张过程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并加强了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平均化、均质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大鹏湾颗粒有机物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0~2010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大鹏湾中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实测数据探讨POM的组成和滞留时间.结果表明,大鹏湾的水动力条件对POM的分布变化影响不大,POM质量浓度为(1.1±0.8)mg·L-1,与珠江口伶仃洋和大亚湾的差别不大,但比南海北部的高.在表层,POM与Chl-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有机物(phytoplankton POM,PPOM)∶Chl-a比率为70 g·g-1左右,由此估算的大鹏湾PPOM质量浓度为(0.31±0.39)mg·L-1,约占POM的28%.由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和累计POM(integrated POM,IPOM)估算的大鹏湾中POM的滞留时间约为6.5 d,与东海南部沿岸陆架区POC的相近.11 a调查期间,PP的年际变化略呈下降趋势,而POM和IPOM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暗示难降解的碎屑POM在大鹏湾中逐渐积累. 相似文献
6.
2000~2015年中国地级市化肥使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对粮食增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过量使用也带来诸如地表水富营养化、土壤结构恶化及农业承载力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对于化肥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效率方面,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很少,充分认识化肥使用量空间上的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5年全国地级市化肥折纯使用量和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比较了2000、2005、2010和2015年这4年全国尺度各地区化肥使用总量及单位面积化肥使用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我国的化肥折纯使用量呈直线增加趋势,而在区域内一直处于比较高的集聚状态.化肥折纯使用量经历2000~2005年区域聚集状态增强,2005~2010年聚集状态减弱,2010~2015年又增加的过程.②从全国化肥使用的空间分布来看,2000~2015化肥使用总量呈现增加趋势,主要表现在化肥使用量超标的地级市变多,区域变广.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广东省和福建省由于播种面积减少比例大于化肥使用量的增长比例,导致超标地级市较为密集.③2000~2015年我国粮食重心的移动轨迹和化肥使用量的移动轨迹不相符,粮食重心往东北地区移动,而化肥使用量的重心往西部移动.一是表明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化肥使用量逐渐增加,有超标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地区1960~2000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a西南地区的西部高原地区降水资源呈增加趋势,而东部除重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降水资源减少。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空间特征复杂,存在南北和东西相反变化的差异,空间异常可分为8个异常区,即滇南区、川西高原区、滇黔交界区、四川盆地东部、四川盆地西部、滇西区、黔渝交界区和凉山区。西部高原地区年降水量都经历了多雨-少雨-多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四川盆地东部经历了少雨-多雨-少雨的过程,四川盆地西部和整个西南地区东南部的降水量整体都呈下降趋势。川西高原区、滇南区和滇黔交界区在整个时段存在显著的准14a周期,其他异常区的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2000~2010年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在2000~2010年的变化状况,以2000~2010年植被NPP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 IS和SPSS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11年间,草地、城镇用地、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等面积呈增加趋势,而灌木林和农田则持续减少,其中农田面积变化尤为明显;2000~2010年贵州省植被NPP变化较大,NPP变化范围为778~889 g/(m2·a),平均值为828.1 g/(m2·a),NPP缓慢上升趋势;全省NPP分布有明显地域性差异,铜仁和六盘水为显著增加(P0.05),其余地州市增加缓慢(P0.05)。黔东南年均NPP最高((927±111)g/(m 2·a)),毕节最低((725±107)g/(m2·a))。NPP变化趋势为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而往西北方向NPP波动程度明显;阔叶林和灌木林缓慢下降,而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则上升。NPP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 相似文献
9.
美国1961~2000年氮使用量的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obert W. Howarth Elizabeth W. Boyer Wendy J. Pabich James N. Galloway 《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2,31(2):88-96
从1961~1997年,因人类活动而输入到美国的氮翻了一番,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其增长量最大.尽管无机氮肥的使用量增长最大,但矿物燃料燃烧所造成的NOx排放,也有明显的增加.1961年,美国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生物固氮量是活性氮的最大来源;到了1997年,尽管生物固氮量也有增加,但相比而言,无机氮肥的使用和NOx的排放增加得更快,成为两个最大的氮源.1961~1997年,在输入到美国的活性氯中,有2/3发生了脱氮反应或者是被贮存在土壤与生物群落之中,有1/3输出到境外.在输出到境外的这部分氮中,通过河流流到海洋中的分量最大,其次是通过粮食和饲料出口而到其它国家以及通过大气平流传输到了海洋中.动物性蛋白的消费是美国农业系统中氮使用的主要驱动因子,如果饮食方式或农业生产方式不发生改变,在未来30年的时间里,美国肥料的使用量将继续增长,流向海洋中的氮通量将可能再增长30%,但也有可能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20年MOD13A3 NDVI时间序列、1999~2020年气象数据以及2000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残差分析和相对作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西南地区整体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DVI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广西丘陵和云贵高原植被NDVI上升趋势最为显著,青藏高原植被NDVI上升趋势最为微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南地区植被NDVI上升斜率分别为0.001 0 a-1和0.000 6 a-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是引起西南地区植被改善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植被改善主要受区域气候条件的控制,植被退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总体上,植被NDVI与最低气温、降水、最高气温、可能蒸散率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气压、日照时数、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呈负相关.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是影响西南地区植被NDVI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2.
