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感新定义     
看《香港风情》杂志,有文章写了性感新定义的36个条件,有几条颇有点意思。有一条叫“能享受大都会里的孤独”。这句话让我想到摩天大楼下的街边匆匆行走、种情冷漠的美丽女子,人群中独自吞咽着孤独也乐得如此。以前把那看作是都市现代生活给人们的戕害的最露骨的表现,谁知现在竟也成了性感的新定义。可是仔细想想,在只  相似文献   

2.
清幽     
在旅游中,我常会产生各种不同寻常的情绪和感觉,而最享受的一种感觉是清幽。在苏州虎丘,我信步走到山侧的一条小路上,路上空无一人,两旁是茂密翠绿的修竹,透过竹林的缝隙,隐约可见绿色的溪水。四周是无边的寂静,只有微风吹拂竹梢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使环境更加幽静。我脑  相似文献   

3.
哦,那只雁     
高桦 《环境教育》2009,(6):78-79
至今,我还常常记起我曾豢养过的那只大雁。 那是2005年的“五一节”放长假期间,我在儿子的农家小院里住着时,添了一位新客——一只大雁。原来我养了几只鸡,还有两条狗,一条叫“妲己”一条叫“丢丢”。院子比较大,有枣树、杏树、柿子树、丁香、海棠、香椿、竹子,满地是草,各种各样的花,这个村子是在翠湖边上,环境很美。我的侄子来看我时,他说:“婶婶,我哥们儿那里有只大雁,据说他是从特供农场弄到的,我去要来你给养着。”过了几天真的送来了。  相似文献   

4.
哦,那只孤雁     
至今,我还常常记起我曾豢养过的那只大雁. 那是2005年的"五一节"放长假期间,我在儿子的农家小院里住着时,添了一位新客--一只大雁.原来我养了儿只鸡,还有两条狗,一条叫"妲己"一条叫"丢丢".院子比较大,有枣树、杏树、柿子树、丁香、海棠、香椿、竹子,满地是草,各种各样的花,这个村子是在翠湖边上,环境很美.我的侄子来看我时,他说:"婶婶,我哥们儿那里有只大雁,据说他是从特供农场弄到的,我去要来你给养着."过了几天真的送来了.  相似文献   

5.
最忆是新登     
<正>有一座山,叫贤明山;有一座塔,叫联魁塔;有一条河,叫葛溪;有一个坝,叫黄坝滩。有一段童年,在这里流淌;有许多足迹,在这里成长。说不完,道不尽,最忆是新登。新登,我难忘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新登的条条小弄,座座小山,都有我奔跑的身影,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贤明山、葛溪、黄坝滩和观音弄。先说贤明山,贤明山在葛溪的北面,共25.5公顷,这座山上的植物大多是傲竹劲松,苍翠挺拔。这里人灵地杰,名胜古迹颇多,印象最深的就是联  相似文献   

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们,主持人介绍我是经济学家,让我感到很惭愧。因为,刚才还有人跟我讨论经济学家的问题,我最近接到北大经济系一个年轻人的来信,他的系主任在他入学的时候讲,“中国没有经济学”;现有的理论是从国外搬的。不仅如此,大家从网上可以看到,上海复旦大学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开会,也认为中国还没建立自己的经济学。这些经济学家们有如此认识,是个很大的进步。不过,既然中国还没有建立经济学,何来中国经济学家呢?看来,我被称为经济学家似乎是一种误导,其实我只不过是个习惯于调研的人,或者是个用脚作学问的人。如果在这个仲秋残阳催人睡意的下午,讲大道理更容易使人昏昏,那么请允许我利用这20分钟的发言时间给大家讲讲故事。  相似文献   

7.
苏杨 《环境教育》2005,(9):16-17
十年前,我在位于京城北郊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简称环科院)做实验,很为那儿的"纯天然"环境着迷;工作区和生活区之间有一片很大的树林叫梨园,里面是真正的乔灌草结合,梨树下密密匝匝,无路可寻,颇有原始林的味道.喜欢那儿的还有动物,以至我在那里还交过几个动物朋友--刺猬、鼹鼠,甚至一条蛇.  相似文献   

8.
从今天上午到现在,我听了两个非常有感触的概念,一个是上午解局长谈到的循环经济,一个是潘局长刚才谈到的环境文化。这两个概念和名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感到受到很大的启发。两位领导同志从他们自身的工作出发,讨论了中国的环境问题。那么我也想从我的老本行谈点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谈一点我对中国环境的看法。我感觉到,如果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有三大问题必须解决。(一)大力推进环境产业的发展。所谓环境产业就是环保的产业化。也就是把别的产业给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由环境产业去消除掉它。我们国家过去很少提环境产业的问题,所以我们主要靠政府。政府办一个事业单位,搞污水处理。政府可以做,但是仅仅靠政府力量不够。尤其是我们这种还不是产业化的所谓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9.
我的朋友不多,人中有二三个,动物中有三五个,若是后者也把我当成朋友的话。这,也许是我一厢情愿。第一个朋友是一条土狗,取其褐黄毛色,叫“老黄”。据说狗的年龄一岁相当于人类九岁,我五六岁记事的时候,十三岁的老黄已近垂暮之年,所以我俩算是忘年  相似文献   

