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制出一套回收废塑料的先进技术,第一套试验性设备已投入使用。塑料有许多优点,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在自然界不能自行分解,故严重污染环境。旧塑料回收一直是工业界研究的一个课题。迄今为止的旧塑料回收,大部只限于分类、清洗、粉碎,然后用于制作管道、瓦片或地板贴面等产品的低值原料。巴斯夫的新技术能把旧塑料完全分解,变成高质量的化工原料,为改变塑料的环保形象作出了贡献。这套投资础叫万马克、年处理废旧塑料1.5万吨的试验性设备,首先把旧塑料在隔绝空气的容器中加热至300摄氏度,这时聚氯乙烯便会生成氯化氢…  相似文献   

2.
日本工业技术院物质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成功完成利用临界水将PCB几乎完全分解的实验。新方法的特点是在分解反应中加入氢氧纳来处理混入PCB的绝缘油,没有副反应,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相似文献   

3.
英国沃里克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他们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分解绝大多数种类的塑料,以供循环利用,而且经济效益比较高。据介绍,由于技术和经济成本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只有约12%的塑料垃圾被真正循环利用,其他的不是被填埋就是被焚烧。而新技术通过在缺氧状态下对塑料垃圾进行高温分解,可对家庭塑料垃圾进行循环利用。研究人员已建成一个小型回收装置,  相似文献   

4.
日本工业技术院物质工程工业技术研究所着手研制以二氧化碳和废塑料、木屑等高原料的生物降解性塑料、并争取以20O0年为目标,达到实用比。它是将使用完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制造出部分可再次作为原料使用的“环境和谐型塑料”。研制的是以二氧化碳和废塑料为原料的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聚酯,以制成高性能的生物降解性塑料科为目标,实行了热处理和拉伸、轧制等加工性检测和在海水与淡水中的耐用性、土壤中的生物降解等试验。脂肪族聚酯历来的难点是耐热性和强度、应用范围限于包装用等,为此打算在原子排列方法和分子结构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日本专家新近开发出一种变废为宝的新方法。他们用微波炉将塑料瓶快速分解为原料,其能耗仅为塑料瓶传统分解法的1/4。  相似文献   

6.
低温常压等离子体分解有害气体SO2和NOx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介绍了在常压低温条件下,用前后沿陡峭的超高压脉冲电晕放电产生非平衡高能等离子体,打开NO_x、SO_2气体分子化学键,在定向作用下,使其分解为无害单原子分子O_2、N_2和单质固体微粒S的技术。NO_x分解率为94.1%;SO_2,分解率为86.7%。单质硫全部吸附在反应器壁上,可以作为工业用硫原料。该技术为治理酸雨效应提供一种有效、可行、低成本、占地少、耗能低和不用外加化学药品的新技术。它的一次投资和日常维护费仅为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电子束法和毫微秒高压脉冲电晕放电产生等离子化学法的1/10。  相似文献   

7.
中国CO2排放总量控制区域分解方案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探讨CO2排放总量区域分解的方法.借鉴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分解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省际之间的分解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效率性三大原则;确定了排放水平、经济水平、工业能源利用水平、非化石能源利用水平4大影响因子;提出了人均排放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化趋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5个指标,构建了...  相似文献   

8.
日本フシ“カ—ホ”ン开发成功用废木材废纸等植物性废弃物制造能在自然界生物分解的植物系塑料制品的技术。该技术是把废弃物加热至 10 0~ 150℃ ,加入聚乙二醇等药品生成液态物料 ,再用于制造盘子和发泡塑料等生物分解性塑料制品。制品价格低廉 ,只有一般生物分解塑料的一半。可将每年产生的数千万吨植物性废弃物有效利用。下一步开发新制品和扩大生产设备等废弃物制生物分解塑料@洪蔚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分解菌和EM菌协同作用在有机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堆肥、马粪、果园土、污泥等原料筛选出活性较高的纤维素分解菌,采用紫外诱变技术培育优良菌株。利用培育的纤维素分解菌、EM菌及两者的混合菌种作堆肥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堆肥过程中温度、微生物数量、出口气体浓度,证明堆料中接种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有益微生物的群体数目和质量,使微生物群落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增强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使堆肥温度迅速升高并维持较长的时间,提高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10.
乙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为评估乙炔的燃爆风险,采用最小点火能测试仪、爆轰管考察了压力对乙炔分解爆炸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压力为影响乙炔分解爆炸的敏感因素,乙炔发生分解爆炸的最小点火能随系统压力的升高呈指数型下降,点火温度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分解爆炸的后果为系统初始压力的8~10倍。乙炔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每升高1℃,临界压力降低约4×10-4MPa。在乙炔的生产储运及使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温度的影响并严格控制临界分压。  相似文献   