立陶宛的水管理系统是根据1950~1990年期间苏联的规章建立起来的.地表水质量监测始于50年代,60年代水管理系统得到改进.今天.利用70个参数对48条河流进行监测.对排放物的法定监测工作开始于1962年,废水标准于1957年,1966年公布,然后于1996年修订.废水处理设备先是在农村、50年代后在工厂,后来在城镇建成.1991年以来,已借助于国外的援助建起了大容量城市处理厂.1970年后,一些河流的水质得到了改善,但是立陶宛的主要河流涅曼河仍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涅曼河下游尤其受到来自苏维埃茨克和涅曼(俄罗斯)城市废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这一废水占总负荷的一丰.1994~1998年的水生生物资料表明了库罗尼安(Curonian)泻湖的富营养化以及波罗的海克莱佩达以北水域的细菌污染和蓝绿藻赤潮现象. 相似文献
13.
Anoida Cetkauskaite Dmitry Zarkov Liutauras Stoskus 《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30(4):297-305
立陶宛的水管理系统是根据1950~1990年期间苏联的规章建立起来的.地表水质量监测始于50年代,60年代水管理系统得到改进.今天.利用70个参数对48条河流进行监测.对排放物的法定监测工作开始于1962年,废水标准于1957年,1966年公布,然后于1996年修订.废水处理设备先是在农村、50年代后在工厂,后来在城镇建成.1991年以来,已借助于国外的援助建起了大容量城市处理厂.1970年后,一些河流的水质得到了改善,但是立陶宛的主要河流涅曼河仍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涅曼河下游尤其受到来自苏维埃茨克和涅曼(俄罗斯)城市废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这一废水占总负荷的一丰.1994~1998年的水生生物资料表明了库罗尼安(Curonian)泻湖的富营养化以及波罗的海克莱佩达以北水域的细菌污染和蓝绿藻赤潮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面蒸发量的变化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采用600余个台站资料,对全国及主要流域蒸发皿记录的蒸发量及相关气候要素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1956-2000年期间,我国水面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东部、南部和西北地区下降更多。我国长江、海河、淮河、珠江以及西北诸河流域的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均明显减少,海河和淮河流域减少尤为显著,黄河和辽河流域减少也较明显,但松花江和西南诸河流域未见明显变化。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减少速率最大,珠江、辽河以春季减少为主,海河、西北诸河流域春、夏两季都显著减少,黄河、东南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四季均有轻度减少,松花江流域四季变化趋势都不明显。全国多数地区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温度日较差同水面蒸发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与水面蒸发呈同步减少,为引起大范围蒸发量趋向减少的直接气候因子;地表气温和相对湿度一般在蒸发减少不很显著的地区与蒸发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绝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上升,相对湿度稳定或微弱下降,表明其对水面蒸发量趋势变化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现状及变化特征,有助于准确了解流域生态系统状况与趋势,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高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相对生物量密度与相对植被覆盖度指数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粮食生产)评估模型,评估2000—2015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流域森林、灌丛以及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显著,56.56%的森林、45.65%的灌丛以及19.26%的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②研究期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洪水调蓄、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3.7%,洪水调蓄功能提升10.1%,土壤保持服务提高19.5%,防风固沙总量增加30.0%.③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处于低与差质量等级的生态系统面积比例在25%~35%之间;受不同类型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均存在局部退化现象.研究显示,在生态质量与服务评估的基础上,分区域、分类型实施不同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途径,是今后长江流域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cancer preven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etrich Schmähl 《Die Naturwissenschaften》1988,75(7):334-340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cancer prevention are shown by means of some examples and historical fact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is to know the exact cause of cancer. This is known for some tumor types (e.g., bronchial cancer), while for others it is hardly known (e.g., breast cancer). There are many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whole process of carcinogenesis.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 a wide sense represents only one of many possible etiologies. This ha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了湿地水鸟的栖息地质量及栖息地间的连接,对水鸟类的迁徙、繁殖产生较大干扰,为了从整体上定量分析近几十年来湿地栖息地质量及连接度的变化,采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最大熵模型),基于京津冀地区雁鸭类的出现点和环境因子反演其潜在栖息地,并根据图论法原理,利用ECA指数(equivalent connected area,等效连接指数),度量1980-2015年潜在栖息地连接度的变化.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京津冀雁鸭类潜在栖息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6 898 km2减至2015年的3 764 km2,减少了45.0%,其中,低适宜区面积降幅最为明显,为50.5%;2009-2015年高适宜区有增加趋势.②1980-2015年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的连接度下降速率大于2000年以前;潜在栖息地连接结构的空间分布有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趋势,连接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为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研究显示,区域气候趋暖变干、水资源的供需失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潜在栖息地面积与连接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而近些年保护区的建立及生态补水措施等生态保护政策对高适宜区的退化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