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同题,然而我国目前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尚不完善。该文通过回顾近两年来我国发生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深入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监测预警能力、应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预报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政治、法律、经济、外交四个方面,阐述了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并为完善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出了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多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的应急协调机制、开展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重视气象灾害科学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的数据,针对近45 a(1970~2014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问题,采用数理统计和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山东和河南是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大的省份;山西和内蒙古是受灾率和成灾率最高的两个省份;旱灾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波动明显,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持续上升;东北地区旱灾比重增加,低温灾害有所减轻;华东地区洪涝、低温和台风灾害比重增加;华北地区低温和风雹呈现上升趋势;华南地区台风灾害增长显著;西北地区风雹和低温增加;西南地区旱灾和洪涝走势相反;中南地区旱灾减轻,洪涝加重;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尤为明显;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重大自然灾害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灾害,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是影响生产布局、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重大灾害中,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灾种。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是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与重灾区,其减灾、防灾的研究具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湖北省历代有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等分级,并且在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支持下生成数据库,将零散、杂乱的各处有关灾害的史料变成一个有序的信息源,为有关抗灾、防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安徽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保障粮食作物稳产高产。该文利用1986~2017年安徽省78个市、县的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害和雪灾等4类主要气象灾害的受灾、成灾率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灰色关联度和R/S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省4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与粮食总产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全省4类气象灾害的受灾、成灾率均随年代呈下降趋势,近10年受灾、成灾率明显偏少;高值区多出现在淮北地区、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低值区大多出现在沿淮、江淮和沿江地区。(2)未来安徽省干旱受灾、成灾率将继续下降,洪涝将持续不明显的下降趋势,风雹、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将由下降趋势转为平稳或略有上升的趋势。(3)4类气象灾害的受灾、成灾率与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由高到低的排序均为: 洪涝、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干旱、风雹。由此说明洪涝是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5.
大气层是全球环境各组成部分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异以及各种时空尺度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台风、干旱、洪涝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广泛性、长远性和深刻性的影响。因此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须对提高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问题予以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三峡库区的三大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其中滑坡所占比例最大。强降水、连阴雨等气象因素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子。利用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蓄水前常规气象站1971~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库区有完整记录的滑坡个例资料分析了滑坡灾害与发生前各个时段降雨的强度、持续时间、总量等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不同保证率下诱发三峡库区滑坡灾害发生的临界降水量值,为开展三峡库区滑坡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改进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但如何在辨识公众支付意愿的基础上,构建多方成本分担的灾害防御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成本分担的视角出发,以南京暴雨灾害防御为例,分析公众对增强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支付意愿及认知资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由Prob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组成的递归混合模型,探讨认知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公众支付决策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认知资源的作用十分明显,且随着公众对暴雨灾害风险感知、防御措施了解程度、防御制度认可程度的提高,公众支付意愿越强。而暴雨灾害风险感知又受到灾害趋势认知和经历的共同影响,这两个变量分别影响风险感知的广度和深度,但受教育程度对风险感知深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核心建议是从满足公众对城市暴雨灾害风险、防御措施、灾害趋势等知识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强暴雨灾害科普宣传的主动性、提升主管和协同部门的公信力;规范科普知识内容、拓宽科普渠道。  相似文献   

8.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改进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但如何在辨识公众支付意愿的基础上,构建多方成本分担的灾害防御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成本分担的视角出发,以南京暴雨灾害防御为例,分析公众对增强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支付意愿及认知资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由Prob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组成的递归混合模型,探讨认知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公众支付决策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认知资源的作用十分明显,且随着公众对暴雨灾害风险感知、防御措施了解程度、防御制度认可程度的提高,公众支付意愿越强。而暴雨灾害风险感知又受到灾害趋势认知和经历的共同影响,这两个变量分别影响风险感知的广度和深度,但受教育程度对风险感知深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核心建议是从满足公众对城市暴雨灾害风险、防御措施、灾害趋势等知识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强暴雨灾害科普宣传的主动性、提升主管和协同部门的公信力;规范科普知识内容、拓宽科普渠道。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干旱灾害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过程重建的成果为基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分析了两宋以来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水干旱灾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管气候处于温湿期还是冷干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当气候处于冷干时期,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增大,特大干旱年和连续干旱年组频频出现。