10.
(一)1994年的春天,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在东台头灶镇的一条小河边,一群风尘仆仆的青年人正在为未来而紧张地谋划着。谁也不曾料想到,他们竟然作出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决策——还我一杯净水!这群年轻人是天腾公司的中层干部,他们的当家人叫黄昌瑞。身边的这条河叫头灶河,是乡亲们花了3年多时间手挖肩挑出来的,不仅是镇上惟一的工业水源,沿河10多个村的灌溉水源,更是全镇80%以上人口的饮用水源。虽然,  相似文献   

11.
对环境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研究,才能搞好环境保护工作。为此,第18次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会议于1月20日在北京召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于光远同志在发言中着重指出:《环境战略问题》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环境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另一个是环境工作本身的战略。于光远同志并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提法提出了修改意见。他提出社会效益(以全社会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物质需要的满足、身体的康、精神的愉快、生活的幸福和这种状况的持续向前发展来看的效  相似文献   

12.
进入九十年代,在考虑中国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之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两个战略重点:一个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个是以农村为中心的生态破坏问题。在农村的环境问题中,防治乡镇企业的污染是个重要方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对防治乡镇企业污染方面给予了很大关注,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是环境监管执法由"督企"到"督政"转变的关键一年,"环保约谈"风暴引发各界关注。事实上,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这种转变就在悄然进行了。截至2015年年底,已经有20多个城市或单位因为环境问题被约谈。2016年年初,新成立的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省委书记、省长首次因为环境问题被约谈,环保约谈再次升级,彰显了中央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环境执法监督是环境管理最基本、最基础的支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20,(4)
正二十多年前,有个叫布朗的美国经济学家,也是国际战略问题专家,他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又叫"布朗之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他的理论出发点是这样的,中国人口达到16亿的时候,一年需要大概7亿吨粮食。这7亿吨粮食从哪儿来?中国只有约18亿亩农田,如果按照美国的工业化模式计算,显然布朗没有说错。"布朗之问"提出来后,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那时我正在中科院读博士研究生,我们实验室也经常讨论怎样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此后的二十多年,我也参与了课题组的各种探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5.
妈妈写真     
假期在家,很走放纵自己。早晨赖床,妈妈来叫,便嚷:“人家不舒服嘛。”再叫,又嚷:“我在生病!”一会儿,听见妈妈轻问:“生出来了吗?”爸爸平日里甚不在意形象,某日因要与英商谈判,理发修面更衣,立刻焕然一新。妈妈一边颔首赞道:“英俊老伙儿。”闲聊时开玩笑,问妈妈我结婚时给多少嫁妆?妈妈笑眯眯看我一眼:“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只能发昏。”妈妈这样概括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最尽职尽责的义务饲养员兼清洁工。”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2011年毕业后就投入到公益环境保护的行业中,目前已有近5年的时间。在这个叫芜湖生态中心的机构里关注着安徽南部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关注着垃圾管理体系的环境工作。我们每一个全职工作人员都是安徽人,都热爱着自然,爱着春夏秋冬,爱着身边的河流、植物、飞鸟……我们期待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于是投入全身心的精力为环境保护而努力,有大量的志愿者和我们并肩工作,我相信这是个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工作,需要每一个公众与市民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回音壁     
《环境教育》2009,(7):88-88
《环境教育》杂志的2009年5月刊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调整。内容更加贴近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兴趣顿时提高。特别是改版后的“绿色人文”和“环境百科”两个栏目,我会每期关注,这种阅读情趣上的改变,是《环境教育》从前无法给我的。作为读者,我对这次改版非常接受,也希望经过这次改版,《环境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读者,更加关注基层环保。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各国纷纷开展环境外交以谋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文拟就我国环境外交政策的成因、渊源、内容和作用等方面略做一番探讨。一、环境外交及环境外交政策的产生环境外交和环境外交政策都是为适应国际上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环境是人类赖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就要启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旁边一位同学给我开玩笑说:“张国敬,你又不是漕泾人,再过两年就回山东老家了,漕泾的环境再差也和你无关,你这不是瞎操心吗 ?”对,我不是漕泾人,但我是一名中国人,无论是上海还是山东都是祖国的一个部分,身为中国人,难道不该关心吗 ?  我来漕泾也有三年了,发现漕泾的环境远远不如老家的好 (可能是因为工业比较发达的原因 ),而且还在一天天逐渐变坏。在这么多环境问题中我就举二个最令我伤心的。 “海滩鹤”飞走了   刚来到上海时,由于经济原因我并没有入学,在家闲着没事,就跟爸爸到围出的…  相似文献   

20.
死亡之源     
很久以前的一个小镇,3个年轻人看见一支送葬的队伍经过,就让一个伙计去打听。伙计回来说:“是你们的老朋友,名叫‘快活’。他被一个叫‘死亡’的贼谋害了。” 3个中年龄最大的那位转过身,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为什么人们害怕他?我可一点也不害怕,走,咱们一起去找‘死亡’,然后把他干掉!”3个人都表示同意,互相握了握手。他们打算去找“死亡“,终止他的罪行。他们走进小旅店,向旅店老板打听到哪儿才能找到那个叫“死亡”的家伙。老板说:“沿着这条路走10英里,有一个村庄。最近,哪儿瘟疫盛行,男女老少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