11.
催化分解N_2O催化剂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波  沈岳松  祝社民 《环境工程》2012,30(2):114-119
直接催化分解N2O技术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工业脱除N2O应用研究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催化剂是技术核心。综述了贵金属、金属氧化物、沸石以及其他用于分解N2O的新型固体催化剂的最新研究现状。对催化剂的研究方法、思路进行了评述,总结了现存的问题,并展望了直接催化分解N2O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沸石类催化剂由于高活性和结构稳定性,有望成为理想的商用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在油烟治理技术中的静电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分解、碳化的治理技术,并应用于大、中、小型厨房治理油烟中,取得了稳定达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重庆市工业耗能相关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过去十余年间(19992011)4种驱动因素对重庆市工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识别出关键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能耗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经济发展;工业能源强度是促进重庆市工业耗能相关碳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对重庆市工业耗能相关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存在波动,但其累积效果表现为减排;能源结构因素对重庆市工业耗能相关碳排放变化没有显著影响。最后,结合各关键因素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重庆市工业未来低碳发展的可行途径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四氟化碳(CF4)是《京都协议书》规定与管控的典型非二氧化碳超强温室气体之一。随着铝电解、半导体等工业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CF4排放量持续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同时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落实,加大CF4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制力度已成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本文对CF4的来源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阐述了CF4主要行业来源、排放特征与生成机制。在综述了CF4源头减排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了CF4源头减排的局限性与末端处理的必然趋势。重点针对CF4的末端处理,从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两大类方向总结了深冷分离、吸附法、膜分离、热力燃烧、热催化分解、等离子体高能分解、电催化分解等七种末端处理技术,阐述了相关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案例和技术发展现状;根据各项技术的分解效率、温度、产物、能耗等参数,对比分析了技术间的优缺点;基于末端处理技术的行业需求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TMX公司成功开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99.99%以上热分解装置的技术。将有机化合物和空气送入装有陶瓷的反应槽内,温度控制在900~1000℃.能抑制在高温下容易生成的NOx等,该装置能处理难分解的PCB等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据德国报纸报道,德国柏林技术与经济大学开发出工业塑料自动分类回收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报废汽车和计算机回收领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中的塑料零件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达到15%,而60年代初只有10%。业内人士预计,到200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塑料零件比例的增加加重了报废汽车分类回收利用的困难。柏林技术与经济大学开发的工业塑料分类回收系统先将塑料组件单独分离出来,再通过摇动输送带送入识别系统。识别系统采用红外线照射的方式将不同成分的塑料进行再分类,而每种塑料反射光线的不同成为分类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7.
天津大学将变性淀粉与树脂共混研制成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并已在天津中外合资的洁明可降解树脂有限公司投产,成为热门产品。以其为原料制成农用塑料薄膜、食品包装袋、垃圾袋、快餐盒等,使用后不会形成“白色污染”,将其埋入土壤中,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分解。  相似文献   

18.
环境生物技术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降低或消除污染物。净化环境或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从废水、废气、有害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分解塑料、有益微生物(EM)生物技术等方面论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探讨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环境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塑料回收利用途径,并着重介绍了被称为第三代塑料回收技术的新路线在国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工艺原理、工艺过程、分解效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等方面介绍了二恶英催化净化技术,由于分解效率高,因此利用催化分解技术对二恶英进行降解具有广阔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