利用气象、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0 a来,气温呈现增高趋势,逐年的日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发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必须加强水需求管理、坚持节约用水为先;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潜力;加大力度,新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6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2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定义了霾时概念,讨论了重度、中度、轻度及轻微霾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霾灾害特点,以区县为评估单元,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选取中度霾时数、重度霾时数、水域面积、植被面积、人口密度、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等8个因子作为评估的主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霾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借助于GIS分析工具,进行了霾灾害风险区划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自然灾害分区与环境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托遥感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结合陕西省96个站点近45年的气象和地质资料,选择干旱、雨涝、沙漠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冰雹等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陕西省划分为极重灾害区、重灾害区、中灾害区和少灾害区等4个灾害等级区域,分析了其区域差异特征。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自然灾害的综合灾势分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雨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从风险角度分析灾害已成为灾害分析的一种新视角,它有助于决策者进行灾害管理和制定减灾策略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优技术政策,防患于末然。雨涝灾害是湖北省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据统计,湖北省平均每年受雨涝危害的农田面积为80.62万hm^2,成灾面积为47.07万hm^2,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省工农业生产重地江汉平原和鄂东雨涝事件明显增多,严重威胁和制约着我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在分析湖北省雨涝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了湖北省雨涝灾害风险程度的地域差异,以能综合体现风险程度的风险指数作为指标,将湖北省雨涝灾害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四个风险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灾害管理和减灾决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中国气象经济的资料与文献,初步了解我国气象经济的发展状况,即公益性气象经济效果显著,而盈利性气象经济发展缓慢。同时认为阻碍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体制问题、市场潜力开发问题、气象服务层次问题、外埠气象机构的冲击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作者提出转变观念、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提高业务水平等发展建议,并指出现阶段我国气象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个气象人都应该时刻准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德州市1978-2013年灾情数据和粮食总播种面积、总产、单产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象灾害的强度变化和粮食减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每年都有气象灾害影响,影响最大的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干旱、洪涝、风雹3类灾害总体年际波动变化大,受灾比和成灾比变化趋势不一致,受灾比上升明显,成灾比缓慢下降;新世纪后干旱强度减弱,洪涝强度增加,风雹致灾强度基本稳定;3类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量均为上升趋势,洪涝造成的粮食损失量上升最明显,以5.9×10~4t/10a的速度增加;粮食减产风险较高的时段集中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新世纪初期,高风险年约占1%,其余时段大都为小低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明确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流程,通过对当前一些评估方法的分析,确定了危化品企业应当使用的评估方法。通过实地考查,介绍了济宁市城区危化品企业的分布情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了大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对这些企业所处位置进行了简要雷电环境评估、接地环境评价、雷击影响环境评估。探索危化品企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一套体系,使危化品企业可以根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自我管理,也方便气象主管机构对危化品企业防雷安全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6.
一、与滨海城市护岸有关的灾害类型海洋灾害是为数众多的灾害中危害较大的一类灾害,可分为自然的、人为的以及人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滨海城市护岸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强浪、风暴潮、海水、暴雨、台风、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地震等。人为灾害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公害。二、滨海城市护岸的防灾对策一般说来城市海滨的护岸工程对城市沿海地带的安全至关重要。由于护岸本身受到地形、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受材料、施工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防灾对策也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城市洪水是我国城市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文章侧重从自然地理条件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城市洪水灾害的成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城市防洪的软、硬件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社会城镇规划与自然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城镇规划体系需要纳入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首先以发达国家及世界著名大城市为参考,对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城镇可持续发展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措施分别进行了综述和提炼;然后,以上海为例,对照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及存在的脆弱性,包括城镇发展规划与气候环境的相容性考虑不够、城镇化过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缺乏充分论证、城镇基础设施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低、气候变化对城镇人体健康的影响未给予高度关注等;最后,指出了我国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即充分考虑区域气候容量、大力构建生态绿色通风廊道;深入开展城镇功能布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加强城市气候变化研究和实验,不断更新城市规划设计参数和标准规范;加大对脆弱人群和外来常住人口生命安全和人体健康监测预警;积极完善城镇化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等,以期为城镇发展体系的编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当强台风"菲特"和超强台风"丹娜丝"在余姚空域聚合,释放超强降水的致灾性时,余姚政府启动的应急响应等级过低,加上其他人为致灾因子的合成,导致"余姚水灾"的发生与持续。纵然有《余姚台风预案》、《余姚气象预案》和《灾害救助预案》等规范,余姚政府的临灾处置不力,在灾害法学意义上,加重了"余姚水灾"带来的各种损害。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生态气象监测轨道业务的特点,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运用C和C++语言建立了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平台。在程序设计中,采用了生成中间交换文件的结构组织,能够对各模块的输出结果进行详尽直观的分析,并提供了等值线色斑图与区域填充等多种图形绘制方式。该系统可处理AVHRR和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气象观测报文进行解译、数据分类管理和质量控制,统计计算水体密度指数、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和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以图形、图像的形式输出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产品,实现了卫星遥感与生态气象地面监测数据的有效组织和智能化管理。将系统应用于湖南省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化运行的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业务实用性。〖HJ1〗〖HJ〗
〖HT5”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